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奢侈品的洗脑,卖的都是智商税。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东西太多了,比如钻石;82年拉菲;爱马仕。当然了,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到底什么东西最牛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没有统一答案。我们上边说的这三个货的内在价值都非常难说,怎么理解呢?首先钻石就是个世纪骗局,这玩意一点卵用都没,而且分割性奇差,而且储量高到离谱,靠着一句洗脑广告“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和垄断供应来保持高价,事实上你从钻戒店买个钻戒,去二手市场上卖,那才是钻石的真实价格。如果你眼前放着一台崭新的大型起重机,你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对吧?哪怕你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但是你依旧知道它们应该价格不菲。 但是你眼前放一瓶82年拉菲,你还能确认价格到底是多少吗?因为你自己也尝不出来这玩意是真是假,事实上你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这瓶子酒到底装的是啥。而且82年的拉菲产量20万瓶,随后每年卖20万瓶,不知道大部分人喝的到底是啥。此外还有著名的阳某湖大闸蟹,产量是有限的,但销量是无限的。不客气的说,你很难买到真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很多东西换了环境并不影响他的价值,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换个包装立刻就价值暴跌,因为产品本身跟价格是脱钩的。至于爱马仕的包包,就更是这样了,你从店里拎出来,再去卖,可能这辈子也卖不到原价了。尤其是你没法证实这玩意是不是正品,而大型起重机需要证明自己是正品吗?至于爱马仕和82年拉菲,由于生产方一直很克制,而且套路得当,人家的故事还可以玩很多年。也就是说,大型起重机的价值是凝固在产品本身上的,而那些东西的价值本质都是故事,剥掉故事本身,东西一文不值。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你跟他说一个爱马仕的包几万,一个普通包几十,两个包的质量是差不多的,甚至那个几万的还不如这个几十的耐用,他是无法理解的,如果他理解了,那才不正常呢,但是再过10年他就可以接受了。因为在奢侈品的广告轰炸下,还有社会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下他最终会认可和接受这些东西。对着你讲了个故事,你就掏高额溢价,这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我见过的所有外国人里,对品牌最无感的,穿的最随意,应该就是美国了。日本人早年卖春买包,这几年不知道啥情况了,整体那种拜物教气质已经开始逐步消散,已经从坑里出来了,而中国人刚进坑。那问题来了,咱们现在在一个什么坑里呢?可以姑且认为是“上层社会准入妄想症”的坑。通过买衣服,买包包,买车,会产生一种“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消费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
因为市场经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用户进行分级,按照消费能力分层,把用户分成好几层。这个背景下,差级化消费造就了差级化的人群,消费品给人贴上了标签。不可避免的,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一咬牙买个高端消费品自己地位就上去了,所以才顶着巨大压力搞消费,不惜超前消费,商家也为了配合消费者这种需求,主动降低段位,搞轻奢,啥是轻奢?就是可以缓解对奢侈品的一定程度的渴求,但是终究也替代不了奢侈品。最后又衍生出了玩轻奢上瘾。而且很多消费观念其实是反复灌才灌输到你的脑子里的,比如比较时髦的说法:会花钱才能会赚钱;富人赚钱靠人脉,穷人赚钱靠体力,要做富人,先经营人脉;聪明的女人舍得给自己花钱;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这些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似是而非。比如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是赚了钱你全花了,形不成资本,赚的再多也是月光族,真正大机会来临的时候只能干瞪眼。再比如人脉那个事,最扯淡,一个穷逼哪来的人脉?穷人被贵人捞基本都不是自己经营的,往往是你本色演出,别人莫名想拉你一把,可能看你是卧龙,或者有潜力,再或者单纯看你萌。穷人翻身,基本靠冒险和长期漫长的积累,等你起来了,人脉就来了,有些钱,不到一定程度根本赚不到。至于这条,“会花钱才会赚钱”,花钱和赚钱没啥关系,强行拧在一起,如果你觉得那句话有道理,很可能脑子被洗坏了。
不过关于消费的这些奇怪观念可能是长期推敲和演变出来的,并且可能符合人的一些底层固件,所以大家都学得很快,毕竟大家都有掉进坑里的趋势,这几年各种消费贷,配合这些垃圾观念,玩的虎虎生威,我认识一妹子,挺乖巧的,大学毕业前后明显发生了大变化,普通家庭各种玩,各种秀各地游,果然欠了几十万的消费贷,也不知道她该怎么解决,估计最后赚快钱是大概率的事了。后来一了解,这种情况到处都是,现在俨然已经成了新风尚。其实800万的车子未必撞得过8万的,5000万的房子该漏水一样漏水,100万一瓶的罗曼尼·康帝喝了也不会成仙。人是一种生物,到点了都得走,大罗金仙来了也留不住。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有钱没钱,你的基本保障都一样,无非有钱人给你弄点花钱的噱头。你午餐吃萝卜,他吃萝卜雕花,而且是有三十年功力的大师给他雕的花,他的价格是你百倍,但吃进去没啥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