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扶苏1989: 同样是对地产的悲观,人李岳跑去日本做调研,分析中日同时面对地产危机的区别。这也是优秀投资者的思考和行为逻辑吧。
====
最近大家讨论日本比较多,我记得在2016年熊市的时候,大家也在讨论中国很像1990年的日本,导致我当时也很焦虑。
我当时去过日本三次做调研,每次大约见二三十家公司,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因为日本跟消费品相关的(企业),对中国有更强的参考意义。
因为欧洲和美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都发生在七八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了。
简单来说,我觉得有几个不同的地方。
第一,日本在1990年对房地产的依赖度非常高,资产泡沫非常大,大量的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深度参与其中。
这是一个时间很短,泡沫很大的过程,最后摔下来的时候非常惨。
第二,日本之所以说“失去了30年”,本质上与它的产业周期有关。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半导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能源革命的大周期,包括接下来的AI,但日本基本上完美错过了。
从本质来讲,日本在老动能衰减的过程中,新动能并未起来。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不觉得对中国有太多的悲观情绪,因为中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所以,我们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调整这件事情了。
原来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虽然现在还是非常大,但经过过去两年的调整,开工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四十,虽然不能说调整结束了,但最难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
至于个人来说,坚定的持有地产链具备重复性收入的公司,在本轮调整结束后,相信不管是业绩或情绪的修复,都会带来好的结果。
引用:
2023-07-31 15:37
1,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第一,任何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都要减少;第二,避免跟老模式交集;第三,主动纳税。
对于我们投资来讲,第一,多空交易,减少贝塔,第二,增加独立阿尔法的比重,第三,在第一阶段里扩展。
2,AI最终是从算力切入到应用。
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像Office、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