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中金岭南(SZ000060)$ #名成鑫观点# 鸡狗们的狂欢时刻,中金的量化打压高峰!

铜陵有色(SZ000630) 紫金矿业(SH601899) $云南铜业(SZ000878)$ $江西铜业(SH600362)$

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涅槃重生 实现成立当年“开门红”

刘海伦 中国有色金属报 2024-05-09 12:59 北京

来到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沿着宽阔平坦的渤海路缓缓前行,眼前景致一览无余。距离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金铜业)还有一段距离时,便可望到大片错落有致的车间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和不断升腾的蒸汽,它们像是中金铜业交织的脉搏和呼吸的节奏。驶入工厂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的硕大标语。工人们井然有序的劳作场面和鱼贯而入的运输车辆,正是这句标语最生动的写照。
中金铜业前身为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以下简称山东方圆),是以山东方圆旗下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吸收4家铜主业公司更名成立的,现为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岭南)控股的以铜生产为主,集多金属综合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科技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铜冶炼加工企业。中金岭南是围绕铅锌主业进行布局的多金属国际化全产业链资源公司,近年来,在做强、做优铅锌产业的同时,该公司依托铜资源储量优势,集中力量加速向铜冶炼进军,并于2022年底全面接管山东方圆系企业,迈出了向铜冶炼及精深加工领域布局的关键一步,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中金岭南打造世界一流的多金属国际化全产业链资源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中金铜业有员工1600余人,是国内首家产业化应用氧气底吹炼铜工艺、全球首创“中金岭南两段短流程炼铜工艺”(以下简称中金法)的企业,年可处理铜矿约200万吨、金银矿13万吨、杂铜及其他半成品铜原料30万吨,具备年产阴极铜70万吨的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十位。2023年,是中金铜业开启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转型变革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企业完成了哪些目标?实现了哪些突破?对于下一阶段发展,又有哪些展望?为此,笔者走访了中金铜业,看一看该公司在转型变革中的生动实践。

2023年实现成立当年“开门红”

“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我们实现了自成立当年各项业绩目标‘开门红’,主要产品产量、开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还先后入选山东省先进材料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东营市有色金属产业链‘链主’企业,荣获东营市‘四新’经济、数字经济突破奖和工业经济领域先进集体称号。从产量、工艺、技术指标,到营业收入,再到荣誉奖项等方面都超出了预期目标值。”中金铜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廖云军介绍。
在生产管控上,该公司精心组织安排生产计划及检维修计划,不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系统作业率,确保稳产高产。在生产设备不变、操作人员不增的情况下,阴极铜日产量屡创新高,2023年产量突破40万吨,同比增长59.5%,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阴极铜综合加工成本同比下降29.02%,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5.2%。铜精矿处理量、主要产品产量、系统作业率、矿产直收率、单位生产成本、综合能耗等工艺指标、经济指标均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电解车间在精益经营上,依托中金岭南强有力的供应链平台保障和资金支持,该公司根据年度计划,精研市场走势,供销两端协同发力,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在供应端,该公司加强生产计划与原料计划的总体匹配、动态平衡,优化矿料品质及配料结构,保障稳产高产,2023年铜精矿采购加工处理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积极拓展冷料采购渠道,累计开发新供应商23家,冷料来源片区化、品种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燃辅料采购,采用应招尽招、比质比价等模式进行阳光采购,硫氢化钠、硫酸亚铁、石英砂等大宗辅料采购成本同比分别下降44.5%、50%、65.54%,累计降低成本2000万元。在销售端,该公司主产品阴极铜全产全销;副产品阳极泥金银计价系数较2022年上调0.61%~1.61%,销售总额同比增长76%;渣类、废旧物资销售较2022年同比增收6150万元。在产、供、销、财“一体化”平衡协调机制的保驾护航下,该公司超额完成了2023年度营收和利润目标。

强劲发展
核心优势凸显

在经历了并购重组的重要阶段之后,中金铜业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成功地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为解决传统铜冶炼工艺流程长、不连续、热能损失高等问题,我们自主研发‘中金岭南两段短流程炼铜工艺’,并建成了全球首条两段炼铜新工艺示范生产线。该工艺生产稳定、安全可靠,节能效果明显。”据介绍,“中金法”采取导锍管转移热料,相比传统转运方式散热少,且导锍管依靠重力转移热料,不需要动力费用;传统吹炼炉和精炼炉需打开炉门接收来料,炉内热量溢出损失,“中金法”无铜水套,热量损失小。
得益于这项新技术,中金铜业实现了铜精矿到阳极铜生产流程从三段缩短到两段,比传统三段炼铜工艺节能23%。该工艺符合《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等现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在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方面有良好的前景,在提升我国铜冶炼技术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对于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具有积极影响。“纵观中国工业领域,我们在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廖云军说。
脱硫分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该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转型跨越的“金钥匙”,深入实施科技先导、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推进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结合,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们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积极与中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开展紧密合作,借助高校院所科研力量来解决技术原创难、产品创新难、工艺路线创新难等研发难题。”廖云军介绍,中金铜业目前已与江西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固废资源化、无害化、高值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创新平台聚创新资源,招引创新人才,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区位优势也是中金铜业一项突出优势。该公司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港口海运及四通八达的陆运,为山东半岛及环渤海区域源源不断地供应电解铜、硫酸、硫酸镍、阳极泥等主副产品,是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天津等省市工业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中金铜业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部分,每年从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青年人才,寻求创新理念和发展活力。除了招聘充满活力的青年才俊,对于一些科研岗位,更是积极返聘多名经验丰富、善于创新且敢于突破的冶炼专家,引导他们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人才是无价的,这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为了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该公司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培训计划,例如今年开展的学习大讲堂,旨在帮助管理人员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管理方法=具有竞争力的管理优势。在廖云军看来,中金岭南的管理理念先进,而该公司前身山东方圆的团队具有执行力强、务实高效的特质。如今,这两方优势互补,形成了1+1>2的合力,大幅提升了企业效益。“而且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很强,能感受到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彼此之间也有很强的凝聚力,是非常难得的。”廖云军表示,这种向心力的形成并非偶然,得益于中金铜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笔者在走访厂区时发现,厂内设施设备非常完善,除职工餐厅、浴室、洗衣房、宿舍楼等基础设施,还建设了青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在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广大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阳极铜浇铸“这一年过得不容易,当初接手山东方圆以后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但是,无论是山东方圆的员工还是中金岭南的员工都认识到这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我们不想输也不能输,必须铆足劲,变压力为动力。”正如廖云军所说,2023年,中金铜业以“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的精神共识,不仅打通了生产线,实现了超产,还全面打好打赢了重整计划执行、生产运营优化提升、管理体系重构、文化理念融合的“四大攻坚战”,构建起党业融合、业财融合、管理融合、文化融合、人员融合的“大融合”发展新格局。下一步,中金铜业将以践行广晟控股企业文化和FAITH经营理念为契机,系统谋划公司未来发展,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助力中金岭南打造世界一流的多金属国际化全产业链资源公司,为广晟控股集团打造创新智造型国有领军企业贡献更大力量。

未来展望
拥抱改革 创新发展

“2024年以来,矿料供应偏紧,加工费持续下行,行业市场形势急转直下。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先要补齐短板,内强管理提效率,外拓市场增效益,进而做到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勠力创新谋未来。”在谈到下一步规划布局时,廖云军强调,持续创新和深化改革是两大关键。
阴极铜产品中金铜业作为中金岭南落实“一体两翼”新战略的主力军,将围绕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持续发力,深入布局。技术方面要不断创新突破,该公司重点项目“40万吨铜产能整合绿色化升级项目”已通过相关部门审核,完成立项,并成为东营市唯一一个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的项目。下一步,该项目专班将集中优势资源,集合各方力量,确保2024年内完成工艺比选、总图布置及初步设计工作,力争2025年6月份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硫酸装车区同时,廖云军也做足了更长远的5年发展规划,将其概括为“1346”工作总思路,即锚定“一个目标”:锚定建设现代化、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国际一流铜企业的目标不动摇;实现“三个翻番”:力争到2028年,实现营收翻番、净利润翻番、全员劳动生产率翻番;提升“四种能力”:围绕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着力提升企业“四种能力”,即“发展向心力、风险防控力、科技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实施“六大工程”:以“铸魂工程、固本工程、提质工程、聚力工程、强链工程、赋能工程”实施为抓手,一体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为行业良性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在走访尾声,廖云军从多角度为再生金属行业良性发展建言献策。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希望出台促进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政策,持续完善废有色金属产业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促进再生有色金属原料回收逐步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二是要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相关配套工艺装备的研发,推进再生企业向智能工厂方向发展。三是要拓展再生有色金属产品应用场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性能,增强竞争力,释放应用潜力。四是作为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企业,要乘势而为,借助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战略机遇,健全“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创新产业链运行模式,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技术水平,着力建设一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