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5喜欢:0

对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一点非专业思考。

在看高毅资产的那帮经理写的书时,我十分认同他们的一些观点。

即市场对不同市值的上市公司,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长的关注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他们认为,200亿市值以内,甚至更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对董事长的要求更苛刻一些,需要董事长的个人魅力与英雄式的领导才能与气质。

毕竟这些小市值公司,往往处于成长阶段,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相较于那些千亿市值的成熟公司,有一个舵手般的董事长无疑会让其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这点稍后再展开讨论,继续基金经历的思路。高毅资产的基金经理们,他们认为,当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董事长的个人魅力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便会随着公司规模而有着明显的边际效应。

大一点的上市公司,也由此轻董事长个人的左右,而更看重管理层的能力,与相应的激励机制甚至企业文化,这点应该有很多大佬有过研究,我是一名非专业投资者,在此不在赘叙。

咱们回到小市值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话题上,前面的观点都是铺垫,今天我想重点谈的便是杉杉股份的董事长老郑。

我并不熟悉郑永刚的为人,我的能力圈很小也接触不到他,在接受雪球、股吧、新闻与他人的看法这些二手材料甚至N手材料后,也很认同他们的看法,即某种程度上来说:

郑永刚可能确实不能一个优秀的董事长,他善于资本运作的特长,对于杉杉股份对于咱们小散来说是有瑕疵的。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出于两点原因。其一,杉杉股份收购LG股份偏光片业务时,低价定增,稀释小股东权利

9块多的定增价格,经过去年分红转送后,只有6块多了,大股东同样的资金,定增价格定的越低,获得的股数也越多,将来拿这部分资产的收益也越多。

如果真的按这个价格定增,亏的是那些没参与定增的小股东们,这点让人很不舒服。

其二,郑永刚控股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吉翔股份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吉翔控股前段时间的收购收到了证监会的问询函,质问其溢价收购的资产的行为,要求上市公司详细解释被收购的资产去年业绩有没有高估的问题,而高估之后,便又是一个质疑是否存在溢价的问题

而且貌似吉翔控股每隔两三年便会来上这么一出,溢价(高价?)收购资产,然后过几年收购的标的资产不及预期,再计提资产损失。

当中有没有利益输送的问题,我不是专业投资者,没有证据不能实锤,但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大家自己挖掘。

而且,这种“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同样有可能发生在杉杉股份上。

今年可能是杉杉股份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信达证券吹了很久,和这家上市公司宣传很久的剥离亏损业务,聚焦主业的“双轮驱动”正在随着业绩一一兑现。

那么在这之前呢?

杉杉拟剥离,或者不在是发展的重心的光伏业务的一次10亿收购便有被大股东掏空的嫌疑。

之前看过一篇资料,出处忘了,杉杉股份收购光伏业务时,自己也承认对该笔资产的定价存在着“竞争”不充分的事实。

所谓竞争不充分,说白了就是卖资产的人与买资产的人两个人商量好了一个价格收购,当中有没有利益输送我不知道,标的资产有没有高估我也不清楚,但我相信一点,光伏业务不及预期,没有变成上市公司讲的故事那样释放业绩时,亏得肯定是那些为故事买单的小散们。

如今当年收购光伏业务的行为,现在因为对公司业绩帮助不大而在集团内部逐渐边缘化,20年年报的业绩只有两千多万(具体数字忘了,手机打字懒得查资料了,反正不多)

21年,杉杉重新启航,聚焦主业,那些被剥离的业务,所讲的故事中,有着无数投资人的无奈嗟叹,也难怪郑的口碑在机构眼中不太好。

我所说的,大多都是二三手资料,不具有可信度,有很多捕风捉影的地方。大家自行判断,不要受我的影响

鉴于我是一个韭菜,还是一个亏钱的韭菜,大家见谅哈,不喜轻碰。

当然,杉杉股份我还是很看好的,尤其是他的偏光片业务,期待这次老郑不在讲故事了,杉杉股份的价值能早点回归合理,让小散享受一次伴随上市公司成长而获得的回报[大笑]$杉杉股份(SH600884)$

全部讨论

2021-04-18 00:08

讲的很好,合理质疑,投资者就应该这样

2021-04-18 10:00

犹豫和分歧中前行,如果预期惊人的相似那么狡猾的主力资金怎么赚你的钱呢!股市里不就是一赚二平七赔么!

2021-04-18 07:34

大部分狗都是改不了吃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