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银行:管理层“大换血” 薪酬总额位列上市城农商行第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海闻社讯 苏州银行近年来人事变动颇为频繁:短短一年时间内,银行董事长、监事会主席、行长,三名副行长、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全部变更,原领导班子只剩下一名副行长李伟。

人事变动背后,苏州银行的薪酬总额居高不下,在金融业降薪的大环境下,苏州银行高管不断“涨薪”,位列27家上市城农商行第一位。

管理层“涨薪”

据海闻君统计,2023年27家上市城农商行中,苏州银行薪酬总额以及薪酬涨幅都是第一名。

数据显示,2023年,苏州银行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3901.19万元,位列上市银行第二位,上市城农商行第一位,高于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兄弟城农商行。2022年,该行薪酬总额2732.14万元,上涨1169.05万元,涨幅超四成。

涨薪的苏州银行背后,近来人事变动频繁。

6月3日,苏州银行公告,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关于赵刚任职资格的批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关于朱敏军任职资格的批复》,核准赵刚公司副行长任职资格、朱敏军公司董事会秘书任职资格。

这意味着,自去年年初至今,苏州银行领导班子仅余副行长李伟一人未变,而且李伟也不再兼任董秘。董事长、行长、监事会主席、其余三名副行长、董秘乃至行助全数换新,光今年1月,苏州银行就有行长助理、证券事务代表以及董事会秘书三位高管先后出走。原行长助理任巨光辞职被业内猜测或许是因为违反监管的7年轮岗要求主动请辞,值得注意的是,1月,李伟的董秘资格才核准没几天,又辞职了,由“老工行”朱敏军接棒。4月,贝灏明、薛辉两名副行长任职资格获批,4月27日,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张小玉因工作调动原因辞任,辞任后其前往华兴银行。张小玉的辞任或许也与“七年轮岗”有关。有报道称,张小玉2014年12月起任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迄今已超过七年,或违反七年轮岗期限。

苏州银行的这一轮人事调整,其实从去年就开始了。去年2月,苏州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兰凤因年龄原因离任,由崔庆军接任;8月14日行长以及执行董事赵琨辞任;9月25日、27日,监事会主席杨建清、副行长魏纯相继辞职,同时新聘任沈琪担任监事会主席,贝灏明、薛辉担任副行长;10月16日王强获监管批准任苏州银行行长一职,此前为该行执行董事、副行长(代行行长职责)。从此,苏州银行进入“崔王”时代。

随着赵刚的履新,苏州银行高管团队呈现“一正四副”的组织架构。现任领导班子包括董事长崔庆军(1972年2月)、行长王强(1972年10月)、副行长李伟(1973年1月)、贝灏明(1975年3月)、薛辉(1982年6月)、赵刚(1973年10月)、董秘朱敏军(1973年1月),“70后”已成为苏州银行的主力军。

薪酬方面,该行10名高管年薪均超百万,且六成干部年薪近200万元。

其中,该行已经离任的副行长张小玉年薪最高,为236.9万元,董秘朱敏军年薪为222.69万元;董事长崔庆军年薪最少,为113.83万元。该行还有3名总监和1名副行长年薪超200万,分别是风险总监后斌、运营总监郑卫、业务总监陈洁、副行长贝灏明,年薪分别为216万元、212.51万元、211.44万元、209.92万元。此外,副行长薛辉去年年薪198.74万元,直逼200万;行长王强年薪175.07万元,都处在行业较高水平。

有观点认为,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目前的

金融高薪酬不合理,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金融薪酬明显偏高

金融高管的薪酬更是超出普通行业高管,有待反思和改进。

多位高管增持

近年来,苏州银行股价表现一般,截至6月19日收盘,报7.31元/股,总市值268亿元。

各路高管也在不断增持以稳定信心。

今年2月,苏州银行披露称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持8140万股。去年11月9日晚间,苏州银行公告表示,该行董事长崔庆军,行长王强,副行长兼董秘李伟,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张小玉,副行长贝灏明、薛辉,行长助理任巨光,风险总监后斌,运营总监郑卫,业务总监陈洁,计划自11月10日~12月29日,合计增持不少于300万元。

短短10多天后,2023年11月28日晚间,苏州银行再度发布公告,截至11月27日,上述相关增持主体以自有资金集中竞价累计增持50万股,占总股本0.0136%,金额合计310.6万元,占增持计划金额下限的103.53%。目前上述相关增持主体合计持有该行200.95万股,占总股本0.05%。至此,张小玉增持后持股达14.63万股。

除上述相关增持主体之外,11月10日~11月28日,苏州银行还有部分监事、中层管理人员(总行部室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等)及其近亲属(父母、配偶等),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该行183.62万股,成交价区间为每股6.12元~6.56元。一大批中层自发买入上千万,也算是大手笔了。从目前的股价来看,他们买的点位还不错,没有被割韭菜。

此前,高管们也曾集体增持自家股票。深交所公告显示,时任苏州银行副行长张小玉于2022年6月通过竞价交易的方式,增持了该行3万股份,增持金额为18.09万元。当然,增持的不止张小玉一个人,2022年6月14日,苏州银行公告披露,该行为了稳定股价,现任高管、董事纷纷增持股份,且金额合计不低于205.91万元。

有趣的是,高管的家属对买卖公司股票、债券也很有兴趣。2021年,公司监事何胜旗,以及董事兰奇的儿子兰博,高级管理人员任巨光的儿子任翌于,买入后又卖出该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苏行转债”,上述交易构成短线交易行为。虽然只获利了区区几十元,但影响终究不太好。

目前,苏州银行股东数不足6万人,远低于上市银行平均股东人数。看来,小散们对苏州银行兴趣不大啊。

营收增速下滑 内控缺失罚单不断

苏州银行的业绩其实还不错,在大量银行营收或者净利下降的大趋势下,苏州银行还能保持双双增长,只不过,这个增长可能靠“调节”,利润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减少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增加。

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8.66亿元,同比增长0.88%;归母净利润46.01亿元,同比增长17.41%;扣非净利润44.77亿元,同比增长17.93%,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实现营收91.88亿元,同比增长1.81%,但增速已来到近4年最低点。不仅如此,苏州银行第三季度营收出现了罕见的下滑,实现营收29.18亿元,同比下滑4.96%。四季度营收26.78亿元,创下了年内新低,同比下滑2.2%。虽然苏州银行在财报里并无说明营收同比下降原因,但不难看出,与三季度零售金融、房地产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持续挤压银行营收有一定关系。

2023年前三季度,苏州银行实现净利润3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1亿元,增幅21.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62亿元,同比增长6.62亿元,增幅21.36%。增长背后,得益于减少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投资收益增加。据悉,苏州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为13.24亿,同比下降37.95%;实现投资收益13.81亿元,同比增长26.78%。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减少主要系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减少。

此前,苏州银行超500%的拨备覆盖率被人诟病存在隐藏利润的嫌疑,虽由2022年末的530.81%下降至2023年末的522.77%,但仍保持很高水平。

近年来,苏州银行可谓问题重重,罚单不断,先后因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统计报表;为预算单位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未经人民银行核准;未按规定报送账户开立资料;未按规定收缴假币;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安全管理要求;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擅自代理消费者办理业务;未按要求使用格式条款等被罚,罚单背后,或许可以凸显其内控缺失。

【声明】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