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庆祝《证券分析》一书问世50周年的盛会上,巴菲特站在众多学子面前,深情感慨有一群杰出的投资家都深受格雷厄姆的启迪,他们共同尊称他为投资智慧的领航者。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理论,成为他们共同遵循的基石,然而每位学者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发展,探索出独特的评估企业价值之道。尽管方法各异,但他们的目标始终一致:寻找企业价值与交易价格之间的差值。

那些对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IBM感到困惑的人,其实是对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缺乏理解。巴菲特确实汲取了格雷厄姆安全边际理论的精髓,但他并未完全遵循格雷厄姆的方法论。按照巴菲特的说法,使用格雷厄姆方法论能够获利的最后一次机会,仅出现在1973至1974年的熊市底部。

值得一提的是,格雷厄姆在评估股票时,并不关注企业的类型和管理层的能力,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文件和年报上。只要存在股价低于公司资产值而投资获利的数学可能性,他便会果断买入,并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尽可能多买。

如果格雷厄姆的教学仅限于这些,巴菲特今日或许不会对他如此推崇备至。但安全边际理论对巴菲特的影响之深、之重,使得他能够忽略其他方面的不足。时至今日,巴菲特依然坚守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安全边际。自他首次阅读格雷厄姆的著作至今已过去整整65年,然而,巴菲特始终不渝地提醒众人:“我依然认为这几个字无比正确。”从格雷厄姆那里,巴菲特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便是:成功的投资源自于购买那些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不仅为巴菲特揭示了安全边际的重要性,更让他深刻领悟了股市中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愚蠢。格雷厄姆坚信,股票既有其投资本质,也伴随着投机属性,而后者往往源于人们的恐惧与贪婪。这些情绪在投资者中普遍存在,导致股价时常波动,时而超越公司的真实价值,更关键的是,有时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格雷厄姆教诲巴菲特,若能摆脱这些股市中的情绪漩涡,便有机会从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中捕捉到机会,因为很多投资者往往基于情绪而非理性逻辑进行买卖。

在格雷厄姆的指引下,巴菲特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的宝贵品质。他深知,只要自己的结论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和合乎逻辑的分析之上,便无需因他人的质疑或反对而动摇。正如格雷厄姆所言:“你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赞同或反对,而是基于你的数据和推理的严密性。”这种坚定信念和独立精神,成为巴菲特在投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费雪还教会了巴菲特对于投资多元化不必过于紧张。他认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能降低风险”的观点是错误的。买了太多股票的风险源于,不可能看好每个篮子里的鸡蛋,投资者的风险来自于在不了解的企业上投入太多资金。以他的观点,在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公司的情况下买入股票,所带来的风险更大。

格雷厄姆作为一位严谨的数量分析师,侧重于可量化的指标,如固定资产、当前盈利和分红等。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公司文件和年度报告,很少涉及对客户、竞争对手或管理层的深入调查。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投资方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和可衡量的投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