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到底凭什么啊!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之前同也喜爱星巴克的朋友一起聊,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在伦敦喝星巴克显的过于消费主义与伦敦的人文主义气氛相违背,但是我们还是爱星巴克,到底星巴克好在哪,为什么好我们始终答不上来。
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书中全是他写游走在巴黎的街头,在街角的cafe里聊天写书吃好吃的日常,至此刻画出我对街角的cafe的期待,能让年轻刚刚退出记者业准备当作家的海明威都能每天去泡,那这街角的cafe肯定朴实温暖且充满人情味。
黑五后的周六下午六点,伦敦已经黑透,又是狂风夹细雨,打算去小cafe吃点喝点,补充下体力。路过Balthazar,人满为患,其他装修有点风情的小cafe已经开始提供正餐,pass,这时一家装修不如好利来但是看似很亲民的Oree映入眼帘。法语名字的点心店不会差到哪吧,进去排队,饭点人很多,身边不乏说法语的法国人,心想不会踩雷,本着带色的甜品必过甜的原则,点了热巧和千层酥mille feuille,因为不知怎么读,就糊弄的说:mille fe啥啥给店员。意外的沟通成功。付款的空档,问了店员甜品名字,店员带着足足的波兰口音问了另一个工作人员,给我复述了下。没有听清,又问了一遍。身后的人对着他儿子说了几句法语,真好,原来身后就是法国人,背后稍微一紧。店员接着问:外带还是在店内,看了窗外的寒风,答:店内。一楼人多,开开心心拿着点心准备下楼,这时一小男孩一边上楼一边对着我身后排队的法国人说全满了,没有位置。于是我扭头和一人坐的老太太拼桌,拿了把叉子准备对点心发起攻势。
这甜品的小碟子中心直径小过整个点心,很难准确切到目标物,加上餐具是木制的,一叉压下去,奶油散的到处都是,酥皮还是原样,我冷静了下,喝了口热巧,扭头拿了刀,继续攻克,终于切下来一大块奶油散的到处都是的酥皮不得已塞满嘴中,这档水深火热中老太太起身准备离去,对嘴角都是奶油的我:Good luck with your dessert. 心理泛起涟漪,讪讪回笑:谢谢你哦(mmp)入口,一般,但甜度刚好。因为切块大小把握不住,几口就吃完。
食毕,看了价格,大概是贵的我瞬间起身冲到菜单前的程度。于是发现点心的单价分店内就餐和打包价,店内比打包贵50%。怪我,没有注意,谁能知道这还有差异?怪不得之前纪录片说欧洲的咖啡站着喝更划算,怪不得我身后的人拿着打包盒站着吃,怪不得店员问我take out 还是eat in,都他妈是资本主义的套路!就这还卖天价!星巴克不香吗!星巴克的价格从来不店内还是打包!星巴克的甜品都比这好了吧!从此伦敦的街角cafe 在我眼里永久的褪去那层人文滤镜,都是资本主义包装的。然而同是赚钱机器的星巴克甚至是直白的,他至少不搞价格差那一套。
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之后转累了拐到鸡排店,中国阿姨1.25倍速的给我下单:吃什么?鸡排。要打包袋吗10便士,要不就是单个纸袋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反映到文化上是生存主义。生存是挣钱,挣钱就是效率,精准直白地拿钱说话,礼貌、情绪,这都不重要。
资本主义让所有东西都变得美丽。反映到文化上就是含蓄地要钱,礼貌地待人。波兰店员虽然也是一天工作但是待人礼貌真诚, 但是也是这种文化洗脑下,到嘴边的问题变成了eat in or take out。拼桌的英国老太太一开始满脸微笑地乐意和我拼桌到最后的奚落都是完完全全的资本主义文化产物,礼貌虚伪且傲慢。我眼里的伦敦文化氛围好,追根到底其实是资本主义的附产物罢了。
说回鸡排店,等餐时,阿姨气势汹汹叫着一个错号,没有客人上前,我是叫的号的后一个,上前去,阿姨摆摆手,继续叫着错号,一旁等待的另一个客人的号在我之后,看我询问无果她便上前询问,收银阿姨瞬间爆炸,粗鲁质问客人刚才叫了半天怎么没反应?阿姨一转身拿着鸡排给那人。之后叫我的号到是火气消了不少,她意识到她的情绪了。是的,生存文化的效率专注也伴随着人文关怀的缺失,太专注效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人性的。人会有压力就会有情绪,无视情绪是在自我欺骗。
所有以上食记,说到底都是管理上的问题,都是文化主义下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而言之,伦敦街角的cafe可不是什么好去处,中餐吃饭要抱有不会有人care你的情绪的觉悟。资本主义还是生存主义的权衡下,星巴克是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