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估值分析和行业监管周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7

点击收看:zz银行估值分析和行业监管周期

中外银行股估值对比及其市场认知的影响

01中国银行股与国外银行股的估值对比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银行股与国外银行股的估值对比问题。通过对投资回报的考量,主要以PB(市净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比较两者的差异。无论是投资国外银行还是投资国内银行,尽管具体经营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但最终的回报率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制作了一张表格,列出了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的几家银行在过去10年的平均ROE和当前的PB估值。下面是部分数据:

我还对中国上市银行的平均数据进行了统计。过去10年的平均ROE为13.88%,当前的PB估值为0.55。然后我计算了它们的ROE除以PB,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对应的收益率。通过对这些国外银行进行计算,平均收益率为7.83%。换句话说,投资这些国外银行,平均每单位净资产要求的回报率为7.83%。举个例子,如果你投资100块钱,当年要求的回报率为7.83元。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中国上市银行过去10年的平均ROE为13.88%,当前的平均PB估值为0.55。因此,它们的ROE/PB比值为25.24%。也就是说,投资中国银行股票,每单位净资产要求的回报率为25.24%。ROE/PB这个比值越大,单位净资产的回报率就越高,估值就越低。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上市银行的估值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银行股折价了2/3。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国家银行平均的7.83%回报率,中国上市银行的估值只有其1/3。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回头看一下我之前提到的国外银行股每单位净资产要求的回报率为7.83%。

大家知道美国股市近100年的长期复合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吗?大约是8%左右。

另外,我们再看看中国沪深300指数过去20年的平均ROE在13%-14%之间,平均PB估值在历史上约为1.6-1.7倍。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股市,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投资者长期要求的回报率大约在8%左右。

这里非常有趣的一点是,8%这个数字可能是股票资产长期回报率的一个普遍要求。而国外银行股则是正常的股票资产回报率,而中国银行股的估值偏低。

02市场认知对估值扭曲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估值扭曲呢?原因在于市场参与者的认知。

我之前阅读的一本书讲述了群体决策,它需要满足多样性、充分信息和个体独立性等要求。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群体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过于一致,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决策很难接近正确。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群体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过于一致,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决策很难接近正确。举个例子,假设你身体有个毛病,你去看了几个西医,他们都说是恶性脓囊肿需要切除。但是,你又去找了一个教育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医进行诊断,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表面上看你找了三四个医生,似乎是在分散风险,寻求独立的诊断结果,但实际上并不客观。这些医生可能是同学,他们可能来自同一所医学院,甚至其中一个医生可能是另一个医生的老师,这可能会干扰独立分析的过程。然而,如果你找到教育和思维背景完全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

我用这个比喻的目的是想说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负责资金管理的这部分人的背景过于同质化。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如果你去看病,找了几个医生,他们全部来自同一所医学院,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思维方式完全一样。因此,目前资本市场缺乏多样化的投资群体。

之前证监会的方星海曾提到我们鼓励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如果市场上没有多样化的投资群体,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光有多样化的投资策略看上去是多样化,但实际上制定这些策略的人背后都基于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策略。有些人采取主观判断,有些人进行量化分析,但他们的方式是相同的。因此,缺乏多样化的投资群体会导致市场的估值严重扭曲。

这也符合官方媒体的观点,证券日报曾提到大型投资机构普遍呈现华尔街化、西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他们的教育背景大致相同。

03投资机会:中国股市的估值扭曲红利

当然,对于独立的投资者来说,估值扭曲实际上是一个福音。举个例子,如果你和一桌子高手打牌,你的获胜机会很低。但是,如果桌上的人都不懂打牌,对你来说赢得机会就更大了。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可以通过简单的价值投资轻松获得美国投资大师才能获得的回报率。即使是相对简单的投资者,只需要在低估值的银行股上持续分红复投,按照简单的原则进行投资,也可以实现年化收益率13%~15%的收益率,堪比美国投资大师。

尽管这些投资者的认知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按照价值投资的原则长期投资,他们可能获得与美国投资大师相当的收益率。因为相对于我们这里,国外市场更加多样化、更加理性,而我们这里的市场参与者可能是普通的个体投资者或者是尚不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就像是和你一起打牌的人都不会打牌一样,你很容易获胜。

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红利,大家不要错过。对手的愚蠢是一种福利,而不是坏事。

监管周期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01金融监管周期与机构发展的关系

监管周期的循环与监管风格的变化

在过去几年,中国证监会主席的监管风格呈现明显的循环周期。例如,郭树清主席以强监管著称,他的任期内对市场进行了严格监管,导致股市趋于冷静。之后,肖刚主席上任,其监管风格偏向宽松,这导致了杠杆牛市和股灾的发生。刘士余主席接任后,再次实行强监管。可以看出,证监会主席的监管风格呈现明显的循环变化。

监管风格对市场生态与投资方式的影响

不同监管风格对市场生态和投资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强监管期间,市场更倾向于鼓励价值投资,郭树清主席鼓励投资中国银行蓝筹股,并提醒投资者避免过度炒作。刘士余主席的强监管措施导致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停牌和调查,他对概念股的炒作态度坚决。而在监管风格偏向宽松时,市场更容易出现抱团炒作和概念股炒作现象。

02金融监管周期与银行业发展的关联

监管周期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和营收增速的影响

银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与金融监管周期相关的规律。以中国银行业为例,郭树清上任前,中国银行监管分别由尚福林和向俊波负责,两者的监管风格偏向宽松,允许金融创新等业务的发展。然而,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实行了金融去杠杆政策和强监管措施,导致部分业务受限,信托和互联网金融业务等遭遇困境。随着资产质量周期的上行,银行业的坏账问题逐渐解决,但营收增速受到压力。

新任央行行长与银保监会主席的变动及其可能带来的改变

最近发生的人事变动,郭树清离任央行和银保监会后,由潘功胜接任。潘功胜曾专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因此,个人认为这次变动可能引发政策思路和动作的改变。央行可能会增加货币发行量,监管层面可能降低严格程度,转变为一种弱监管态度,以解决债务问题并刺激经济发展,开启新的监管周期。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的营收增速有望进入一个新的上行周期,与当前资产质量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银行业未来展望

预计未来,随着金融监管放松、通胀加大以及货币发行增加,银行业将迎来新的商机。同时,现阶段资产质量上行周期的延续也将为银行业带来更好的业绩。可以预见的是,银行业的营收增速将逐渐回升,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为银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部讨论

2023-07-24 19:25

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