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迷雾中的华特达因:生育率走低,集采阴影和新品开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0喜欢:19

华特达因是一家生产、销售、研发婴幼儿用营养补充剂(维生素AD、D、钙、铁等)为主,治疗药物为辅的企业。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全年预计实现营收24.73亿,YOY5.64%;营业利润13.24亿,YOY14.12%;营业利润率53.54%。

子公司达因药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1亿元,净利润11.34亿元,YOY19.11%/16.67%。达因药业是华特达因持股52.14%的子公司,是华特达因营收、利润的绝对大头。

达因药业的中流砥柱是伊可新,是一款一至六岁婴幼儿用维生素AD补充剂。2023年占比达因药业80%左右,同比增长5%。市场地位看,公司调研纪要披露伊可新市占率已经达到70%。

公司是一家细分市场的垄断龙头。起初看到这家公司是因为2月初的小盘股大跌,有人开始在雪球上咨询被错杀的小盘股。华特达因吸引我是因为①有优秀的大单品②估值低。不过,估值低从来不是没来由的,公司也存在不确定性。

总体看,这家公司是这样的:

公司的正面:

①公司的伊可新处于垄断地位,毛利润超高,是印钞机;②强势的市场营销;③历史遗留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持续聚焦医药业务;④股权激励措施保证业绩增长。

公司的不确定性:

①迷雾中的集采困境;②生育率走低导致的市场空间下降;③伊可新新用户教育和新品开拓;④估值谜团。

一、 公司的优点

①公司的印钞机:伊可新

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98%的营收由医药业务贡献,因此本文就着重分析医药产品了。公司是销售婴幼儿用维生素补充剂为主,治疗类药物为辅的企业。目前,公司的医药产品线如下:

这里重点谈谈占公司80%营收的伊可新。生理因素决定,儿童用维生素AD滴剂的在需求上具有强刚性。原理是婴幼儿无法通过摄入食物补充维生素,因此必须靠额外补充。这种需求刚性是婴幼儿的生物特质决定的,就像饿了肚子要吃饭一样,需求可谓十分稳定。

供给方面,AD补充剂行业处于寡头垄断阶段,公司市占率第一。

根据年光大证券2019年研报披露的数据,达因和星鯊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中达因药业的伊可欣56%,国药控股的星鯊为17%。仅以滴剂而言,伊可欣的市占率高达66.5%;2024年1月22日披露的调研纪要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伊可新在维生素AD品类的市占率已接近70%。

总体上看,公司是一家生产维生素的企业,且十分赚钱。公司拳头产品伊可新需求稳定,市占率处于寡头垄断中的龙头地位。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医药产品的毛利率高达86.41%。直追茅台的毛利润率且维持近10年,伊可新真的是一款印钞机,股东做梦都能笑醒。

②消费者口碑以及强势的市场营销

公司的主力产品看起来是药品,其实更偏向于保健品类。保健品差异性较小,因此高毛利润背后是高的口碑。公司是如何获得的?

公司称自己的产品在功能上更具优势,不是营养成分更高,而是自己的口味更佳,更容易被婴儿所接受。

这个说法我只部分接受,我不知道的维生素公司是不是真的更好吃。我更愿意相信公司是销售高手而不是研发高手。最明显的是公司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对比: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4倍,说这家公司会研发怎么着也说不过去。

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在2018年达到峰值,一度高达28.39%;随后有所回落,2021年开始维持在20%左右。以销售费用的绝对额看,2014年到2022年以来的9年间,去除2020疫情导致的异常值,8年间年均销售费用开支为3.90亿元。

高额的销售费用是有用的。百度上随手一搜:全是伊可新;在新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下,公司还能顶住这个趋势,在2023年实现伊可新销售额5%的增长,已经难能可贵了。这是公司销售团队的功劳。

高额的销售费用作用于消费者就是口碑。国家卫健委披露,2022年出生人口中,二胎三胎占比超过50%,公司依旧维持高度市占率,说明存在复购率。妈妈群体对伊可新的认知度较高。

仔细想想为什么?

婴幼儿产品属于的信息费用高且代价高的品类。信息费用体现在:第一次做父母,不知道婴幼儿的抚养;代价高则是:孩子万一养坏了怎么办?即便是二胎三胎家长也不愿意冒险。

所以消费者对医生以及民间意见领袖是绝对的言听计从,因此公司对症下药,通过销售费用对专家的轰炸,消费者的口碑就这么建立了。

因此总结一下:只要父母依旧无知,只要把孩子养坏的代价依旧高昂,那么公司保持这种销售策略依旧会奏效。因此公司伊可新的地位是牢固的。

③持续聚焦利润最高的医药业务;环保业务已剥离,教育业务剥离洽谈中

公司是国企改革政策下的受益者,最直接的体现在于逐渐聚焦主营业务。

公司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医药企业,医药业务只是众多混乱的业务线中的一个。这里要说说公司的历史沿革。

2021年4月8日,山大华特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山东华特达因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华特达因的前生是山大华特。山大华特旗下业务涉及领域众多,包含医药、环保、教育、道路建材、电子信息、晶体材料等。随着相关业务的逐渐剥离,华特达因已经变成一家完全的医药企业。

公司的科技园区管理业务是自有物业;公司电子信息产品业务以及晶体材料业务已经逐渐缩小,总共占比不到营收的0.5%。公司23年10月时称,华特信息公司也已确定要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环保业务和教育业务是两块比较难缠的板块。

公司的环保业务已经出让了51%的股份,不再并表;不过剩下的股份似乎很难出售,这一块业务的利润率并不好,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收益,但是公司也很难彻底将其脱手。

教育业务的剥离还未进行,公司一直称在沟通中。

2023H1在利润表中没有体现是因为该学校在2023年1月起便处于暂停营业状态,因此只产生折旧摊销费计入资产负债表。

④激励措施持续执行

公司子公司达因药业有中长期激励计划。计划是5年的方案,23-25年是考核期,26-27年是兑现期,要求每年收入利润均实现增长。

公司曾在调研纪要中披露:达因药业获备案的不是股权激励,是超额利润提成,是一种中长期激励。中长期激励是三年考核期+两年兑现期,中期是指3年的考核,长期是指5年的兑现。这5年要持续增长,要超额完成利润指标,超额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提成,对团队进行激励。当期只计提、不发放,2023、2024、2025年计提,2026年兑现50%,2027年兑现剩余50%,每一年净利润都要比上一年有增长才可以兑现。

激励措施的存在,对公司业绩增长有一定保障。

二、公司的不确定:

公司的不确定主要有四个①集采两难②低生育率③新用户和新品开拓④估值谜团

①迷雾中的集采困境:还需进一步观察

集采困境主要有两点:影响营收,影响销售策略

23年4月河北省、23年11月江西省牵头16个省份(i)组成的集采联盟都已经对维生素AD滴剂做了集采。河北省集采已经实施,江西省集采联盟将于24年3月实施。在以上两项集采中,公司均落标。公司至少失去了院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当然,这也仅仅是理论上而言。公司给投资人传达的是:集采对我们几乎没有影响。

公司调研纪要披露河北省集采实施后,河北省地区的总销售额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公司对此解释是消费者转向了线上和线下药房做自行购买;对于16省集采联盟,公司则表示:”2023年江西16省伊可新的医院销售收入占比在所有伊可新收入中只有个位数。

对于上述言论,因为手头没有数据,管理层的判断只能存疑。一方面看,公司AD滴剂属于较贵的一类,集采涉及17个省份都较穷,因此这些省份不用公司产品在逻辑之中;另一方面看,公司在2022年调研纪要中还表示院内渠道占营收比重近20%,除非公司的院内营收都集中于富裕省份及直辖市,否则数据上这是对不上的。

最大的问题是:公司从来没有披露分地域的销售情况。因此保守的投资人至少要等到16省集采生效后,也即是二季度收入之后才能真实知道到底是否受影响。

我们再看看集采中标者,也是公司竞争对手的一些情况。

根据2023年8月26日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医药集中采购网公布的《河北牵头京津冀集中采购药品(采购文件编号:HBYPJC-2023-01)拟中选结果》显示,维生素滴剂已经被压倒了个位数。

南京海鲸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双鲸药业子公司)的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的集采价格5.9元50粒,而在天猫上售卖的公司的伊可新87元60粒;集采单价0.118元/粒VS零售单价1.45元/粒,单价差了12倍。

由于维生素滴剂技术壁垒很低,若双鲸药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消费者引导,伊可新零售价对集采价格几乎没有招架之力。产品质量真的差12倍嘛?

当然,这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策略。双鲸药业在天猫上的售价为31.3元50粒,单价0.626元/粒,比集采价格贵很多。既然双鲸AD滴剂已经在医保中,消费者肯定会选择在院内市场购买而不是院外。双鲸药业大多数收入都会来自院内,利润率极低,中标集采除了把竞争对手赶出院内市场外,对股东来说没有其他好处。

双鲸药业中标集采是一种自爆策略,可以理解为一种极致的价格战。

②低生育率与市场空间:谨慎乐观

低生育率,所有中国公司都绕不开的问题,尤其是专注于婴幼儿用品的公司。

202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6.9‰,出生人口903万。2018年到202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523万、1465万、1202万、1062万、956万、902万,同比-11.61%、-3.81%、-17.95%、-11.65%、-9.98%、-5.65%。

从人口数据看,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各地方生育率数据,以2022年为口径,集采涉及的17个省份覆盖的新生人口占全国新生人口的51.59%。

今年生育率怎么样?从各种信息来看,今年很难再出现5%以上的下滑。因此2024年公司市场空间无需过于担心,这导致公司的估值压力会有所减轻。但是这个仅仅是猜测。笔者水平实在有限,这生育率该怎么追踪呢?笔者没有医院端的监控数据,一切全靠猜啊。

③低增速下的维生素滴剂与新品开拓:平常看待,不应给予过高预期。

2019年至2023年,达因药业药品收入分别为10.74亿、11.24亿、14.73亿、20.41亿、24.31亿持续高增。不过2023年增速已经明显低于前两年增速。

但是从母公司(即上市公司本身)看,情况不是很乐观。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全年预计实现营收24.73亿,增速已经回落至个位数。更不用说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已经同比下滑了,Q4业绩强行挽尊,否则23年全年营收是负增长。

在连续几年的增长之后,为何增速降低?这个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2023年公司要面对走低的新生人口,以及医药反腐导致的学术会议减少(也即是销售场景的减少)。

不过虽然营收增长放缓,公司扣非前净利润增速有10%,扣非后净利增速也有6.52%。

关于销售场景,公司已经逐渐调整专家对象。从院内医生转变为民间意见领袖。只不过这种销售策略是否可行,消费者是否买账,并不清楚。此外,公司在今年年初的调研纪要中称学术会议已经陆续恢复,这点在24年应该不再是问题。

至于新生人口下降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法是:将伊可新粉色装的适用人群进一步扩展。原先伊可新粉色装的适用人群是1至3岁,目前已经进一步扩展至1至6岁。我去百度、小红书上搜索了下相关信息,没有多少人建议在3岁之后进行AD滴剂进行补充,因此暂时不要对新群体有过于乐观的预期。作为保守的投资人,我倾向于给新划出的客户人群以非常低(个位数)的渗透率目标。

除了守住伊可新以外,公司还试图进一步扩展其他维生素品类产品。公司目前布局了补维生素D、铁、钙三种产品。公司对公司医药板块未来展望如下:“...达因药业的产品线会是一个大品种(伊可新)+几个过亿的补充营养剂产品(铁剂、钙剂、伊D新等)+若干3000~5000万的治疗性品种。"

关于“2024年达因铁、达因钙、小布栓目标营收都要过亿”

④估值谜团

2023公司EPS2.49,3月1日收盘价31.81元,公司的PE只有12.77,处于历史低位。二月初雨来,公司市值小,曾经受到流动性枯竭的打击。再往前,医药反腐、药物集采,以及2023年Q1-Q3营收同比下滑都对公司的估值蒙上了阴影。

不少投资人觉得当下是一个抄底得好时机,毕竟从历史简单回溯看当下估值已经是地位了。但是也要知道,估值是和公司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2020年牛市造成的流动性估值溢价以外,公司在2021、2022能够保持超过20PE的估值还是由于其较高的业绩增速。

但是公司的困境已经在上方列出了,公司业绩能否持续增长?我们并不知道。

$华特达因(SZ000915)$

全部讨论

03-07 16:56

对于24年业绩,有长期激励条件在,增长是必须的,前两天的达因药业副总说要实现24年收入,利润,利税10%增长,这个基本可以看做24年的业绩底,国企明白的都懂的。至于所说的院内20%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年口罩原因线下受影响,医院端暂时的占比提高,一般情况下医院占比在10%以上。其他的16省集采影响,粉色装到底市占率能到多少这个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有待时间检验,另外没记错的话杨总去年还是今年初有次调研会该说伊可新要像更大年龄段也就是6岁以后扩展,这些都是有国内外医学循证证明的,不过从我家娃和周围娃的情况看,一岁之后,基本到3岁补AD的就很少了。杨总信心十足,但是确实得谨慎看待。影响估值的管理架构问题和少数股权问题一时半会儿很难解决。还是前两天说的在公司这几年没有大的资本开支情况下提高分红比例回报大中小股东才是最实在的利好。

03-07 17:52

双鲸的客户估计都去医院买药了

03-07 19:15

现在小孩都是宝贝。如果说补充ad是必须的,那么家长会几元钱几十粒的集采产品?90%家长会选择最贵最好的。因此,这类产品不要进集采,关键是品牌效应。

03-07 23:41

集采中标的价格那么低,能用好的原料吗?只要合格就谢天谢地了

03-07 20:01

公司的销售费用占比高吗?这可是医药公司啊!不知道您对比了多少家同行医药公司得出的结论。

03-18 02:30

看公司功勋总经理杨杰女士的线上会议回复的意思是公司的销售途径,主要抓手之一是专家推荐,说白了就是医生建档开药的时候会口头推荐伊可新ad维生素,那么医院买不到,家长们就回去院外或线上购买更大品牌的伊可新。 毕竟也就大几十块,不是几百上千的差价,年轻家长觉得应该给孩子最好的。 而从河北的结果看,专家推荐的途径依然有效。

03-11 18:40

分析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