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市场的两点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创业板为何凯歌高奏


从年前开始至今,创业板已上涨较多,一些科技股的估值已经涨到非常高。即使发生新冠肺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仍然一路高歌猛进。由此可见,市场风格转变的气氛已经成熟了。作为一个对市场认知十分有限的关注者,我想尝试着去描绘这个转变的过程。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只是试图用我的判断去理解这个过程。

前几年外资的持续流入,把消费白马买了个遍儿,并一路拔高估值,所谓的“核心资产”几乎没有便宜的。国内一些长期专注投资消费股的基金经理大放异彩。而有一些人,一边鄙视别人业绩好是因为只知道“喝酒吃药”,一边也默默地选择了抱团。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后,举国上下对于“硬科技”的渴盼不可谓不迫切,资本市场也是殷切期望并坚信中国经济能够成功转型升级。虽然所有人都大声疾呼着“科技强国”的口号,但钞票是不会骗人的,大家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介入时点。

几年主动降杠杆调结构的政策,叠加着外部贸易环境的恶化,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直到去年第一轮谈判协议签署之时,仍未见经济触底的迹象。于是乎,大家纷纷开始预期要放水刺激。果不其然,在元旦的时候,央行全面降准如期而至,而大盘也给了一个跳空高开作为回应。

经济承压时仅仅抱住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的消费,而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博取高成长性标的的超额收益——这样的观点似乎没毛病。所以,当春节后开市仅有一天暴跌便企稳时,官媒又点名表扬“央行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护盘有功),资本市场也更加理性”,大家有理由相信流动性要继续宽松,于是风险偏好就又起来了。而特斯拉产业链、各类疫情题材、为平抑疫情对经济影响而进一步放水刺激的预期,这些都成了创业板报复性反弹的催化剂。

有文章讽刺说,这个时候从消费股转移到科技股的人,其实早就貌合神离,只不过标榜自己是看基本面做投资的,所以此前科技股估值高不好意思买。而疫情给了一个合理的基本面理由——消费股业绩受影响了,而各类在线、到家、游戏、新能源汽车等成长股已经有了基本面支撑,可以名正言顺地买了。我觉得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心态,更多的人可能还是出于对错过市场风口的恐惧,就像去年初非洲猪瘟养殖股暴涨的时候,以及消费白马被外资一路拉高的时候,其他没上车的人的心态也是一样如此。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恐惧,是因为每年考核相对排名的激励机制在起作用。在这种短期考核压力下,大家宁可随大流亏钱,也不愿意特立独行而跑输。所以,只要考核机制不改,那抱团就是永恒的主题。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我认为应该首先要明白自己想买的公司到底值多少钱,以及目前价格是否合理。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公司的具体价值,那就不应该因为一波短期利好而买这只股票。比如,最近一些在线教育和特斯拉产业链的股票就被炒作得很厉害。但很多公司仍然是亏损的,谁又能估算出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呢?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行业未来很有前景”,那其实做的是趋势投资。而趋势投资要想赚钱,靠的不是扎实的基本面和估值,而是靠对交易对手心理的博弈,以及对“自己永远不会接到最后一棒”的侥幸。

2、什么优秀公司都经不起拿来和茅台做比较

因为最近在研究伊利,看了一些分析疫情对乳制品行业影响的报告。这些报告结论大致是:经过调研,送礼需求短期影响较大,而基础消费需求影响较小。这一波没有消化掉的渠道库存,会通过加大促销力度等方式促进终端消费,而上游奶源亦会产生一定滞销现象。但是,全年来看,对行业收入的影响在小个位数的水平,而长期的发展趋势不受影响。所以,所有报告都是继续看好行业龙头份额提升以及盈利改善。

我想,分析师们的判断大概都是对的。但因为这个小事件,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伊利作为乳制品龙头的强大,而是相比于茅台,伊利的商业模式简直差太多了!首先,供需方面,茅台仅仅是批价掉了200-300元(但仍然还有2000多,远高于1499的官方指导价),而且春节前早已完成回款和发货,经销商的动销也在节前完成得差不多了,这意味着,供需格局并未发生本质变化,该买不到茅台还是买不到;而伊利所在的乳制品,因为短期送礼需求突然消失,积压的库存只能通过加大促销来消化,否则就会烂在手上过期。其次,对于成本上升的影响,由于牛奶成本占比高达60%多,而且上游养殖有蛛网周期且保质期短,利润率其实相对脆弱;而茅台只占5%,两者差距太大。当然,茅台如此高的毛利,核心原因也是供需格局决定的。所以,供需才是茅台最强的基本面,只要供需不改,价格下跌到合理水平以下就是买入良机。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价格是合理的呢?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永远无法在市场调整时勇敢地买入茅台,就像2018年10月跌停的时候,以及这次春节后第一天的时候。

$伊利股份(SH600887)$ $贵州茅台(SH600519)$ $特斯拉(T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