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7

科技公司其实核心要什么呢?就是通过一浪一浪的科技浪潮,你始终浪下去,但你沉淀下来其实不是技术,沉淀下来的应该是品牌、是客户关系、是行业标准、是生态,那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才意识到真正商业的第一性原理,不是说你有什么技术,而是你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到底是谁?然后围绕着你的客户的需求跟痛点去展开你整个的商业模式、组织壁垒、营销、研发所有的动作跟行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要不断地去思考,如果你赢了一把,怎么赢第二把,你赢了第二把,怎么赢第三把?如果这个生意本身是赚钱的,那你在夜深人静,在睡觉的时候,一定有100家公司的CEO在想着第二天怎么干死你。所以你还必须以一种难以被复制的方式去解决你客户的需求跟痛点,这就是护城河。千万不要随大流,要做非主流。主流市场是没有初创公司的机会的,你不能去假设真的就是天赋异禀。在地平线内部我们讨论人才优势时候,结论是我们没有人才优势。每一家头部公司每年都会在各个顶尖高校招到一批顶级学生。今年招的跟明年会有很大本质不同吗?并不会。所以也不能做人才优势这种假设,当前生意做得好的公司,肯定是因为他在3年前、5年前做了某些关键决策和组织准备,把一些核心能力建立起来了。我们一定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不要有侥幸心理,因为一旦陷入这种泥潭的竞争,这种贴身肉搏,你就要看造化,赢也是惨胜,不会赢得有气势,赢得动作优雅。我们常说要让胜负决定于交手之前,不断往前看,滚动迭代我们的认知。另外就是压强原则,一旦你发现某个爆点,验证了这是一个真需求,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弹药往这个地方去倾斜,10倍的压强,10倍的弹药去炸一个山头。其实我觉得技术从来没有成为过护城河,当年看英特尔打赢摩托罗拉,其实不是靠技术,英特尔的技术当时是不如摩托罗拉的,不如当时一大票的竞争对手,英特尔能打赢他们CPU这场战役,很重要的就是靠营销,它的品牌 Intel Inside“当当当当”深入人心,让你那个时候觉得你的PC里面如果装的是AMD的芯片,就是水货。这是一个相信,但并不一定是真实。包括他们当时宣传的个人色彩浓厚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口号,是整个品牌的一个战役,打的很漂亮。你觉得苹果的护城河是技术吗?根本不是。其实苹果很少在核心技术上投入研发,业界都知道,研究苹果的产品战略最好的一个策略是什么?一般来讲,就是他们在每代产品推出大概4到5年之前,会抢注一大票专利,然后他们会 sourcing(采购)很多的供应商。苹果最牛逼的能力在于什么?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去整合全球资源,所以它的研发投入是很低的。但是苹果如果只是推出了iPhone 14,不推出 iPhone 15 ,或者 iPhone 15 失败了,塌掉一代,苹果还有苹果吗?它很可能被竞争对手给干死。技术科技行业,不像卖包包,卖个LV的包或者香水,那是真的有护城河,强大的护城河。技术的话,我们觉得它是冲浪模型,它没有护城河,它就是每一代的技术浪潮,你一定得浪过去,你一浪被掀翻了就没有你了。为什么巴菲特长期不投高科技公司?段永平也一直讲,因为投资科技公司,你是很难获得长期收益的,但什么促使他投苹果,或者说投别的企业,比如现在英伟达市值也到1万亿了,他们确实是值得,因为他们有护城河,苹果的护城河是品牌,英伟达的护城河实际是生态。当你的客户在上面已经写了超过100万行代码的时候,它还能从英伟达的手掌心跑掉吗?跑不掉的,每一行代码都是天数。所以软件生态是极其强大的粘性。为什么操作系统公司值钱?操作系统的模式就是有生态。所以我觉得科技公司其实核心要什么呢?就是通过一浪一浪的科技浪潮,你始终浪下去,但你沉淀下来其实不是技术,沉淀下来的应该是品牌、是客户关系、是行业标准、是生态,那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当然它自身的护城河,肯定是打造一个强大的,能够去建设这样护城河的组织,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未来汽车行业,一定会复制手机行业和PC行业的规律:一类企业(像苹果)选择垂直整合,所有东西都自己做;绝大多数企业,则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产品、品牌、渠道和用户上,而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底层技术能力。
基于自身的成功发展,一般大型企业会寻求高收益的庞大业务,因而难以发现从小处着手开发,着眼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创业公司本质上更具创新力,倾向于做更加颠覆性的工作。实际上,大多数颠覆性技术或创新都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这也正是小型创业公司成长壮大的领域。他们会培养目前看上去很小但未来几年有望扩大的机会。当大型企业意识到这些业务实际上有大展宏图的发展机会时,已经晚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硅谷,也发生在中国。太多人喜欢当兔子了,这个热门就跳到这,那个热门又跳到那去……我觉得还是当乌龟比较好,就是长期找到一个方向,不要想那么多,不要太功利。孤注一掷可能不成功,但不孤注一掷根本不可能成功。

全部讨论

2023-09-16 17:04

写的太好了,这篇文章值得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