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买指数基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52回复:88喜欢:313

本文语音版:网页链接

各位读者好,很高兴再见到各位,我是villike。

大概是2014,或者2015年的时候,不记得是谁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西尔格教授的《投资者的未来》。

当时,那本书还找不到正版,我只好在淘宝上买了一本影印版。

买回来以后,感觉如获至宝,书中的一些数据和观点,印证了我之前模糊的想法,更加坚定了我以这种方法做投资的信心。

如今多年过去,再次被他人安利《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买回来了。

看了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因为是真的好,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还兼有行为流畅的感受。

我也很欣慰地发现,原来我在《投资者的未来》那本书中收获的一些观点,最早是来自于这本更系统的《股市长线法宝》。

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值得“付钱”的书,因为我觉得,作者的洞见配得起这几十块钱。

下面是我的阅读感受分享。

债券是在法律上可以强制执行的合同,而股票并未向持有者承诺任何事情。所以,股票是一种高风险投资,他要求投资者对未来走势充满信心,因此,股票并不是天生优于债券,但我们会对股票要求高收益,以补偿其承担的高风险。

上面这一段,是彼得伯恩斯坦写的序中的一句话,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跟读者分享本书的精髓了,索性就着这段摘录开始讲了。

下面这些内容有点长,又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但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些问题,希望读者们能认真看。

如果说这本书给读者最宝贵的信息是什么,那一定是这句话:

股票必然是哪些“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的最佳投资选择。

从美国200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数据中,可以发现,股票的收益率常年稳定在6.5%左右。

让我再强调一遍:

这可是200年的时间,中间经历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沧海桑田,世界大战全部在此区间内。

然而,股票的收益率出奇地稳定,当然,前提是把时间周期拉长来看,这个长,通常指的是5-10年。

这还没完,如果你觉得这是美国的独特现象,那就大错特错了。

另外几位学者,对十几个国家(也包含了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100年的资本市场历史做了研究,得出的结论非常明确: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股票的相比债券而言,不仅收益率更高,而且更反常识的是,波动率更小。

要知道,这十几个国家的股票总市值,占到接近全球资本市场的90%。

如果说100年的历史,加上90%的市场比例,还不能支撑“长远来看,股票是最好的投资标的”这一结论,那我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拉长周期来看,股票不仅收益率高,而且波动率小”这种反常识的现象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债券代表的是货币资产,而自从法币时代来临,我们都知道,“印钞票”就像吸毒,每天都说“这个不好,我会戒掉”,但是从来不会真正戒掉。

吸毒的人,尚且还有戒毒所强制,而“印钞票”的,是国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机器,没有任何人有实力,去对抗全球所有的国家。

所以,印钞票,就变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每个人都知道他什么都没穿,但都假装我们会控制它。

印钞票不可避免,而一个东西多了,自然不值钱,纸币也是一样。

所以,如果你持有的是货币资产,那就是在做“人性的敌人”,因为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你的货币资产是否保值,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关注。

比如社会稳定,比如经济增长,比如连任。

第二个,假设全球所有投资者,都看了西格尔这本书,这种股票收益率高的情况,还是会持续出现。

因为,虽然股票“长远来看,收益率最高”,但是对于人性来说,看的一定是当下。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句“我们总是高估当下发生的事情,也总是低估未来发生的事情”。

对于人类来说,当下是最重要的,就算我知道过去200年的历史,证明了股票收益率更高,但当我的股票下跌了5%,而且不知道原因的时候。

你跟我讲200年的数据?见鬼去吧,那时候我都死了。

所以,人类的短视,决定了人们一定会要求股票具有“风险”溢价。

请注意我加了引号,其实我更愿意管他叫“波动溢价”,因为投资者要求多出来的那几个百分点,其实是对承受波动性带来的心理压力的补偿。

但是,这里又有个问题了:

既然股票赚钱,为什么我们身边那么多人,买股票亏钱呢?

因为,股票虽然收益率高、波动小,但是有两个前提:

一个前提是长期,这个长期,指的是拉长到10年;

另一个前提是,能够接受6.5%左右的收益率。

不要说在我们国家这样不成熟的市场,就算是发达国家,一个投资对象长远来看,每年赚6.5%,很多人也会觉得不值一提。

既然打开了话匣子,我索性就再讲一点。

这个6.5%左右的收益率,他的倒数是多少呢?

15.4。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没错的,16倍市盈率,读者们还记得我选择的起始买入市盈率吧?

经常有人跟我说:16倍太低了,XX公司你永远买不到。

这个问题,再问我多少次我依然是那些答案,在此整理一下:

第一,我们投资是看能赚多少钱,而不是能找到多少家公司(或错过多少家公司)。

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多,最极端情况下,只要有1家公司有机会,对于资金量1亿以下的投资者来说,足够了。

第二,不要说永远,股市是个神经病,你永远不知道他哪一天会发疯。

不信?看看2013年10倍市盈率、股价100多块的茅台

第三,不是说16倍以上市盈率不能买,而是当你买的时候,你要清楚告诉自己,你是在给自己加难度。

接着,这个问题就会进一步,演变成一个直击你投资体系、甚至是你人生哲学的问题:

你觉得你是个普通人吗?

我觉得我是,这个答案意味着,我的水平,达到平均水平就不错了,至少我在做选择的时候,要以此为出发点。

当然,因为我很努力,所以我可能比大众有一点点优势,但这一点点优势,是不是能抵挡得住“付出高于平均水平的价格”带来的劣势,我无法确定。

理解了以上这三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那么执着于买入价格了,就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

交易价格,是投资这件事里面,唯一一个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因素,不要把自己能控制的唯一一个因素,轻轻松松就交了出去,再说一遍,这是唯一一个。

哈哈,感觉这本书要讲完了,一口气没忍住,写这么多。

开玩笑的,后面还有,再推荐一次,这本书真的不错,没买过的朋友,我墙裂推荐给你们。

长期来看,价值型股票不仅优于成长型股票,而且年复合收益率持续高出市场指数两个百分点之上,因此,投资者应该坚持投资于价值型加权指数基金。

借这段摘录,我想分享两个点给读者,这两个点非常关键。

第一个点,是一个有人问过我、我也问过我自己的问题:

你为什么不投资指数基金?

毕竟,指数基金可是股神巴菲特为数不多推荐买的东西,放眼国内,也有很多各种大V,强力推荐指数基金。

如果你看过我的文章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我的调性:我从不推荐我自己不买的东西。

我之所以不买指数基金,不是因为我觉得指数基金不好,事实上,大多数人定投指数基金是可以的,但问题是:

我有比投资指数基金更赚钱的方式。

什么方式?就是我的这种方式,也是巴菲特的方式:

找到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公司,在价格合适甚至低估的时候买入,然后等着公司赚钱推高股价。

以我个人的经历来举例,从2013年7月开始(这是我开始投资的时间),截止到2020年底,这7年半时间中,如果你定投指数基金,你大概可以获得8-10%的年化收益率,而我的年化收益率是38%。

我的这个收益率,大概率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我不可能持续找到好公司,而且还不犯错。

但是,像我在2020年度总结中写的,15%的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预期的,脸皮厚一点的话,20%也是可以觊觎的。

这里有个隐藏的问题:

好的投资机会不是一直都有的,那没有机会的时候,手上的钱买一些指数基金不好吗?

我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清楚:

买指数基金的核心是什么?不择时。

也就是说,不论市场涨跌,也不论指数多少,我只是定量投入钱,从而忽视波动,赚整体趋势向上的钱。

如果,你把本来准备找投资机会的钱,拿去买了指数基金,其实就是在择时。

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好的投资机会出现。

尤其是,指数基金本身反映的就是股市的情况,在你想买的公司股价出现机会时,有一定概率,指数也跌了一段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要“割肉”指数基金,去买你想要的公司。

所以,表面上看,拿着一堆现金,等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机会,看起来傻傻的,但我再提醒一遍读者:

我们要的是赚钱,而不是一直看起来都很聪明。

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一个投资机会平均等2-3年,这3年中,就算你全额吃到指数的涨幅,大概率也不过20%-30%的收益率,但对于单个投资机会来说,也就是两个跌/涨停的事儿。

所以,我的选择一直都是:

有机会,就按照投资计划,把钱投进我想买的公司;

没机会,除去保底的钱,也就是买保险的钱,其余的,全部放到活期理财产品里面(这不是广告,我是真的买保险)。

而且,我连定期的理财产品都很少买,因为那不到1个点的收益率差异,比起潜在的投资机会,就更不值一提了。(当然了,也会偶尔忍不住,我又不是圣人)

这样做,短期看起来傻傻的——那么好的指数基金,你为什么不买?

但是长期来看,“闪电劈下来的时候”,我是一定在场的,而且我有大把的子弹,马上可以上膛。

总之,等待,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很不容易,但是很值得,读者们可以仔细体会,体会他的难度,也体会他带来的成就。

第二个点,我有一个观点,也反复给各位讲到过,叫做:

成长,是最好的安全边际。

换句话说,最好的投资对象,一定是能够在高ROE背景下,持续高成长的公司。

那么,这跟我摘录的这句话为什么是看起来相反的呢?

原因在于,摘录中“成长型股票”,和我说的“成长”不太一样。

摘录说的价值型、成长型,指的是股价相对于收益的高低。

换句话说,低PE的股票被定为于价值型股票,这里的“成长”,指的是“高成长,以及由此暗示的高价格”。

而我说的成长,指的是公司的收益能够快速的成长,这里的“成长”,并没有涉及价格本身。

我们下一篇见。

想看公司分析的话,在微信公众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后台输入公司名称即可。

@今日话题 @华章书院 $上证指数(SH000001)$ $恒生指数(HKHSI)$ $标普500指数(.INX)$

全部讨论

2021-03-25 09:17

最近才看完这本书,说说自己的想法。

1、这本书的统计周期长达五十年,在五十年的超长周期内,任何行业除非消亡,最后的行业收益率会差不多,因为如果存在超额收益,会被资金流入抹平。但如果只看十年,则有些行业确实会存在超额收益。西格尔教授如果能再出本十年视角的书就好啦。

2、五十年视角下,由于不存在超额收益,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差不大,因此,高估值行业会向平均回归,低估值行业同样也会向平均回归,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短期(相比五十年视角的短期即十年视角),高估值行业就是贵的。

举个例子,比如某行业,五十年平均利润率为10%,但这个10%并非从开始到结束一直稳定的,可能前十年30%,再十年20%,再十年10%,再十年5%,最后十年可能没有增长或倒退。那么在30%增长的时期,硬要给15PE就并非合理。

3、十年视角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长期,大部分人很难做到十年长期持有,更不用说五十年了,因此不应该将目标定在五十年的超长期,我个人认为能够持有十年已经足够了,雪球上的讨论也仅是荒岛十年,从来没有过五十年。

4、价值投资且行且看,以十年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预测三到五年,然后每年修正,如果预判未来不能维持高增长,从十年的角度出发,换个公司也是可以做到的。

5、说说个人的定量标准。如果预期未来三到五年公司的利润复合增长:

10%增长,给予10PE。
20%增长,给予25PE。
30%增长,给予50PE。
这个数值是怎么来的,即按每年复合10%增长,则十年后的净利润为2.5倍。按每年20%增长,则十年后的净利润为6.2倍,按每睥30%增长,则十年后的净利润为13.8倍,倒推结论为20%增长的话,应该是10%增长的2.5倍为合理,30%增长的话应该是10%增长的5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这三者的价值大概相当。

理论上来说,长期30%的增长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而且这个计算也是过于静态,因此,这些计算并不能用于指导投资,只是将不同行业不同期间的公司做一个横向比较罢了。是为了对高速增长期的公司和低速增长期的公司之间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划算。当然,这些都是有前提的,至少是行业内的头部优秀公司。

2021-03-25 08:38

交易价格,是投资这件事里面,唯一一个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因素,不要把自己能控制的唯一一个因素,轻轻松松就交了出去,再说一遍,这是唯一一个这是唯一一个。

2021-03-25 08:14

保险千万不能买,臭大街了,保险本身是好东西,问题是保险公司不是好东西,特别在中国,特别是赔付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价值型股票收益率高于指数2个点,但是需要投资者有分析筛选股票的能力,而且对于资本金小的人来说差异不是很大,为了两个点普通投资者付出巨大精力,冒着分析错误损失本金的风险,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工作上,会远超2个点的增长。

2021-03-27 09:29

有一个大前提。你如何找到10年计周期的价值型好公司。那我干嘛不买价值型的主动基金呢?

所以你,一个野生股民,比曹名长和他背后的整个投研部分加一起还厉害?

2021-03-25 08:47

所有都是基于你自己的历史逻辑,但是未来的变化无法验证你的历史逻辑正确,历史的逻辑往往越正确,你未来持股的逻辑风险越大,指数不需要验证历史逻辑真伪。

2021-05-03 02:28

一个投资机会平均等2-3年——好厉害的耐性,就像天天看着貌美如花却要忍耐几年才出手一样!

2021-05-03 02:12

交易价格,是投资这件事里面,唯一一个完全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因素,不要把自己能控制的唯一一个因素,轻轻松松就交了出去,再说一遍,这是唯一一个
——感觉买股票就像卖身,卖了之后就身不由己了,所以要报个好价格

2021-05-03 02:09

不要说永远,股市是个神经病,你永远不知道他哪一天会发疯。

不信?看看2013年10倍市盈率、股价100多块的茅台。

——自勉!!!

2021-03-27 07:33

指数基金还是可以买。比如医药和科技行业。这两个行业前景很好,但是很难看懂,变化很快,难以预测,这时候买ETF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