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电台:【董得】第二十五期——银行估值修复会不会受压制?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3喜欢:2

点击收听:【董得】第二十五期:银行估值修复会不会受压制?


提问:董老师有些银行的贷款拨备余额非常多,请问贷款拨备余额在报表里有没有记入银行净资产?贷款拨备余额在报表里以什么形式存在?


董宝珍:拨备余额在资产负债表里是不存在的。


拨备以及由拨备形成的累计拨备余额,实际上是一种支出,比如说银行房租、工资和拨备余额都是支出,当发工资的时候支出就给了员工了,员工就把这个钱拿走了,这个钱就不在银行的体系内了。


拨备它也是一种支出,他给了谁?给了未来风险,给了未来弥补未来将要发生的风险,就要计提拨备,计提的工作跟给员工发工资的性质一样,是成本,消费掉了,给了未来了,未来没有这么一个主体,它是为了未来准备的潜在风险损失的补偿金,可是未来并不是一个人怎么办呢?


他就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从自己的收入和利润金额中拿出来,钱就去报表化了,出表了,它不在报表里,余额就告诉你我有一笔钱,比如说1,000亿作为支付给未来的费用已经支出了,因为他已经消费掉了,所以他不在资产负债表,不作为自己的资产,但是你没有这么多未来的主体,其实这个钱还在银行了,只是说记账方式上,他既不在资产中,也不在负债中,然后他告诉你:我有1,000亿已经支出了支付给未来了,但实际上这个钱还在银行。在这个银行,它不能产生任何收入了,它既不能用于放贷,因为它不是自己的钱,它就放不了贷,作为一种费用不能产生任何收入,既不能获得利息就一直放到将来,如果他未来风险兑现了,他就核销了,比如说他记了1,000亿用于弥补未来的风险,未来确实发生了1,000亿的风险,他就这1,000亿就核销,归为0了,在归零的过程中报表本身不变化,但是有的时候他也会转回,比如说我计提了1,000亿,计划说将来有1,000亿的损失,用这1,000亿作为预防,结果发现未来的1,000亿没兑现,然后这1,000亿的计提就转回了,转回的过程中,这1,000亿就是纯粹的利润,所以这就是拨备余额,这是我的一个知识点。


拨备余额实际上是对银行的净利润影响非常大的,它实际上就是银行的钱,拿出来用于弥补未来将要发生的风险,如果未来没有发生风险,这个钱最后就回到了资产负债表,就变成银行的利润了。


但是如果未来发生了风险,因为这个钱已经计提出去了,所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也没有增加费用,这是一个潜在的增利因素,而恰巧在现在中国银行业经过长达七八年的资产质量处理,已经把存量问题处理完了,进入一个释放利润的周期,释放利润的周期的源泉在哪里?从哪释放?就是从拨备余额里释放,某些银行它的拨备覆盖率是500%,有的银行拨备余额超过了净资产,所以它就成为一个潜在利润的来源。


一旦资产质量好转,不需要再计提了,他就回表了,回到表中的哪了?回到表中的利润里去了。而且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国务院明确提出说上市银行中如果拨备覆盖率特别高,那么你就不要再计提了,让它回表变成利润。意义在什么?你的利润多了以后你自由净资产就多了,净资产多了你可以放贷的额度就多了,这样可以多放贷支持实体经济。


一方面是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释放利润的周期,另一方面政策上为了对冲经济波动,希望更多的贷款流动性,所以鼓励甚至于推动银行赶快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利润,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利润释放阶段。


董老师真是很佩服你把这么枯燥生涩难懂的财务数据讲得这么易懂,而且还有故事性。


问题2:我观察了16~17年有一波银行整体明显上涨,特别是国有大行,请问当时银行业上涨底层、表层逻辑跟当前有什么异同?当时的上涨是否以16年开启的房地产行业短期爆发,从而导致信贷爆发有关?如果是这样,此次银行业上涨是否也必须要在信贷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发生呢?


董宝珍:问题极为具体,要求预测在什么情况下将要发生上涨,并且指出了16~17年一波银行上涨,并且对这一波上涨进行了归因。


我进行一下抽象回答。

在16~17年你知道中国银行业的实质资产质量怎么样吗?不好,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最差的年份是15~16,到了17年就相对的好转了,17年时候实体资产质量已经不恶化了,但是各种指标还在恶化,17年之后是实质资产质量不再恶化了,但是报表它很难的,它正在修正报表,所以16~17年的上涨客观上可能缺乏客观基本面基础,那么今天市场面临着什么样的一个客观基本面基础?

我借我们投资者的提问,提出一个中国银行业的历史大周期的脉络。

大概在2002年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一直延展到2012年,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中国银行业的各项经营指标都是一种欣欣向荣,是一种牛市状态。这个指标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资产质量指标,包括收入增长指标,利润增长指标都是这样很容易就查到,所以02~12年是实际上极端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速增长点,虽然今天明白金融危机的波动,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所以这10年是一个牛市,其实我甚至于说当时02~12年也是白酒10年大牛市,白酒10年大牛市是也是依托于社会经济的,所以在社会经济大牛市的情况下,银行也是10年大牛市,12年到2020年,这8年中,我们看人银行的任何一个报表,从资产质量报表到收入指标都是下降,所以12~20年是一个银行业的调整周期。

那么从2020年开始,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看到一个金叉,啥是金叉了?金叉就是12年开始很多银行业的指标它出现了转折,金叉就是转折,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个明显的转折就是在历史上银行如果这个指标发生这种形态的转折,就是启动了长期大牛市。

所以我们看2020年中国银行业出现了转折,它是什么意义上的转折?我们回溯了过去20年10年大牛,8年调整,现在又出现了底部的转折,这个转折是清晰可见的,于是问题来了,转折的性质是一年的转折还是3年的转折,是5年的转折,是10年的转折?这是价值连城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2020年出现的中国银行业各项指标的整体性转折,是未来10年大周期的转折,为什么?因为全球有个比较数据,就是人类的银行业它都趋势性特别强,一旦这个社会经济体的资产质量恶化了以后,你就挡不住它从高位是单边持续下跌,中间没办法反弹,中国银行业也是,它就转不了,一旦资产质量问题就没有几年就反不过来,但是如果经过调整,它一旦从底部反起来以后,仍然是单边上涨,银行业不特别容易发生一波三折,它就是趋势性的,而且是大周期的。

不小于5年往往是10年,所以这样一个普遍的全球银行的特点就是10年的兴盛发生了,10年的衰退发生了,现在又底部有金叉上来了,所以它应该是一个长周期的,又是一个10年的高增长期了。

万业之母有1万个儿子,房地产只是他一个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可能个子高一点而已,他有1万个儿子,高个儿子死了以后还有9999个儿子,中国经济的新的力量肯定不是房地产,这是常识,那么不是房地产,很多人说没有房地产,中国要完蛋,搞笑,还有其他新兴的产业,新兴产业崛起之后它就会上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此次银行业上涨是否必须是信贷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实际上仍就是挺具体的,如果从抽象的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银行业已经完成了调整,如果不信这一点的话可以退出股市了,因为你都事实不承认那些指标都是完成调整的,当然有的银行还是泥潭深陷的,但是一半以上的银行就已经向上了,已经新周期了,1/3或者20%的银行就完全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各项指标处于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完全是进入新周期。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他的背景就这样。银行是有周期的成长股。一个大周期开始了,在客观基本面事实下,它就奠定了上涨的最充足的最深层的基础了,具体是哪一个事件诱因的,当然你可以研究,其实你不研究也可以,这是我们思考。

问题3:中国从2008年到2020年,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其他种种原因,几个轮次大幅宽松,货币侧刺激房地产来稳定经济增速,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和中国人均收入资金巨大的泡沫。


我猜想国家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会同样用银行时间换空间消化坏账的方式来消化房地产泡沫,但是,是不是同时也会带来资本市场未来长时间对银行估值压制不修复?


把银行的命运跟房地产锁得太紧了,就仿佛说银行就是房地产的傀儡,房地产一出问题,银行死翘翘,如果房地产一崩溃,银行也就崩溃了,如果房地产是时间换空间,银行也是时间换空间慢慢被压制住,这个观点完全没有看到更广角的、更宽展的大局面。

什么意思?

我举一个例子,在茅台博弈的时候,2013年其中看空茅台的有一个观点认为,茅台的此前的十年增长是重化工导致的,中国投资、铁路、公路、港口、基建大规模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为了拉项目的人际关系需求,这时候一起喝点茅台不就是促进关系的很好的手段,所以当时的所谓的专家认为茅台的十年增长是由于重化工投资拉动下人际关系需求支撑的。而当时13年初基建量就萎缩了,实际上包括水泥的价格产量都萎缩了,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就说因为重化工退出,所以茅台不行了,这个观点现在看来肯定是错的。

常识是银行是万业之母,房地产作为一个儿子,个子大点,个头大点,它出了问题,别的儿子就崛起了。

就这么简单,我们的投资者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缺乏本质性、抽象性和广角性,是因为股价长期不涨,心情抑郁,在心情抑郁下编出了很多鬼故事,产生了一些担忧,就是他草木皆兵,就是因为走夜路的时候会把树影当成鬼。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心不平。

一开始,别人编个鬼故事吓他,他一开始说别吓我,我知道真相,但是这个鬼故事越来越多,股价也一直不涨或者单边下跌,他说可能是真的,我有可能错了。

此后股价继续下跌,他不仅接受了别人的鬼故事,他自己成为鬼故事的创作者,他创作了很多鬼故事,这个就是人性博弈。

全部讨论

2022-07-17 14:59

zf作为房地产的最大庄家,他是不会让房地产垮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