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投资的终极论述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13喜欢:40

#集中投资# 

以下三篇文章(第一篇有视频)是关于集中投资的最终极、最最正确、最永恒的的论述,看懂这三篇关于集中投资的论述,投资的路上就会上一个台阶!看不懂这三篇文章,投资是长进不了的,永远在业余水平

第一篇:巴菲特、芒格:分散投资是对无知的保护

(节选自1996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问答下午场)

 参看视频:巴菲特:分散投资是对无知的保护 - 雪球 (xueqiu.com)

股东:我对你们多元化经营的政策以及你们如何集中投资很感兴趣。

我研究过你的年度报告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在过去的几年里,你有很多股票在你的有价证券投资组合中。但在1987年,你只有三只股票。

我有两个问题。考虑到你现在在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数量,这对你对市场的看法意味着什么呢?

第二,无论何时,似乎无论何时,你进行一项新的投资,你所持有的新头寸永远不会少于总投资组合的5%也不会超过总投资组合的10%,我想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巴菲特:关于第二点,你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我们有一些你甚至看不到的头寸,因为我们在上一份报告中只列出了超过6亿的头寸。显然,这些都是较小的金额。

有时候,那是因为他们是规模较小的公司,我们无法购买很大的金额。有时是因为我们买了之后价格上涨了。

有时候,这是因为我们甚至可能在抛售头寸。所以没有什么魔法。

我们喜欢把很多钱投入到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上。这又回到了分散化的问题。

我们认为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来说,多元化实际上没有什么大意义。

多元化是一种对无知的保护手段。

假如你要确保你绝不跑输市场,那么你就该每样都买一点儿。多元化没有错。对于不知道怎样分析企业的人来说,多元化是完美的明智选择

假如你知道怎样评估企业的价值,那么持有50只、40只或30只股票就是疯狂之举。因为不管怎样,一个人是不可能找那么多的被低估的好公司的。

不去多买一些非常好的企业,却把钱投进一个由30或50家公司组成的有吸引力公司列表上,在查理和我的眼里,这种行为是疯狂之举。

这是一种习惯做法。假如你的目标是达到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多元化能保证你不被炒鱿鱼。但是照我们看来,若你采用多元化策略,那就是坦白承认你并不真正理解你投资的企业。

你知道,基于个人投资组合,我拥有一支股票。但这是我知道的生意。这让我很舒服。

我是否需要拥有28只股票,才能有适当的分散化?这将是无稽之谈。

在伯克希尔,我可以挑选出三家公司。如果他们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公司,我将非常高兴,我所有的钱都在伯克希尔。

现在,我喜欢它——事实上我们可以找到更多,而且我们还在不断增加。但是,要想在这一生中做得很好,三件出色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

一般人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看看这个国家是如何创造财富的,他们不是由50家公司组合而成的。它们是由一个个认为自己拥有出色业务的人创建的。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财富都建立在此之上。

没有50家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20家可口可乐公司。假如真有这么多好公司,那就太好了,你可以买很多,在一组好公司里随便你怎么多元化,业绩都和集中投资一家好公司一样出色。

只是可惜你找不到那么多好公司。事实是你用不着多元化。长期来看,经济的盛衰和竞争不可能伤害到一家真正出色的公司。

我说的是能够轻松应付强劲竞争对手的好公司。投资这样的三家公司,好过投资100家普通的公司。

投资这三家公司更加安全。投资三家容易识别的好公司的风险比投资50家著名的大公司更低。这三家公司不会遇到什么逆境。一帆风顺正是好公司的特质之一。

假如我自己家未来三十年里的财富取决于一组公司的收入,那么我可以向各位保证,我宁愿从我持股的那些企业中挑选出三家公司对其进行投资,而不是持有一个50家企业组成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查理?

芒格:是的,他的意思是,现代企业金融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胡扯。(笑声和掌声)

巴菲特:查理,你想详细说说吗?(笑声)

芒格:你千万不能相信那些东西,比如说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巴菲特:这种理论毫无用处。这种理论告诉你怎样取平均数。不过我想,五年级的小学生几乎个个都会取平均数的。

这有什么难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非常复杂。里面用了很多小希腊字母,还有各种东西,让你觉得这理论好高深啊,可惜完全没有增加任何价值。(笑声)

芒格:就连我也搞不懂那些理论,因为我是一个痴呆的学生——(笑声)——而且我已经——

巴菲特:难怪他一直在我身边转悠啊。(笑声)

芒格:他们用一些模型结构理论来分类痴呆症。现代报资组合理论是另一种痴呆症,我都无法将其归类。(笑声)

那是很奇怪的理论。(巴菲特笑)

巴菲特:如果你在你的生活中找到了三家很棒的公司,你就会变得非常富有。如果你理解了它们——坏事不会同时发生在这三个公司身上。我的意思是,这就是它的特点。

芒格:也许复杂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痴呆症患者。假如你相信沃伦的话,那么整个商学课程一周就能教完了。

巴菲特:假如那样把秘诀都用简单的话教给学生,那么大主教怎么在外行面前摆谱呢?所以学术界从来都不愿意这么做。(笑声)

芒格:没错

 ----------------

第二篇:【刘军宁】少即是多──集中投资
(刘军宁,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保守主义理论研究专家)

关于价值投资的哲学有两句似非而是的四字箴言:一句是“慢即是快”,所谓欲速则不达,通过慢慢地等待获得快快地回报,这是我在《时间在价值投资中的地位》中讨论过的;另一句是“少即是多”,即投资的质量胜过投资的数量,这是本文要讨论的。“少即是多”回答的是有关投资中的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所谓集中投资(focus investing),其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聚焦投资,或者是专注的投资,即把投资者有限的智力、精力和资本集中投资到少数低价优质资产上能带来更多的回报。集中投资最权威的倡导者是费雪先生,他是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的重要奠定者,也是《保守的投资者夜夜安枕》的作者。他曾经说过:“投资人被过分地灌输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然而,害怕一个篮子里有太多的鸡蛋,会使得他们买进太少自己比较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买进太多自己根本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他们似乎从没想过,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时,如果对那家公司没有充分的了解,可能比分散投资做得不够充分还要危险。”费雪的投资哲学是:少意味着多。而巴菲特等人的投资业绩,为“少即是多”的集中投资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验证。

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小心看护好,还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防止一损俱损?或者说是集中,还是分散?对这问题的回答,不是在于如何集中,如何分散,而是在于对集中与分散的理解。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对基金的投资组合,有一定的行规要求,其投资组合必须对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公司风险、甚至国家风险进行适度分散。对这样的行业要求,这里存而不论。此处关心的是没有行规约束前提下的集中与分散投资。

有两个现象常常被人忽略:第一个现象,以证券投资为例,大多数投资者一开始都是进行分散投资的,用很少的钱买很多的股票。即便是今天公认的证券投资大师,在他们起步的时候都是进行分散投资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逐步由分散投资转向集中投资。在这种意义上看,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之间常常是先后关系。

第二个现象是职业投资者在其机构投资行为之余都有自己的小型投资,或股票,或房产,或收藏。因此,他们在私下都是散户。如果对他们的私人投资在总体上进行整理归类,在广义上,他们都是分散投资者。没有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私财集中投资到一两个对象上去。当一个人拥有一处以上的房产,在不同的证券市场拥有哪怕一只股票,他的投资就已经分散了。如果一位投资者分别是在沪市深市A股B股、中小板创业板、港股美股各持有一只股票,他就已经有五只以上的股票了。

我们可以发现,分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只要不去刻意集中,投资通常一定是分散的。分散投资是自然而然的,而集中投资则需要习得。过于分散是既成事实,相对集中才是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集中投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其能力圈都是有限的。集中投资的本质,不单纯是指投资对象的数量,而是指专注。在被问及其成功的最关键要素为何时,巴菲特回答说,是“专注”,“我们只专注于几家最杰出的公司。我们是专注的投资者”。集中投资的原理是凸透镜的原理,即把有限的阳光集中起来投射到焦点上以产生预期的温度和效果。没有聚焦,就达不到预期的温度。

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集中专注不仅适用于投资者,也适用于企业家甚至一切干大事的人。最成功的企业家一定会把他的精力、才华和资源聚焦投资到单一的事业,并取得重大成功,如同盖茨之于微软、乔布斯之于苹果戴尔之于戴尔电脑。

集中投资的理念与能力圈的概念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集中投资意味着把投资集中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只投资自己理解的对象。安全的来源是对投资对象的理解,而不是投资的品种与数量,分散并不能补偿对投资对象理解的不足。当你的理财顾问在告诉你要分散投资的时候,他也在保护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把钱投到哪里才是最好的投资。所以,投资者应该用增加对投资对象的理解而不是增加手中的投资数量来保护自己。

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的各自拥护者,有一个前置的共识:即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掌控未来。一次飓风,一次地震,一项新政策,一个技术进步,一次产品召回,就很可能会腰斩你手中资产的价格。分散投资者认为,由于不能预测未来,必须分散投资。集中投资者认为,由于不能预测未来,必须集中投资。但分散并不能除去风险,而只是以一组风险来调换另一组风险。

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都有其不可取的极端情形。集中投资的极端是孤注一掷。一说要集中投资,就不假思索,将全部资金仅仅投入到一个自己并不理解的投资对象,这是投机与赌博,而不是投资。分散投资的极端是撒胡椒面,将有限的资金撒到无数的投资对象上,结果是广种必然薄收,甚至颗粒无收。

多多的分散反而导致少少的收益,这就是“多即是少”;如果把有限的种子撒在少数几块精心选择与耕耘的土地上,反而高产丰收。这就是“少即是多”。撒胡椒面很容易,孤注一掷也很容易,不假思索,就能做到。如果分散投资不是去撒胡椒面,不是干广种薄收的事情,如果集中投资不是去孤注一掷,这时集中与分散就不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
 

第三篇:【董宝珍】集中投资不怕波动

关于集中投资,国内著名学者刘军宁先生对此有非常有质量的研究。刘先生是一个知名的研究保守主义学者。其理论根底非常厚实,他总能以相当的理论深度来分析价值投资的一些具体问题,刘军宁先生的一篇相关文章《少即是多:说说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中对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的利弊做了极富开创性的比较。刘军宁先生在文中写到,“分散投资是一种自然倾向,是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不需要学习。集中投资是一种能力,不是自然,需要学习方能拥有的一种能力”。“当你的理财顾问在告诉你要分散投资的时候,他也在保护他自己。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把钱投到哪里才是最好的投资。”这二段话我有非常切身的体会,没有胆量、没有责任心、没有勇气、是不敢集中投资的。我在采取集中投资的事前和事后,始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和不认同,如果我们否极泰采取分散投资,即使做得很差,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毕竟行业处于熊市中,所有人都是适度分散的,人们不会评批你。但是否极泰是高度集中投资的,虽然你做得并不很差,可是你和其他基金经理做法不一样,你和大众的认知不一样,于是人们仍旧对你持批评态度。倘若你高度集中出现了问题,个股波动幅度很大(高度集中持股一般会导致因个股波动总市值波动巨大的情况)。这样,社会和业界就会对你进行尖锐严厉的批判和讨伐,好在我是完全以我对投资的理解进行决策和管理的,我不考虑任何社会评价问题。但是社会评价是客观的,他会时不时的干涉你,如此集中投资的管理者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压力和干扰,没有真正的责任心,没有对投资深入的理解,他是不敢集中投资的。我想倘若我们在某一个股票上的集中投资出现了重大问题,我比大家的损失还要大,我的声誉将会随之而丧失,这对我的损失是无比巨大的。但是我真正的优势恰恰在于此,我只考虑投资之道,不考虑个人的声誉得失,我能战胜这些私心杂念。所以我特别理解刘先生的文章,集中投资是一种非常不容易学到的能力。而分散投资某种程度上只是本能的自然反应。

刘军宁先生在文中进一步提到,无论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他们共同的基础都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这是一个只有像刘军宁先生这样有理论深度的人才能看到的问题:“分散投资、集中投资虽然做法截然相反,但它们都是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刘军宁先生认为你需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某些公司上,来应对这种不确定而不是把有限的精力分散掉。

否极泰的管理团队,作为资本市场的早期参与者,是有投资对象选择能力的,是知道什么样的公司是可依赖的,什么样的公司是不能参与的。倘若没有这种能力搞分散投资何苦要如此复杂,直接让合伙人自己下场分散指数化就可以了。回看过去的二年,我们的集中投资没有发生问题,在极为特殊的一个漫长的熊市里,实现了超越指数正收益,这是能说明问题的。我们否极泰合伙企业的集中投资理念也许将来会遇到波动与挑战,但是大局是稳定的,我们不会翻船,我自己深知这一点,因为我敢于集中投资,也是长期投资实践的结果。

全部讨论

为什么要集中投资?
角夫2005年入股市,都是集中投资,一段时间满仓单吊一只股,绝对遵循鸡蛋放一个蓝子看好这个蓝子,理由如下:
第一,好公司极少是稀缺资源。
第二,每个人都有能力圈,只能在能力圈投资,一生也只有极少机会投到好公司,芒格说一生有三次机会足矣。
第三,好公司稀缺那么就不能浪费好公司,找到就要满仓単吊,绝不浪费。
第四,集中投资有前提:不亏损,有分现,不借钱,扛的住。


早期2005年全仓腾讯07年退出股市应该说是误打误撞。2020重返股市,从全仓小米到小米不到20前清仓小米全仓中粮家佳康,经历了翻倍下跌亏损,再赚50%,下跌亏损,以至今年上半年尚盈40%,三季即转亏损的大幅波动,未改满仓单吊,但心路也难免充满崎岖。董先生此文说透集中投资之道,好文共享之。$中粮家佳康(01610)$ $腾讯控股(00700)$ $小米集团-W(01810)$

2022-11-21 17:06

感谢分享,保存下来再看

2022-11-21 15:16

巴菲特、芒格:分散投资是对无知的保护——必须承认,我对企业的前景的理解,无知的地方有点多,属于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那种类型的,所以,我确实需要一些保护。这方面我依然在努力的学习、实践,不过,效果确实是跟智商或者说天赋紧密联系的

2022-11-21 12:21

低估的时候,机会来的时候下重手才能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