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9喜欢:3

$伊利股份(SH600887)$

伊利究竟是不是奶茅?伊利和茅台之间,究竟还差多少?今天我来说说这几件事。

伊利虽然是冠军,但伊利还远远不是信仰,而茅台既是冠军也是信仰。这是它和茅台之间的本质区别。

伊利是奶制品的冠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取得这个冠军的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公平竞争。从当初的三聚氰胺到后来的一系列删帖,背后都有一双大手在呵护。这有点类似那位张公子,虽然也能进国家队,也是表现不错的主力,但他始终有不公平竞争的嫌疑,能不能堪大任,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也可以从价格差距来看伊犁河茅台的本质区别:茅台的定价可以高对手一倍到若干倍,而伊利和对手之间的价格差距,只能勉强维持极其微小的差距,薄如刀削。伊利即使和那些三线地方品牌相比,价格差距也很小。茅台的话,即使对第二名五粮液,优势都是碾压的。至于那些三线地方品牌,连和茅台同场见面的机会都不会有,价格只能是茅台的零头。总的一句话,伊利虽然战胜了它的对手,但只是惨胜而已。所以,不要觉得伊利真的是奶茅,光看定价,就知道还差很远很远。

伊利的人,对伊利的前景有一些普遍而奇怪的期待:

1、希望伊利借助它在乳制品的冠军威名,然后顺利跨界到其他大类产品,如矿泉水现泡茶等。这其实是不现实的,难度非常非常大,真不是一般的大。比如可口可乐,它的品牌力要远强于伊利,但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气泡饮料,你看它跨界搞成了什么?又比如茅台,品牌力也远大于伊利,可你看它跨界搞的葡萄酒、冰淇淋等,哪一个不是拉胯?逻辑上来说,如果大品牌们真的有跨界优势,那世界上早就只剩下不多的几个大品牌了,因为大品牌们早就借助优势把所有行业都跨界完毕了。

2、希望借助经年累月高密度砸广告,疲劳轰炸消费者的心智,从而使伊利成为中国奶制品的代名词。这种念头,其实更是缘木求鱼,是非常幼稚的幻想,在根子上就错了。高密度广告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心智,但是,要想一个品牌成为文化层面上的信仰,这是不可能的,远远不够,差太远了。比如红军过茅台镇,总理欢迎尼克松的国宴,又比如二战美军与可乐的绑定和推广,只有这样的时刻,才可以刻入文化,从而建立起对品牌的信仰。但这样的时刻,是可遇不可求的,绝非策划几个综艺选秀节目所能挨边的。

那么,伊利真要成为茅台,究竟要怎么做?

在奶制品这个赛道要想建立信仰,只有一条途径,也是任何一个奶制品都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就是在食品安全上下狠功夫,打造出药品安全级别的食品安全。

只有真正过了食品安全这一关,至少不再看到老百姓去外购洋品牌奶粉,伊利的品牌才谈得上向信仰开始进军。然而,即使是全世界的食品巨头们,其食品安全始终都是一个极其难过的关卡。比如茅台,当年的塑化剂事件就几乎要了它的命!

我昨天还列了雅培雀巢、可乐、达能等17家世界食品巨头的食安丑闻和上亿美元的天价罚款。这些巨头,有些还是百年老店,可个个都无法幸免,有的甚至就此破产退出。

伊利2023年采购了1030万吨的生鲜乳,而茅台生产销售的白酒不到6万吨,所以,伊利这1030万吨所涉及到的食品安全的细节,相比茅台,只怕要复杂百倍、千倍都不止!

那么,伊利真的能过食品安全这一关吗?

相比茅台,相比其他17家世界级食品巨头,伊利在食品安全上,有何绝招呢?

当你买入伊利,是把它当成可以传子传孙的长期深度价值股来看待时,你可知,它真的能过食品安全这一关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信仰吗?

以上这些,是我对伊利的一些思考,我不敢说没有根本性的错误,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之前自己对伊利的看法,我大大地自我进化了。同时,我深知,任何时候都不要对自己所买的股票进行自我强化,相反,要适当做一些自我否定,千万不要对反对意见充满下意识的愤怒。

全部讨论

一天到晚纠结奶茅和茅台干什么,都不是一个赛道一个行业,有什么意义

06-28 19:52

太主观,每个人想法不同吧

06-28 23:04

就一点,酒的市场越来越小,奶的市场越来越大,酒有群雄,增长靠虎口夺食,奶是顺势而为,伊利和中小企业竞争妥妥的降维打击

同样遭遇过全行业深刻危机,伊利连续亏损被ST,茅台不应说亏损,连负增长都没。这是差距

06-28 17:14

朋友这不用分析啊。看看其他白酒股和伊利的 pe不就知道了。市场都给出价格了。比不了茅台,但是不贵的时候还是可以买的。长期看有呵护才能长久。你觉得茅台没有呵护?这种有呵护的才能考虑长期持股。

赞同,分析得很有道理。结合估值和分红看,加仓伊利。

06-28 18:03

白酒和液体奶本质上就不一样,白酒有差异,液体奶同质化比较严重,所以茅台才有定价权,利润率才高哇,伊利的奶和蒙牛的奶有很大差别吗?没有。要盈利的话靠的是多销和降低成本,但现在人口增长下滑,依靠人均奶类消费量提高很不现实,所以我感觉后面在维持现有产品市占率的同时还要考虑产品升级和扩大产品品类。至于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是行业标准规定没制定好,靠企业自身去规范是很难的。之前三聚氰胺事件,很多乳业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外购鲜奶的问题,进口的奶有些也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