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5321选基法,15%年化收益是真的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6喜欢:9

上周,拉了一个“近5年基民获得感TOP20”名单(偏股型基金)。基本都是小而美的,回撤小,修复快,2022年都基本没亏。

基民获得感最高的20只基金

很快,雪球上有个读者告诉我,他的组合里,竟然有6只和这个名单重合,年化收益15%。

这可太牛了。

15%的年化收益率,4.8年就增长1倍。10年3倍,20年15倍。

哪怕从100万开始,20年后有1500万。

足够养老了。

5321法则

一番交流,他告诉我他用的“5321”法,即:

近5年同类排名前1/5;

近3年同类排名前1/4;

近2年同类排名前1/3;

近1年同类排名前1/2。

基金经理从业年限超过5年,管理此基金超过3年,5-100亿之间

二、真的管用吗?

真有这么“大道至简”吗?

我们按照这个方法做了个测算。

从原理上,还是有道理的,这个方法就是找出长期业绩好的。5年要求业绩排名前1/5,1年只要前1/2,说明更在乎长期的业绩,对短期业绩的容忍度增加,避免了追涨杀跌。

从2014年到2022年,业绩如下:

(注:按照5321的算法,排除掉当年管理年限不到3年,规模小于5亿,大于100亿的基金,以偏股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作为选择范围。每年年底做一次筛选,替代上一年的组合。)

→年化收益:10.8%

没那么惊艳。不如偏股混合型指数(11.43%),但是好过沪深300。(6.05%)。

→最大回撤:-43.97%

也不如偏股混合型指数(-43.35%),但是好过沪深300(-46.70%)。

→卡玛和夏普比率

都不如偏股混合型指数。但好过沪深300

从图形上来看,5321组合(蓝线)基本上可以做到是偏股型基金指数(黄线)的复制,二者紧密贴合。但还略差一点。

以下是年度表现:

三、能达到15%吗

为什么我们的回测,并没有取得那位读者的效果呢?

首先,在谈到收益率的时候,一定要加上时间区间。那位读者可能是19年初到现在算起,肯定是能到15%。记得在2020年年末盘点基金的三年年化收益的时候,大部分基金都脱离了地心引力,逾30%的如过江之鲫。

那为什么我们的长期效果不佳?

原因可能有三:

①样本还需进一步优选

近年基金增多,在用数据回测的时候,模型筛选出来的也多了。比如2022年符合5321条件的有104只。

而那位读者朋友,在选的时候有进一步筛选。

比如选出代表产品,这得一只只看,对普通人来说有难度;

比如3个月检视一次,有不合适的就调出(比如基金经理离任,比如不符合5321原则);

再比如及时止盈。总之,他的投资经历,知识结构,人生经验,起到了优中选优的作用。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②本质是趋势,超额收益少

5321是基于过往业绩挑选出来的,不管我们用多长的业绩,本质上是对业绩的追涨。但每天“太阳都是新的”,追涨不会带来太多的超额,不管是追十年的,还是五年的。当然追更短的涨反而有害。

③在投资时要多问问“我”是谁

即使采用那位读者的方法,优中选优、3月一调试,我想也不一定能赚钱。

各种方式都能赚钱,但那份钱是不是“你”能赚的。只有了解,甚至到信仰的程度,才能拿得牢守得住,否则任何一些业绩的转弯,都像是要翻车一样。

看回测时的一个小的波折,但是在当时就是一个深坑,比如多少人在2008年,2018年底“壮士断腕”的?。

四、结论:普通人不适用

昨天,我问了一位做基金研究多年、2023年业绩已超15%的大佬,她毫不犹豫给出了答案。

好吧。也欢迎那位朋友再来探讨~@Imaworker 

#雪球公募达人计划# #创作者中心# 

全部讨论

非常感谢作者把我的方法分享出来,有几点更正一下
1.选基金的时候一定只选基金经理的代表作
2.基金类型只有混合偏股和灵活型,并且要分开筛选,不能两种类型放在一起
3.操作之前要先看全a估值,如果估值百分位已经超过80%,就不要去买
4.每三个月查看一次,但是不清仓,只根据三个月的跌幅去补仓。补仓原则:三个月跌幅≥近五年最大回撤的¼,补仓当前市值的20%
5.买之前要先算购买此基金预计投入金额,建仓时只买总金额的三分之一,最多不超过二分之一
6.买入时间,观察净值变化。当净值跌到近五年最大回撤的¾或者½时再开始建仓,比如最大回撤40%,基金最高单位净值是1,那么只有在0.7的时候再开始建仓。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高点进场
7.卖出原则,最少持有3年,3年后查看业绩对标指数估值情况
如果估值很低,继续持有。
估值百分位已超过80%,最少清仓一半
这就是我操作基金的全部方法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