发布于: iPad转发:0回复:0喜欢:3
$光威复材(SZ300699)$ 康明斯的氢燃料发动机,总之离不开储氢罐

7月13日,康明斯对外宣布,公司已开始氢燃料发动机开发的前瞻测试,旨在进一步探索先进零碳技术发展的新路径。 
康明斯副总裁、发动机事业部总工程师白纳川(JonathonWhite)表示:“作为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及可再生天然气动力链的补充,氢燃料发动机项目将为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潜在的技术选择。” 
今年6月,康明斯发布其最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PLANET2050》:将通过碳中和的产品和运营方式为全球提供动力,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布局氢能产业也是康明斯的战略核心。目前,康明斯正在持续投资研发氢能交通技术,内容涵盖了氢燃料发动机、燃料电池、电解槽和储氢罐在内的多个组成部分。 
康明斯一场针对氢能领域的全方位攻略正在徐徐展开。 
转型氢能,资本布局抢滩核心节点 
康明斯是全球柴油、天然气、混合动力等多元动力系统的先行者,从清洁柴油,到天然气、纯电动汽车,到现在燃料电池汽车,康明斯一直都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种动力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求。 
康明斯的氢能技术源自于自身多年的研发以及战略合作伙伴的协助。现阶段康明斯正在快速发展其电解槽、储氢罐、燃料电池和氢燃料发动机等多重业务。 
自2014年起,康明斯加入了一个示范项目,为哥斯达黎加的一个氢能运输系统进行研发;2018年,康明斯加入了世界氢能委员会;2019年9月,康明斯完成对水吉能(Hydrogenics)的并购,由此掌握了质子交换膜(PEM)和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同年,康明斯还投资了LOOP能源公司,与现代汽车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并投资于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开发。 
2019年底,康明斯电动动力事业部正式更名为新能源动力事业部,氢动力是其核心发展板块;2020年6月,康明斯与氢存储和运输领先企业NPROXX签署合资协议。新合资公司将为客户提供应用于道路和轨道的氢气和压缩天然气存储产品。 
这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出康明斯布局氢能产业的决心。 
在康明斯的氢能版图中,电解槽、储氢罐、燃料电池和氢燃料发动机四大氢能核心业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电解槽和储氢罐是当前的主推业务,燃料电池项目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案例,氢燃料发动机则是作为前瞻性的技术进行先发布局。 
在PEM电解槽方面,康明斯已经安装了超过600个水电解制氢系统。其PEM制氢设备具备最高的能量密度,还可以实现模块化,有利于后期的设备转移,可以根据需求升级到50MW和100MW以上。 
在高压储氢灌方面,康明斯与储氢专家NPROXX的合资伙伴关系将促进燃料电池或氢燃料发动机与车辆上的高压气罐和供应线集成的能力。 
在燃料电池业务方面,康明斯已经在全球范围已经积累了超过2000台/套的实际应用案例,表现出很好的性能和可靠性。去年12月,世界上第一架由康明斯燃料电池驱动的氢动力飞机在德国斯图加特机场揭幕。 
值得一提的是,康明斯氢能技术正在朝着整车端延伸。去年11月,康明斯与纳威斯达国际公司达成一项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氢燃料电池8级重卡。该项目旨在研发重型卡车上应用的集成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确保其运行性能和总拥有成本优化,尽快被卡车市场广泛采用。 
显然,康明斯在氢能领域的各项业务正在稳步推进。 
扎根中国,深化本土氢能市场布局 
中国的氢能市场吸引着全球优质玩家的加入,康明斯作为扎根中国多年的跨国巨头,早已进化出一套本地化的策略,加紧在中国市场进行布局。 
康明斯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氢能布局,一方面,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去年10月,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恩泽海河(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在北京签署合作意向书,将利用各方优势和资源,共同促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开发及推广,推进绿氢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则加紧推进在中国氢能源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 
今年5月下旬,康明斯武汉氢能源工程中心正式挂牌开业,该中心是康明斯新能源事业部氢能业务在中国的第一个工程中心。该中心具有燃料电池发动机试制、氢气管路试制、涉氢零部件测试以及燃料电池性能测试功能。 
同时,康明斯正在扩建的东亚研发中心新基地同样位于武汉,该基地占地面积117.5亩,总投资近10亿元,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该基地建有新能源动力研发大楼,配备最先进的实验室,开展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原动力系统的研发和创新。 
“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总体策略就是本土化。”康明斯新能源动力事业部燃料电池业务总监顾雪群表示,公司的氢能业务将会致力于本土化的生产和运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货时间,还可以提高反应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应用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康明斯与中国的潍柴动力类似,同为内燃机领域的巨无霸企业,都在大力开启广泛而深入的氢能产业布局,康明斯在中国布局相对稳健,其未来发展势必面临一众中国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能否在这样的局面下突围而出,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