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出资人的信】凌通盛泰2023年报(上):未来的优势银行在哪里-4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3喜欢:14

客观经济环境对银行经营状态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我认为银行是同质化的,而且我一直都认为银行的经营状态更多的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今天我再进一步的将这一观点深入细化。

因为到底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决定银行的未来和经营?以及是哪些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决定了银行的未来和经营状态,这些问题是银行投资标的选择的最关键核心问题!

如果客观上决定银行未来和经营状态的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因素,那么投资标的选择就必须选优秀管理层管理的银行,如果最终的客观真相是,银行的经营状态和未来主要受客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就应该寻找依托客观环境优势的银行。所以我们必须深入追问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三家公司:一家是负责出租房子的,另一家是银行,第三家是白酒公司。现在追问三家公司哪家的经营更依赖管理层?哪家公司相对不依赖管理层?

答案存在于三家公司的业务特征中。当房屋中介公司把零散房主的房子以一定价格租回来,再租给房客,房屋中介公司会不会遭遇房屋在房客使用的过程中,房子灭失了,房子收不回来从而形成损失?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是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的,也就是说,房屋中介公司不存在减值损失(房子灭失),它的收益等于租客给他付的钱减去他付给房主的钱。

银行的业务模式跟房屋中介公司是一样的,把大家手里的钱用一定的利息集中到银行手里,然后再把手里的资金借给用钱的客户收取利息。但是银行借给客户的钱有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从而形成本金的损失。

借给客户的钱不能收回形成的本金损失,是银行所有成本中最主要的成本,也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其强有力地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状态,银行破产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是什么决定了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最终能不能收回呢?

银行将钱交给客户使用后,客户能不能还回来是决定于银行,还是决定于客户?

很显然,决定于客户。

银行对贷款能不能被收回来的主观影响只体现在放贷之前,放贷之前银行努力的通过各种经验数据,高科技算法来分析哪些客户是高风险的,哪些客户是低风险的,努力的在贷前躲开那些还不了债的人,但是最终银行把贷款交给客户使用后,贷款能不能回来,从根本上是不决定于银行和管理层了,而是决定于客户。这就是银行最大的特点。

银行不把资金交给客户使用,就收不到利息,交给客户使用后客户还不还钱,就由不得银行了,是由客户的客观经营状态以及主观信誉水平决定的,银行即便在放款后有所跟踪,银行也是被动方。

我最早的一份工作是在信托公司,我有很多前同事目前负责信托贷款的审批,这些前同事告诉我,多年借贷审批的经验得出的经验是,最根本的风险控制方法是,让贷款人提供在任何情况下都高于贷款额的实质抵押物,且要把抵押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其他的风控方法都不安全。

这些前同事告诉我,因为发出去的贷款已经不由你控制了,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他交给你的抵押物,同事跟我讲了他经手的一次没有控制住风险的贷款,是他没有把对方的抵押物控制在自己手里,当还贷风险发生时,他们去处理抵押物,发现那个抵押物已经抵给别人了。所以从此以后他都是要求贷款者必须把抵押物交给信托公司直接控制。

如果不控制抵押物就是危险的,就没有办法保护自己。贷款发放给客户你就控制不了了,控制在别人手里,贷款最终能不能收回,是决定于控制贷款的客户的。

普遍的原理是银行贷款交给客户后,银行就从主动方变成被动方。最终风险会不会发生是由不得银行,而是决定于客户。

进一步追问银行的客户能不能还钱又决定于什么?

表面上决定于银行客户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更多的是决定于社会经济环境。

银行把自己的资金交给客户,这个业务根本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最终业务的风险度有多大,贷款能不能收回来决定于客户在未来相当长时间的经营状况,客户的经营状况根本上决定于经济状况。这就是银行的风险后置。

银行是不怕某些公司经营能力,导致经营不下去形成不良和坏账,因为这种个体经营能力不行,银行可以在事前有所预判,个别经营能力不行的总是少数,银行能根据长期经验数据推算出个别经营能力有问题的企业破产率,预先进行计提就可以应对此类个别风险。

银行最怕的是系统性危险,由战争、经济危机、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整体社会经济困难引发的,经营者全面的经营困难。

一旦发生整体社会经济困难,这时大部分客户的还账能力下降,此时银行遭遇严重的问题,这种严重的问题是银行的常态计提拨备覆盖不了的,这种困局才是银行的实质风险,这种困局总是社会整体性环境变化导致的。

因此银行的实质风险,总是社会经济环境造成的。银行管理层对此类风险的影响和控制极为有限,管理层无法真正对环境变化导致的银行深层次问题和困局产生影响。

一家白酒公司的产品在销售完了之后,消费者把白酒买回去,只要不喝出健康问题来这单生意就彻底结束了。所以对白酒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就是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白酒卖出去,把白酒的质量酿造好,宣传推广好,然后生产、消费都做得好,白酒公司就发展了,对于白酒公司生产和消费都是白酒公司管理层主观努力能影响和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立足于白酒的业务模式,白酒公司的管理层对白酒的重要性相对的高于银行。

立足于业务模式的特点一家银行、一家白酒公司、一家房屋中介公司。他们的管理层对经营状态的影响最小的是银行。其他两家公司管理层,对经营的影响相较于银行更强烈!

通过以上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分析,基于银行的基础业务模式和基本事实,能够得结论,银行的经营决定于:

第一、经济环境和经济背景

第二、经营战略和业务模式长期运营形成的资产结构(分析资产结构自然的要分析业务模式和经营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把经营战略和业务模式作为影响银行经营状态的因素。)

第三、负责落实战略和业务运营的中层干部遵守基本金融规律和常识,不要犯下常识性错误。

立足于决定银行经营状况的三个深层次原因,对银行的经营状况的把握的方法和过程是:

第一、考察银行经营所依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背景。

第二、考察银行经营战略、业务模式、资产结构,是否与客观经济环境的长期变化保持一致。

第三、在运营过程中,中层干部落实环节遵守金融原则,遵守基本金融常识,不犯下反常识的低级错误。

以上是我们凌通盛泰对银行业中长期经营状态决定因素的深层次思考和抽象出的决定因素。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让大家看到这一抽象原则的正确性。

2023年上半年,美国第十六大银行硅谷银行和第十四大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相继破产,为了深究其破产原因,我们将两家银行和没有破产持续经营的摩根大通这三家银行作为代表,分析它们的资产结构在环境变化之下所受到的影响。

图 8 三家银行在环境变化下的不同结果

三家银行的业务模式特征、服务的客户特征均不相同:

硅谷银行集中服务于硅谷地区的创业公司。硅谷银行不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而是从硅谷地区的科创类公司吸收存款,并向科创类公司发放贷款。

硅谷银行非常像一个定向服务于科创型公司的财务公司,客户集中度非常高。资产则一直集中在科创类公司贷款和债券投资上。科创型公司的特点是资金波动大,不确定性大,且易抱团。

第一共和银行是非常传统的依靠存贷业务吃息差的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为洛杉矶、纽约、波士顿的高净值客户服务,提供很低的贷款利率以及配套的优质服务,从而提升自己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户集中。

这些客户同时也是一些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的高管,他们所在公司的对公业务因此也更容易被第一共和银行获得。第一共和银行就依靠自己在私人客户处的美誉发展对公业务。

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结构一直稳定贷款为主,贷款占比最高,不做股票市场交易,没有交易资产、不投资垃圾债券,这套模式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吸引大量的低息存款,然后用低价贷款,再吸引更多优质客户,这套低息存款、利息贷款的业务模式一直运行良好,资产质量也非常优异。

摩根大通银行则是“全能选手”,是历经百年屹立不倒的“银行堡垒”,其业务包括大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四大板块,覆盖了美国超过70%的家庭客户和近50%的小企业客户以及大量大中型企业业务,在各个领域上都有所成就,平衡发展。是一家大而全的大型银行。

三家银行不同的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三家银行的战略不同,摩根大通成立于1860年,凭借先发优势追求全面平衡发展。在所有金融服务领域都有布局,其战略是大而全、大而多元。这一战略是与它客观成立较早的,先发优势决定的。

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均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的基本战略是差异化竞争,选择特定的对象、用特定的业务模式在局部形成局部优势,他们没有条件搞多元化全面出击战略,他们成立时美国银行业的竞争结构已经稳固、市场已经被瓜分掉了,他们除了差异化竞争战略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和战略可以选择。

三家银行在2020年美联储降息加印,流动性暴涨,各家银行都涌进了大量存款的情况下,基于各自的业务模式特征和管理层的主观考量选择了不同的资产配置方向,形成了不同的资产结构。

由于硅谷银行的业务具有特殊性,其客户只集中于科创类公司,而这类客户的特征就是在货币政策宽松时点,科技类公司往往能够拿到更多外部资金,因此在2020年美联储降息时,硅谷银行存款在短期内暴增,由这次大放水增加的存款从2019年底的六百多亿美元至2021年底达到近一千九百亿美元,增长了超过200%。由于硅谷银行贷款客户集中在科创类公司,他们在这种时候并不缺钱,所以无法通过放贷来消化,只能另寻出路。

因此硅谷银行的管理层选择将巨额资金放在债券投资上,硅谷银行将新增存款超过70%的部分都用于购买了相对收益较高的长期固定收益债券中的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下称“MBS”)。

2021年底,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证券占总资产的61%,证券投资中MBS占总投资71%,持有至到期证券投资中MBS占81%,形成了以高成本、高风险、长期债券为主的资产结构,而也正是这样的配置为后来埋下了伏笔。

表 2 硅谷银行在美联储降息下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

在美联储降息的经济环境下,其客观上目标客户的特征和主观上管理层的战略方向选择强化了其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由于服务的是科创公司而吸收了巨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硅谷银行业务模式主要是为科创类企业提供贷款,此时科创类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贷款,为此,管理层将资产结构向增加债券占比的方向转移。

在环境未发生再一次的变化之前,在这种大放水的环境下硅谷银行的业绩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没有带来经营困难,反而帮助其不断地扩张发展,获得更高收益,净利润在两年间增长了64%,成为其阶段发展的优势。

第一共和银行由于其面对的客户群体不像硅谷银行那样具有极强的高科技特征,在这轮大放水中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增加了八百多亿美元,增长96%,这些新增资金的流向也遵循了第一共和银行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80%都用于发放贷款,资产结构仍然是以贷款为主。

表 3 第一共和银行在美联储降息下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

同样的在美联储降息的经济环境下,没有给第一共和银行带来经营困难,而是在维持其原有业务特征的基础上大规模的扩张发展,净利润也是在这期间增长了67%,这样的结构特征在这种宽松政策的环境下表现为发展优势。

摩根大通由于其本身规模较大,基数较大,所以在大放水期间他的存款增幅是最少的,但也增长了58%,近九千亿的大规模存款增长。

摩根大通并没有像硅谷银行那样把巨额资金全部集中在债券投资上,也没有像第一共和一样都拿去发放贷款,而是选择把一半以上的新增资金放在了收益非常保守的存放同业款项中,因此其净利润的增长也并没有像硅谷银行和第一共和一行那样特别突出,增幅只有他们的一半。表现的“极其消极保守缺乏进取心”。

表 4 摩根大通银行在美联储降息下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

在面对相同的环境变化,美联储降息,流动性增加的情况之下,三家银行基于其本身的业务特征以及管理层主观选择将各自新增的资产配置到了不同的地方,硅谷银行主要配置在高回报债券投资,第一共和银行主要用于发放贷款,摩根大通则大幅增加了低收益但绝对安全的存放同业资金。

从还没有出现环境的下一次变化之前的时点来看,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的选择都明显的使净利润大幅增加,阶段性的表现要明显好于摩根大通。

但这种优势、这种增长、这种领先真的是真实的、正确的、可持续的吗?2022年第二次的环境变化,美联储的疯狂加息,流动性收紧给出了答案。

前面我们提到了硅谷银行的客户单一集中在科创类公司上,在货币紧缩时点,这些科创类公司往往有着更高的提款需求,且硅谷的创业者们也非常的抱团,消息非常灵通,所以当美联储不断加息后,硅谷的很多VC,都在督促着那些创业公司从硅谷银行中取钱。这种集中性客户的选择让硅谷银行在美联储加息的环境变化之下出现了提款危机。

硅谷银行将大量的资金配置在了债券投资上,随着美联储加息、存款利率的升高,债券的价格下跌是必然现象,可以看到在美联储降息和加息前后美国10年期国债的价格变化,从2020年的140左右跌倒2022年底的115,10年期美国国债下跌了超过20%,美国最安全的债券都下跌了20%多,更别说硅谷银行买入的MBS债券了。

硅谷银行正是在债券价格下跌前不断买入债券,买入之初确实带来了盈利,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不断的下跌,形成巨额浮亏。

于是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所持有的MBS总的未实现损失就超过了150亿美元,所有证券投资的总未实现损失超过170亿美元,而此时硅谷银行的净资产也才163亿美元,这种浮亏的巨大可想而知。

这个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吗?

不是!

美联储降息债券价格高估是常识,这种降息无法持续未来一定会再次加息使得债券价格下降也是常识,对于银行的管理层来说认知到在基准利率低到接近于0是阶段性非正常长期现象,最终一定会走向加息周期纠正过低的不正常低利率是很简单的常识。

而在不正常的低利率背景下出现的债券高收益,也必然是短期不长久的,所以万万不能在低利率推动的债券高收益期买入大量的债券,这是对于一个金融从业者来说的常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任何难度。

就像低利率也会导致股票的估值高涨,但是那时的估值高涨是一个阶段性非长期现象,那时不能买入股票。但硅谷银行仍然选择了在较高成本时买入未来必定会下跌高风险、长期债券,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人尽皆知的金融常识。

违背了常识的选择将硅谷银行的资产放在了高价买入高风险债券中,形成以高估的债券为主的资产结构。

但如果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这些债券能够持有至到期,这些浮亏和风险都不会兑现,可问题就在于,前面提到了基于硅谷银行的业务模式形成的客户集群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流动性收紧时有强烈的提款需要,大量客户的提款需求让硅谷银行短期内拿不出巨额现金应对,只能忍痛割肉变卖资产,而恰好在硅谷银行最困难的2022年下半年的时间里首席风险官又处于了职位空缺的状态,没有人对硅谷银行面对的风险做出及时的管理和对冲,这便加速了硅谷银行提前将所持资产变现的情况,而这些债券一旦变现,浮亏就会变为实亏,入不敷出,资不抵债。

硅谷银行的客观业务模式和管理层的主观选择所形成的资产结构本身就存在着内在风险,但在低利率宽松周期硅谷银行资产结构的风险不仅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成的增利因素。

当环境变化为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时,资产结构内在的缺陷和风险随之爆发,曾经引以为傲的带来巨大利润的债券资本,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却成了有毒资产,成为导致硅谷银行破产的基础原因。

硅谷银行破产原因是:

资产结构中包含着大量价格必定要下跌的债券资产(因为这些债券都是在低利率债券价格高的时候买入)。

之所以有这样的资产结构,是因为硅谷银行贷款客户几乎仅限于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2020年不缺钱,手中大量资产无法贷款给客户,于是大量买债券,形成包含着风险的资产结构。

业务模式和主观选择共同作用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在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资产和负债结构无法适应环境快速从极度宽松,极度低利率转变为极度高利率和紧缩,是硅谷银行破产。

硅谷银行破产后,大量存款流向更安全的地方:货币市场基金和大银行。

货币市场基金并未出现暴雷,且收益率因为美联储加息能达到4%,大银行更安全,更不容易倒闭,要是摩根倒闭政府一定会救。

因此至2023年3月23日,储户已经向货币市场基金和大银行转移了5000亿美元资金,中小银行正在遭遇疯狂的资金外流,其中自然也包括第一共和银行

硅谷银行破产后美国政府的态度更是加剧了中小银行的资金外流,美国政府宣布对25万美元以上的存款不会给予保护和保险。恰恰正处在危机中心的第一共和银行的客户存款大多在25万美金的覆盖面之上,第一共和银行就作为存款流出银行首当其冲。

第一共和银行的业务模式导致的资产结构是:

负债端以大量活期存款(86%)和小于一年的短期存款(14%)为主。

表 5 第一共和银行2022年存款期限结构

资产端则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在2022年时第一共和银行的贷款中有62%的贷款期限超过十五年,而小于一年的贷款仅有11%。

表 6 第一共和银行2022年贷款期限结构

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结构导致第一共和银行无法适应基准利率突然大幅上升。也就是说第一共和银行以长期贷款为主的资产结构内在着存在一种风险,一旦利率突然从低水平快速上升到高水平,则必然出现存款利率提高,但是贷款端利率不能马上提高,从而形成阶段性负息差。

2022年恰好出现了利率快速飙升,这一环境变化使得包含在第一共和银行资产结构中内在的风险爆发了,于是内在风险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展现出来。

第一共和银行在2023年一季度存款损失了一半多,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存款都是以前低成本吸收的,低成本存款跑的差不多了,在美联储疯狂加息的背景下,重新吸收新的存款的成本必然大幅上升,而此时发放的低息贷款又是中长期的短时间内难以收回,新发贷款也难以覆盖重新吸收存款的成本,再叠加上第一共和银行没有混业经营,没有类似货币基金等其他业务流入能够弥补存贷款业务的缺口,使得第一共和银行的生存难以坚持,最终让流动性问题转化为持续经营问题。第一共和银行以破产收场。

第一共和银行出现经营危机的原因是:

第一共和银行的业务模式以贷款为主,而这种以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中,存在着存款是以短期为主,贷款是以长期为主,资产结构中存在着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的内在缺陷和内在风险。

此种内涵与资产结构的内在缺陷和内在风险,在环境没有变化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表现为一种良好的蒸蒸日上的态势。当美国基础利率大幅飙升经营环境突变时,资产结构内在包含的风险爆发了,再叠加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挤兑,最后走向破产。

再来看看生存得很好甚至最后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资产的摩根大通,它的资产结构在经历美联储加息时为什么安然无恙?

摩根大通在面对海量放水涌进而来的大批存款时,没有为了追求短期更高的收益将资产配置到比较激进的方向,而是更多地考虑到了长期发展的稳定性,意识到了这种降息环境不会持续,必然会再次出现加息收紧流动性的情况,于是将新增的大量资金极大比例的放在几乎绝无风险的同业存款项中,在配置的过程中又是遵循了常识,将更多的新增资产配置在了短期收益较低,长期收益会提升,对未来发展的稳定性有保障的同业存款项。

当美联储加息后,摩根大通的资产结构能够很好的平衡风险和收益,平稳地度过市场危机,并能迎来更好的发展,这就是摩根大通能够屹立两百多年,成为领头羊的过人之处,优势所在。

摩根大通的选择比较保守,短期不如硅谷银行,但是对于环境变化的判断以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的考量上摩根大通的选择则是相当老道,远胜于硅谷银行,摩根大通在自己手上的存款因海量放水大幅增加9,000亿美元时,同样面临着如何配置这9,000亿美元,这时摩根大通把新增存款绝大部分投向了同业存款,摩根大通的做法反映出他认为:低利率不会持久,最终会回归高利率!所以他将大量的新增存款投到从同业存款中,等待利率上升以获取未来利益。

事后看这是100%正确的,既避免了风险又扩张了收益。摩根大通准确的判断了未来市场环境和利率走向,这个准确的判断也并不难,只是坚持了常识,低利率不长久,必然回归合理利率!

图 10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同业拆借 利率)走势

摩根大通在环境变化时能安然无恙,是因为它的资产结构与环境的变化保持了一致,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配置的资产结构中存在着内在风险,当环境变化时便遭遇了严重挑战。是他们资产结构的差异,在环境变化的考验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资产结构与业务模式和经营战略密切相关,也与他们的管理层构建资产结构时主观水平有关系,摩根大通坚持常识、顺应常识和规律。

第一共和银行和硅谷银行违反常识。摩根大通的管理层立足常识认识到:“低利率不会持久!”

硅谷银行配置资产结构时违反了尽人皆知的金融常识:“低利率不会长久!低利率时的债券高收益必然也不会长久!”

在阶段性低利率导致债券价格高涨时大规模买入债券,从而让自己的资产结构包含了致命风险。

第一共和银行对短期资金长期放贷这个模式包含的内在风险视而不见。短期资金不能用于长期放贷,这是金融业人所共知的基本安全原则,但是第一共和银行把自己的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长期建立在违反金融常识的基础上。

这就是我们凌通盛泰总结的模式,银行业的经营状态最主要的决定于经营战略、业务模式所形成的资产结构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管理层只要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常识,不违反常识就可以。

因此总结来看,归根结底银行的经营发展能否稳定还是要看其由客观环境特征和主观战略选择共同决定形成的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当过去稳定经营发展的模式和结构不再适应于新的环境变化,曾经的优势变为弱点,甚至于对其持续稳定的生存带来致命打击,而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去适应新的环境时就会影响到银行的持续经营。

同时三家银行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永恒的投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在高估时买入,不能违背常识。

硅谷银行是在高估时买入了大量高成本高风险的债券,这是违背常识的,因为此时的降息必然不会一直持续,此时债券高估也一定会回落,虽然短期实现了漂亮的收益,但这种盈利是假的,是不合理的,是不正确的,因此未来会出现大幅亏损也是必然现象,最终结果也确实证明了。

而同时市场上的大众也错误地将这种短期不合理的收益认为是真实的、正确的、可持续的,于是市场大众表现得更加疯狂,大量的买入硅谷银行股票,推高了股价,最终也都从崖边跌落。

硅谷银行违背常识重仓高估买入债券最终让自己陷入危机,而市场大众同样高估买入硅谷银行最终血本无归。

图 11 硅谷银行股价走势

而摩根大通则坚守常识,低估买入,选择了暂时低息的同业换取未来加息的收益,即使短期相较于他人相比少获得一部分利益,却换来了未来长久稳定的发展,规避了风险。而尽管其股价短期也受到了整个大环境变化影响的波动,但这样的波动并不涉及到摩根大通经营的本质,更多的是环境和市场情绪引发的,且其波动的幅度要远小于硅谷银行,更重要的是从长期看仍然是向好的,因为摩根大通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的,因此股价甚至创了近20年来的新高,而能够一直持有摩根大通的股民们也会因此获利。

图 12 摩根大通银行股价走势

因此银行的行为与结果以及股民们的行为与结果都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任何时候都不能高估买入任何东西,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常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持有不正确、不合理的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基于眼前利益最终化配置资产,而是基于常识,基于长期利益最大化配置资产,则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当我们对所抽象出来的决定银行长期经营状态的根本因素,进行了逻辑论证和事实论证之后。确认了这一原则的科学性,从而这一原则体系就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框架。现在我们就按照以上通过深入分析得出的分析框架,寻找未来10年的优势银行:

先看未来十年银行经营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再看哪些银行的经营战略业务模式与环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一致性。第三看业务模式执行过程中形成的资产结构和业务运营的规范性、合规性。

判断哪些银行的未来会更美好的第一出发点是,判断银行所依托的经济背景和经济环境。

考察经济环境、经济背景稳定向上,且能够长期维持稳定向上,并且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含量,这样的经济区域经济背景能够带来银行长期稳定的成长。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是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不具有这种优势条件的,其他条件具备都不行。

进一步分析银行的战略、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选择那些发展战略与经济背景可以长期适应,能够长期把经济背景经济环境中存在的成长机会据为己有的深谋远虑的银行,战略执行是靠业务模式进一步考察业务模式,最后落脚到资产结构,考察其资产结构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抗环境变化能力。以上构成了银行分析根本方法。

(未完待续~)合格投资者联系凌通盛泰市场经理可以免费获得电子版年报

全部讨论

02-13 22:17

有的银行十年前股价差不到50%,十年后股价差了八倍。这种情况该怎么理解?

02-14 2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