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说话不算数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回复:41喜欢:25

这是我对《段永平投资问答录》阅读感受的第4篇,写这一系列的背景是:

“今年,我在分析一家公司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我认为非常地重要,就是“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纳入考量的投资人很少,我想起了之前对OPPO文化的了解(阿段是联合创始人),又想起雪球推送的段永平过往一些语录中,经常出现企业文化的字眼。

于是,我找到雪球之前推出的刊物《段永平投资问答录》,这一开始读,我只能找到3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

我的天……

看上册的时候,时不时会看得我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好像听到身上投资的“任督二脉”在啪啪作响!

这两本刊物我已经下载下来,电子版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问答录,就有下载地址了。

段永平先生的内容非常短,往往几个字、一两句话就回答完了一个问题,所以我建议你们先看我的阅读感受,我会尽量把我受到的冲击和触动,以及对我们投资的输入写清楚。”

以下加粗字为原文摘录,未加粗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阿段: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则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会更容易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更不容易做错的事情,就不大会受到短期的诱惑而偏离大方向。

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并不是好企业的充分条件,但有“利润之上”追求的企业,成为好企业的概率要比一般企业大很多,时间越长差别越大。

我们接着来看“利润之上”的追求这个事情,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企业存在的最直接理由,就是能给股东提供丰厚的收益(不然就没几个人愿意出资成立企业了吧?),这一点无可厚非,是最终的结果。

但问题在于,如果企业只盯着这个最终的结果,即“一切为了利润”,就很容易做出一些短视的行为,比如要挟客户、偷工减料、抄袭专利而不是投入研发、压榨员工、偷税漏税等等。

(顺便说一下,感觉绝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做过以上事情,这也是伟大企业少见的原因。)

而如果一家企业是真正有“智慧”的(而不是采用上述“聪明”行为),她更应该关注的是“我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如何获取自己的那一部分收益。

这样的企业,由于有了“好的大方向”(对的事情)的指引,犯错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但前面也说过,企业这样只是“做对的事情”,并不能保证一定能“把事情做对”—即取得良好的股东收益。

但是,“利润之上”的追求,会让企业更稳健、存活平均时间更长、把事情做对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

阿段:利润之上的追求,指的是把消费者需求放在公司短期利益前面。

多数公司碰到问题时,讨论的都是有没有钱赚的问题,而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碰到问题时可能会先问一句,这是对的事情吗?这是应该赚的钱吗……?

其实差别很小,但20年后差别很大。

这里,阿段把“什么是利润之上的追求”,说得更清楚了。

他描述的“多数公司”的情况,根据我的观察,也是事实。

我这些年见过的企业,真的能想想“这是对的事情吗?”这种问题的,实在是屈指可数,我想,这也是企业平均寿命很短的原因吧。

摘录最后一句很关键,从短期来看,问不问这个问题(事情对吗?)、赚不赚这笔钱,其实影响很小,甚至可能因为赚了某些不该赚的钱,企业当前的利润更多了。

但看看那些倒下的企业,因为没能“把事情做对”而倒下的固然不少,但恐怕更多的,是没有“做对的事情”。

其中,不少是只盯着利润、管理层重点关注清单里没有消费者需求的那种(他们的清单里,通常是这个季度的成本削减、利润目标达成、年底的奖金兑现等等,而这些还算好的)。

所以,如果你关注的公司,开始出现一些让你觉得对消费者不友好、不重视的迹象以后,一定要小心。

尤其是,如果管理层公然展现出“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就千万要小心,后面阿段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你们到时候可以感受一下。

网友:您是怎么学习在投资上把事情做对,研究很多公司吗?

阿段:每个人都应该去找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也许开个公司并做得很好,是学习投资的一个好办法。

这个问题,我也经常被读者们问到,时不时就会有人问我:

我该怎么学习投资?

阿段讲的“每个人都应该找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我是认同的。

对于阿段和巴菲特来说,他们自己经营过公司(阿段)或一直在经营公司(巴菲特)。

所以,对他们来说,一旦“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种任督二脉被打开,他们对于公司的理解、尤其是对“好公司”(以及差公司)的理解,就会迅速被用到投资筛选对象上面去。

所以,阿段说“开个公司,并做得很好,是学习投资的好办法”,因为他就是这样过来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说,对于我们这些没开过公司的人,就不能做好投资了呢?

我觉得肯定不是的,不然世界上知名的投资人,就全都是企业家出身。

从反面的角度来说,根据我的观察,很多老板在买股票时,跟普通散户没有多大的区别。

就我个人的学习投资方式而言,我没有什么捷径,就是看书(比如正在给你们分享的这些内容)、看公司,然后慢慢地去思考,去“悟”。

我举个例子,你们可能会对这个更有感受一些:

如果你自己开了个公司,还做得不错,我们以酱油公司举例吧,说几个点大家感受一下:

酱油是发酵类产品,本身有工艺的选择,你选了慢、但品质好的方式,短期来看,这会有一定的库存(意味着资金占用),但长期来看,这是对的事情,因为对消费者是好的。

由于产品畅销、消费者口碑好,经销商都想来跟你合作,所以都是先钱后货,因为上面说到的工艺和产能,通常情况下,付钱后还要过段时间才能拿到货。

你觉得调味品是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所以,你从来没想着要去做点房地产、金融什么的,在产品上,倒是舍得花钱,想尽办法去提高品质、提高质量。

别人都说,你这些年真舍得投钱砸广告啊!大家纷纷夸你会做广告、说你“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但只有你自己心里知道,其实广告占你营收的比例不高。

而且,你想不通大家为什么就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做广告是“无往不胜的利器”,那如今的知名企业,难道不应该是当年的央视标王吗?比如“秦池酒业”?(如果大家知道这家公司的话)

以上,我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们以自己开公司的角度,去看看所谓的投资慢慢“悟”的过程。

有些读者可能会发现,这就是如第一篇中所讲,本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出发点,去想假如这是你自己的公司:

你赚钱难受不难受?你怎么跟别人竞争?你的生意有机会成为百年老店吗?当然还有:你真的想让自己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吗?

总之,要学习投资(准确地说是学习理解企业,后面还会再讲),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路子,但有一条:

绝对没有什么捷径,不管你是自己去做一家企业、还是像我这样,去自己慢慢“品”企业。

只有喜欢这个的人,才能做得长久,而且说实话,还需要一点点悟性,这可能就是投资不容易做好的原因吧。

网友:我最想问的是选企业的漏斗,就是哪些原则是企业不能违背的?

阿段:正直和诚信—integrity。这是所有great企业的共性,也是出问题的企业的最大“漏斗”。

前面我们讲过,“做对的事”很重要,而这往往是通过“不做错的事情”来实现的。

我们在选择一家企业时,可以把她当人来看,企业是否不做错的事情,就很重要。

阿段这里列出的这个integrity,就是伟大企业和出问题企业的明显分水岭,但是关于什么是integrity,这一点我想讲讲我的看法。

这个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正直诚信,但所谓的正直诚信,我认为,应该是“对股东利益的负责”,而非“说过的话就一定要照着做”。

比如,拿格力修改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目标这个事情来说,很多人说董明珠不守信用,我的看法是:

修改股权激励的目标,这当然是让股东不爽的事情—哪有主动调低自己目标的?还跟激励挂钩?你说话就这么儿戏吗?当我们股东傻吗?

但是,如果让股东选,你是选择定一个(很可能)达不到的目标、然后让员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选择(顶着外界质疑)修改目标、让员工尝到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甜头?

如果让我选,我选后者,虽然我的直观感受是“被骗了”,心里很不爽。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判断失误,以及相应的策略调整,属于“把事情做对”的范畴。

而在“做对的事情”的范畴,格力依然追求的是对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而非投机者)负责。

目前我的看法是,格力在“做对的事情”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在“把事情做对”上,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也犯了不少错误。

回到integrity这个词上,其实从我的角度来看,正直诚信,应该是“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并为股东长远利益着想”,而非“每一件说的事情都要照着做”。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格力和董明珠,还是表现相当不错的,毕竟路遥知马力,董明珠也不是刚加入格力,过去二十多年她的所作所为,以及带来的格力的强大,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今日话题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精彩讨论

Fuwaer2022-07-10 09:50

谈企业文化,竟然以格力为正面例子

夏至3ue2022-07-10 10:57

我越来越觉得写的没水平了

一介水手2022-07-10 09:55

你这确实人如其名,哈哈哈

理性任我行2022-07-10 09:50

段还说过:太强势的上级会造成公司缺乏创新和推卸责任

宓悦2022-07-10 14:47

大A的波动远大于成长,无视波动单纯持有指数很难在长期盈利。一旦买在高点就是一个失去的二十年。这里面还没有考虑临时挪用资金的风险,假设因为一次临时挪用资金导致多挨上一次大跌,或者一次大涨没赶上,可能就会导致下一个失去的二十年。而当你想着去抓波动了,又中了招,你又变成小概率的赌博了。

有人想至少现在买入不是历史最高点,然后死等下一个大牛卖出。

大A在九十年代建立,而真正进入市场化是2000年后的国企改革。千禧年前的企业都是企业家台上作秀,国家队仗着控股权垂帘听证。千禧年后国家队看着布偶们立稳了,便剪去了几根牵线,让布偶们放开点手脚。所以千禧年前可以算是乱世,无论牛熊。

千禧年后国家队陆续放出了圈在笼里多年的国之重器,让他们也象征性开放点股权,在股市中尝尝腥。这也成就了08年的史诗级大牛。

一方面国家队开放股权仅占总股份不到10%,90%以上还是自持。一方面限售政策原因,这开放的10%也有90%是限售股。也就是说千亿的巨无霸体现在股市中也就几个亿而已,而想操纵一只股票价格只须这几个亿流通股权10%的资金体量就够了,所以在一些机构游资甚至散户资金的炒作下大国重器们乖乖就范猛拉涨停,操纵股票的资金量虽小但编制指数时的权重还是按原值纳入的,所以这些大家伙一涨便带着指数疯涨。这就是08牛市的原因

15年的牛市本质是杠杆,股市的杠杆率是各家券商掌握的,一般良心的券商控制在3倍以内。借钱是有利润的,见利忘义的券商也想抢点银行的生意,于是就有了10倍杠杆,甚至场外配资的杠杆率会在几十上百倍。再加上吸引的新入场玩家,和他们的杠杆资金。股市中的钱在瞬间增加百倍,再玩一次08年的局也就不成问题了。而高杠杆的风险就是无法应对波动,10倍杠杆,一个8%的回调就会被强平。更别说百倍以上的。所以这个牛逼吹得越大,他的皮儿越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引爆。后面的大跌国家队进场都搂不住,也就情理之中了。

咱们再看看现状,第一国家队大都完成股份制改革,该上市的也都上了市,限售股也都变成了流通股,资金池的承载量巨大。第二随着注册制改革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消除,大量企业涌入,大A的盘子增大,拉升指数所需的价码也水涨船高。第三由于15年国家队折戟的教训,让上层对杠杆的控制重视有加。第四房地产锁定了百姓未来数十年的收入还贷。第五我们处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型期,说白了就是经济增长放缓。

数罪并罚,导致拿着指数死等,随着时间拉长只能看着大牛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22-07-10 09:50

谈企业文化,竟然以格力为正面例子

2022-07-10 10:57

我越来越觉得写的没水平了

2022-07-10 09:50

段还说过:太强势的上级会造成公司缺乏创新和推卸责任

2022-07-10 14:47

大A的波动远大于成长,无视波动单纯持有指数很难在长期盈利。一旦买在高点就是一个失去的二十年。这里面还没有考虑临时挪用资金的风险,假设因为一次临时挪用资金导致多挨上一次大跌,或者一次大涨没赶上,可能就会导致下一个失去的二十年。而当你想着去抓波动了,又中了招,你又变成小概率的赌博了。

有人想至少现在买入不是历史最高点,然后死等下一个大牛卖出。

大A在九十年代建立,而真正进入市场化是2000年后的国企改革。千禧年前的企业都是企业家台上作秀,国家队仗着控股权垂帘听证。千禧年后国家队看着布偶们立稳了,便剪去了几根牵线,让布偶们放开点手脚。所以千禧年前可以算是乱世,无论牛熊。

千禧年后国家队陆续放出了圈在笼里多年的国之重器,让他们也象征性开放点股权,在股市中尝尝腥。这也成就了08年的史诗级大牛。

一方面国家队开放股权仅占总股份不到10%,90%以上还是自持。一方面限售政策原因,这开放的10%也有90%是限售股。也就是说千亿的巨无霸体现在股市中也就几个亿而已,而想操纵一只股票价格只须这几个亿流通股权10%的资金体量就够了,所以在一些机构游资甚至散户资金的炒作下大国重器们乖乖就范猛拉涨停,操纵股票的资金量虽小但编制指数时的权重还是按原值纳入的,所以这些大家伙一涨便带着指数疯涨。这就是08牛市的原因

15年的牛市本质是杠杆,股市的杠杆率是各家券商掌握的,一般良心的券商控制在3倍以内。借钱是有利润的,见利忘义的券商也想抢点银行的生意,于是就有了10倍杠杆,甚至场外配资的杠杆率会在几十上百倍。再加上吸引的新入场玩家,和他们的杠杆资金。股市中的钱在瞬间增加百倍,再玩一次08年的局也就不成问题了。而高杠杆的风险就是无法应对波动,10倍杠杆,一个8%的回调就会被强平。更别说百倍以上的。所以这个牛逼吹得越大,他的皮儿越薄,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引爆。后面的大跌国家队进场都搂不住,也就情理之中了。

咱们再看看现状,第一国家队大都完成股份制改革,该上市的也都上了市,限售股也都变成了流通股,资金池的承载量巨大。第二随着注册制改革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消除,大量企业涌入,大A的盘子增大,拉升指数所需的价码也水涨船高。第三由于15年国家队折戟的教训,让上层对杠杆的控制重视有加。第四房地产锁定了百姓未来数十年的收入还贷。第五我们处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型期,说白了就是经济增长放缓。

数罪并罚,导致拿着指数死等,随着时间拉长只能看着大牛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网页链接

2022-07-10 10:58

投资就是投确定性,格力最大的不确定性是董。阿段培养了多少个接班人,董又培养了谁?

2022-07-11 08:21

昨天研究了一天医美行业,个人感觉上涨的几率比较大。但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行业,所以哪怕我认为这里有钱赚我也不会投一分钱。这是不是就是利润之上的追求

2022-07-10 16:18

你不去编电视剧真的委屈你了

2022-07-10 15:47

董的接任者大概率超不过董,方的接任者大概率超过方,这就是企业文化造成的

2022-07-10 13:18

谢谢老师的分享

2022-07-10 12:40

我觉得从董明珠和方洪波正式接受开始看,会更明朗。格力空调产品力上基本是朱江红时代就建立起来了。美的方接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数智化改革,之后就是慢慢赶超格力越拉越远。对比下现在的美的格力,和当年他们接手时的情况,孰优孰劣就很明显了,数据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