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遇到麻烦事儿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3回复:9喜欢:31

本文是我对《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策略》这本书,阅读感受的第6篇。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关于巴菲特,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

老先生,至今没有写过一本系统的、介绍他自己投资体系的书。

有时候我想,也许巴菲特,是有意留下这个缺憾的。

价值投资,虽然有一些概念是共通的,但是,我认为,价值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投资体系,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虽然出于各种原因,巴菲特自己没有写书,但他愿意让别人,写关于他投资体系的书,不光允许别人写,他还会认真地,去校对书中提出的观点。

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书,也算是对他投资体系的“临摹”。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集中投资策略》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书的作者是罗伯特 · 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跟巴菲特私人关系很好,在写书方面,很受巴菲特的喜欢。

所以,他在写这些书的过程中,可以跟巴菲特有很多交流,他写的书,不能说100%是巴菲特的原意,80%是肯定没问题的。

本书由 @杨天南财务健康谈  老师翻译,效果很好。”

以下加粗字部分,是原书的摘录,未加粗字部分,是我的阅读感受。

对于一位经历了1个糟糕年份(或连续3个糟糕年份)的基金经理,我们如何分辨出,他最终能否在长期的投资中胜出呢?说实话,我们试过了,但的确无法分辨。

如果作者真的如他所说,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发现无法分辨基金经理的好坏,那我们就碰到了大麻烦。

如果这么多基金经理,他们过去的表现,无法让我们相信他们未来会怎样,那么,主动管理型基金,还怎么买呢?

对我个人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后台回复指数基金,可以看到文章。

但对买基金的读者来说,我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

如果一定要给建议的话,我觉得有两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记录,至少要穿越两轮牛熊,时间上,我觉得至少5年。

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能够在5年及以上的时间里(最好还穿越过牛熊),持续获得高于指数的收益,我觉得,他靠运气的概率会小很多。

第二个,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跟他本人聊一聊,看看他的投资理念,是否是听起来就有道理的,以及理念是成体系的。

这一点很重要,第一点,有点类似于我说的ROE指标,第二点,有点类似于竞争优势能否维持的判断。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两点,自己投资也是不错的,毕竟还能学点东西。

至少对于我来说,投资这个过程,赚钱是目的,但换一个角度看,更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过程中的思考、寻找答案的努力、理解行业/公司时豁然开朗的喜悦,这些才是陪伴我度过一个个日夜的幸福。

芒格说:“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的新标的,并不比你已经了解的更好,就说明它没有达到你的门槛,仅这一条标准,就可以淘汰掉你所见到的99%的候选对象。”

这一点,对我是有很大启发的。

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其实分析了不少公司。

绝大多数公司,是那种“丰富一下知识储备、看看就算了”的,但也时不时会有一些“还不错”的公司冒出来。

由于我的买入体系,是一个极度保守的体系,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买入机会的,事实上,你看我分析这么多,我真正下手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年是例外)。

我的买入体系,后台回复交易,编号为1的文章就是。

而作为一个精(tian)力(bu)旺(zhi)盛(chi)的33岁年轻人,你让我啥都不干,干等着,很明显是不能满足我的。

所以,在我这里,这些“还不错”的公司,就会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巴菲特说的:

如果我是个双性人,至少我在周五晚上,约会的机会就多了一倍。

对于这种令人尴尬的场景,我的应对策略是:

坚决不降低自己的标准。

比如,目前我所选择出来分析的公司,都是严格符合我选股标准的公司(后台回复选股标准可看到)。

再比如,一旦一家公司达不到我的选股标准、并且看起来改善可能性不大,我会马上制定卖出的计划。

这里要说一下,之所以不是马上卖出、不论价格,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我的水平有限,不能百分百确认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相反事实是,从过去来看,我经常出错。

所以,如果卖出以后,发现这家公司“重振雄风”,这个换成任何人,都会有不适感。

第二个,依然是我的水平有限,所以,我做不到完全的心如止水、不看成本。

事实上,如果第一个原因我能解决,也就是说,如果我能够确保对公司做出总是正确的判断,那第二点,我估摸着自己也是可以克服的。

所以,我的这种应对方式,对目前的我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在观察了2560只股票基金之后,晨星的研究发现,以10年为期,相较于换手率高于100%的基金,换手率低于20%的基金,回报高出14个百分点。

关于这一段,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类似的说法了,似乎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里提到过。

大概意思是说,人都会犯错,假如你犯错的概率是20%,如果你只操作一次,那就是80%的正确概率,但如果你操作5次,你正确的概率就只有33%了。

而且,由于世界是时刻在变化、而且是不可知的(这是我笃信的东西),所以这80%也在不断变化。

一个一定成立的结论是:只要你的正确概率不是100%,那就一定是“做多错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投资体系,处处透露出防守姿态的原因之一。

即使一项投资的风险更大,巴菲特也不调整折现率,他说:“如果你了解一家企业,并且你对她的未来看的很准,那么很明显,你几乎不需要所谓的安全边际。相反,一个企业越是脆弱,你所需要的安全边际就越大。”

这一段话让我眼前一亮。

以前我学到的是,如果用DCF估值,要根据一家公司的情况,去给她设置不一样的折现率。

从这段话,我找到了我一直以来想要的答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折现率,不是根据公司情况去调整的,而是根据个人的情况去调整的。

意思是:我想在这笔投资上获得多高的年化收益率,折现率就设置为多少。

理论上来讲,在不考虑市场情绪变化前提下,你在一家公司身上能获得收益的年化收益率,就等于这家公司自由现金流的增长比率。

如果你的买入价格暗含的折现率,等于这个增长比率,那你的收益率,就等于这个增长比率。

同理,如果你买入的价格暗含的折现率,高于/低于这个增长比率,那你的收益率,就会大于/小于这个增长比率。

换句话说,最终你买一家公司能赚多少钱,还是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增长情况,以及你买入的价格。

折现率反映的,只是你对多高的收益率满意,而安全边际则反映的是:

这种预期实现的概率有多大。

换句话说,如果你希望自己获得15%的年化收益率,那就该把折现率定为15%。

在此基础上,如果当下的价格,100%地可以实现15%的比率,那就不需要安全边际。

所有伯克希尔的子公司,都要为来自巴菲特的资本支付成本,“一般而言,我们按照资本的15%收费,我们发现,15%能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又不会太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这段话,可以看做巴菲特对于ROE的要求,即“钱给你了,但你要赚15%回来”。

我前几天在一本书上(想不起来是哪本了),看到巴菲特说,“我们不在在意企业做的5年战略规划,但我们一定会认真去看管理层过去的资本配置方式”。

其实做投资和做管理层,在资本配置这一项工作上,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或者说,本质上做投资和做高管,最重要的一定有这一项工作。

企业当年赚了钱,这些钱是用来追加投资、用来回购,或者发给股东,这就是企业管理层做的资本配置。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巴菲特,把自己买入的公司看做下属公司,那他们每年赚的钱,是分给我们、还是留在公司,就是判断他们工作干得如何的重要视角。

判断的标准也很简单,把钱怎么用不重要,用了的钱,能否产生远高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才是关键。

管理层要判断的就是,如果我把钱留在公司,是否能让这些钱,产生远高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ROE?

如果可以,那管理层就应该把钱留在公司,如果不行,那就应该把钱分给股东。

至于股东拿到分的钱,是否能获得“远高于社会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那是股东自己要考虑的事情。

顺便给各位一个思考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如果当年分红追加投入,那么……”,分红到底怎么用,才是最合理的?

我们下一篇见。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伯克希尔哈撒韦 A(BRK.A)$   $标普500指数(.INX)$   @华章书院  

全部讨论

2021-10-23 10:05

33岁,风华正茂的优秀投资者。

2021-10-23 10:03

连续剧写手

2021-10-23 09:55

这篇不错👍

2021-10-23 09:52

只要你的正确概率不是100%,那就一定是“做多错多”。

芒格说:“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的新标的,并不比你已经了解的更好,就说明它没有达到你的门槛,仅这一条标准,就可以淘汰掉你所见到的99%的候选对象。”

2021-10-24 02:39

在股票估值中,折现率完全取决于投资者自己希望未来在这只股票上取得多少年化收益率。而安全边际则是对自由现金流受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宏观,公司经营层面等)的补偿。

2021-10-23 16:42

自从学习了巴菲特,每次到了沙滩我都总是留意有没有不穿泳衣裸泳的人,平时就老幻想自己就是那个进了女儿国的好色小伙子,还经常想着怎样才能做到同时让9个女人怀孕。

2021-10-23 15:19

我就看这本了,当自传看

2021-10-23 13:27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