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的“风险与回报成正比”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5回复:14喜欢:35

本文语音版:网页链接

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读者们应该听说过“股市神奇公式”吧?

这个公式我听说过,但没有细致研究过,在百度百科看过,大概的逻辑可以理解,说白了,就是“好公司(高ROE)+好价格(低PE)”。

但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策略,根据网上信息,1988-2004年间,以这个公式进行操作,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惊人的31%!同期指数回报率为12%。

不得不感叹,投资不是比谁的方法更复杂,而是比谁的方法,更切到投资的本质。

这个公式的发明者,叫乔尔·格林布拉特,是哥谭资本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2007年,写了包含股市神奇公式那本书,2011年,又写了一本书,书名《股市天才》。

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教读者如何在一些“犄角旮旯”里,寻找投资机会,比如破产、并购重组、分拆等场景,在国内市场中,感觉不太用得上。

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能看出,作者有不少真知灼见,而且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不端不装,风趣幽默,值得一读。

下面是我的阅读感受分享。

你在股市中的致富之道在哪呢?我那爱好收藏的亲家的一些做法,似乎能给你有所启发。……作为狂热的收藏者,他们寻找那些他们拥有之后,会感到快乐,且每天都能朝夕相对的作品。

感受到本书作者轻松活泼的文笔了吗?为了教我们投资,亲家都搬出来了。

他用了一个很家常的比喻,让读者明白,我们应该找什么样的公司。

我认为,他说的没错,判断你选择的投资标的,是否是好标的,直接标准就是:

你在买入这家公司后,是不是会感到心满意足,每天想到持有这家公司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是“偷着乐”,如果是,那就对了。

如果你在准备买入一家公司、或者是买入之后,始终惶惶不可终日,内心紧张无比,一点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

或者,你到处向别人打听这家公司的内幕消息,或者到处问别人“XX公司行不行啊?”之类的话时,这家公司,你大概率就找错了。

找错了,不是说公司不好,公司好不好,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我说的“找错了”,是指你并没有对这家公司,做到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并不意味着一家公司没有任何问题、买入就是稳赚,股市中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就算有,我建议你也谨慎一些。

我说的“胸有成竹”,打个比方,就像你找对象,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合适的对象,就是你欣赏他的优点,也能接受他的缺点。

公司也是一样,分析一家公司,找到他值得投资的地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

你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家公司需要卖出。

想明白了这些,你才能做到买入之后,始终淡定自然,耐心等待公司经营推高股价,或者公司出现不能接受的恶化,然后卖出。

通过辛勤工作和认真分析,你会获得能够给你带来超常经济利益的投资情形,你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巨额利润,并不是因为你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你理应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因为你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对这段话,我深有体会。

在最早我开始学习投资的时候,读者们可能难以想象,那时候的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投入。

我记得,那时候我的状态,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

在毕业前那半年,我简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商业和投资知识。

在毕业以后,虽然工作真的很忙,但我那时候给自己立下了每天的死任务,每天必须完成之后才能睡觉,那时,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辛苦的付出,是有效果的,努力地学习理念、形成体系、分析公司,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大约在工作的第3年开始,我的投资收入,开始超过工作收入。

而且,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投资收入,源于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相反,随着我的投资越做越深入,对于我来讲,风险是越来越小的,潜在的收益,却越来越大。

拿我2013年买的白酒来举例。

按照我当时的分析,就算没有公务人员喝白酒了,我的这笔投资,也绝对不会亏,那时候,我隐约感受到了所谓的:

当很多人都觉得没有机会的时候,有可能投资机会就来了。

后来,我的每一笔投资都是这样的,买入或卖出的决策很简单,操作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但是,在每一次决策前,我都会经过漫长的分析和思考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可以有令人满意的成功率和收益率。

未来,我还是会这样做,因为:

投资的目的,是多赚钱,而不是比谁找到的机会多。

多数分析师只研究一个行业中的股票,但这些人不知道如何同其他行业的股票进行比较。

这一点,在国内的分析师行业,我不知道真假,我平时看研报非常少,一般是自己研究。

我想强调的是:将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比较,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读者们看我分析文章的时候,经常听到我说“这个比率不算低”、“这种现象要小心”之类的话。

我是怎么得出这种结论的?通常是三种比较:

跟自己比、跟同行比、跟跨行比。

第一种最容易,各种同比、环比,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比较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种比较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让人产生连续感。

怎么理解呢?

最常见的表现是,一家公司过去5年,营收每年以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所以,很自然会觉得,未来5年,他也会继续有每年20%的增长。

有时候也会保守一点,那咱们给他定个10%的增长率吧,“都打了对折了,还能比这更糟?”

可惜,商业世界没那么线性,说不定下一年,0增长,甚至负增长了。

第二种比较,要耗费比较大的精力,找数据、对口径、剔除同行业公司间不可比的因素,都是“废了很大劲,但可能啥也发现不了”的工作。

但是,这第二种是很有用的,我在老板电器,和洋河股份的分析文章中,就用了这种呈现形式,在公众号后台输入公司名字就能看到。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们一下就会发现,原来同行业公司间,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第三种最难,但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意义,因为这种比较更“大”。

“大”,指的是视野更宽,我在伊利股份的那篇文章XX中,用了这种方式,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各位会突然发现,原来不同行业之间,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支撑逻辑,可以有如此大的差距。

其实,还有第四种,但是已经不能算是数据和公司的比较了。

这第四种更“大”,指的是把一个行业,或一个公司,拿出来跟普世的规律做对照,试图找到投资的一些确定性。

比如,我在万科的分析中,就曾经讲过《规模》那本书,房地产行业,包括万科的发展,就是切中了这种世界的普世规律。

再比如,有一本书,叫《品尝的科学》,读完这本书,你可能就找到了投资吃喝类企业的某个密码。

读者们要认识到一个事情,就是投资是一个“大要很大,小要很小”的事情。

“大要很大”,指的是你的格局、知识的宽度一定要够,有了宽度,才能触类旁通,这是我一直强调的部分。

“小要很小”,就是我在之前写《大钱细思》读后感XX中提到的,要关注点聚焦,尽量不要自上而下推演,而是要自下而上看公司。

投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既有意思,又可以赚钱,你们一定会越来越有感觉的。

如果公司快速成长,大量的资本支出,并不一定是坏事。用来维持现有生产力的资本支出,是关键问题,通常你必须打个电话索要相关数据。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早年福耀玻璃伊利股份,就是因为资本支出过高、自由现金流比率过低,导致DCF出来的内在价值过低、而被我排除掉的(你没看错,我早年也认真拿DCF算)。

后来,我想明白了摘录中,作者所说的内容,还好我及时做了修改,不然就没有了后来赚了几倍的福耀玻璃

你还别说,当年我也是给福耀玻璃打了电话,才拿到相关数据的。

知识就是财富啊。

用计算器来代替大脑思考,这种蠢事情经常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股市中出现。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忍不住笑了出来。

“用计算器来代替大脑思考”,这种错误(你没看错,这绝对是个错误),不光新手会犯,事实上,大多数投资人都会犯。

为什么呢?

因为按计算器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精确,出来的数字,你想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都可以,这给了我们莫大的安全感——“都这么精确了,还能出错?”

对于这点,巴菲特一语中的,“宁要模糊的准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精准的错误”,说得多好啊。

按计算器的第二个特点,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特别喜欢的:简单。

多简单啊,你输入几个数字,啪!公司的秘密,就在你眼前。

这个特点,完美切到了人性中的一个弱点:懒。

最近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不要拿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说的是一样的事情。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不止是上文所说的,还有摘录中隐藏的另一部分,“在银行业、保险业中出现。”

保险行业,我没有研究,就不评论了,2017年,买招商银行的时候,我对银行业有一些研究,还是有一点观察的。

2015年-2017年间,工作原因,我给大大小小五六家银行做过项目,在那之前,我对银行业心怀畏惧,尽管股价一再新低,我一直告诉自己,银行的风险太大。

事后想想,其实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是的,这是我在之前文章中,反复告诉读者不要犯的错误)——我都没有研究,凭什么就认为银行风险太大?

由于工作接触了几家银行,跟银行的高管也有一些访谈,慢慢我发现一个事情:

这就是银行的业务吗?好像类型很简单、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啊?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水平差,没意识到精髓,后来我发现,真的就这么简单!

说简单,不是说银行的风险一清二楚,而是银行的业务,跟我们日常接触的企业,没有多大的不同。

一种就是卖产品,这个产品就是“钱”。

一种就是卖服务,就是银行投资者熟悉的“中收”。

当然,这是极度简化版的银行业务,实际比这复杂得多。

后来我开始投资银行业,我发现,投资者们都像着了魔一样,拼命研究银行的各种数据。

以至于,雪球上有一句话,叫“银行业,已经被研究烂了”。

事实上,上述我说的内容,不是作者的原意,他的原意应该是“银行业内人员,用计算器代替大脑思考”。

但在我看来,不管是银行投资者,还是银行业内人员,都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

选择性忽略本质(因为思考起来很累人,而且似乎很“虚无”),反而纠结于数字。

想要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去看我之前银行业的文章,在公众号菜单“投资-核心持股”中,可以找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分享,就到这里。

需要我的交易记录的话,在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交易”,想看公司分析的话,后台输入公司名称即可。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标普500指数(.INX)$  

全部讨论

2021-05-03 04:40

“不要拿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自勉

2021-04-02 00:00

划重点:1、股市神奇公式:好公司(高ROE)、好价格(低PE) 2、你在买入这家公司后,是不是会感到心满意足,每天想到持有这家公司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是“偷着乐”,如果是,那就对了。3、与自己比,与同行业比,与跨行业比,与普世规律比,通过比较更加认清企业的价值。4、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2021-04-02 09:02

你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巨额利润,并不是因为你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你理应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因为你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2021-04-01 20:50

感谢大佬的分享,我也刚毕业半年,也天天在学习,但是没到废寝忘食的境界。请问您什么工作,我的目标是早日财富自由。

2021-10-27 17:00

不是ROE和PE,是ROIC和EV/EBIT,虽然差的也不是太多

2021-05-09 09:33

老师,洋河的第八篇呢?我在您喜马拉雅和雪球上都没找到

2021-04-08 17:46

2021-04-08 06:37

学习~

2021-04-02 11:41

寻找拥有之后,会感到快乐,且每天都能朝夕相对的股票。

2021-04-01 23:11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