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药业:企业价值研究分析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27回复:49喜欢:98
纯基本面研究记录,不构成荐股。 
------------------------------------------------------------------------------------------------ 
这是一家早在2004年就上市、地处浙江新昌的民营体制制药企业,近几年从原先的小型原料药企业向制剂成功转型。在早先时候,这基本是家纯粹的原料药企业(体量在4-5亿),主营喹诺酮类,其中左氧氟沙星市场占有率约40%,排名第一;环丙沙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原料药行业由于生产厂家过多行业竞争激烈、价格维持低位,盈利也非常薄,尤其是07-09难经营局面惨淡,一度处于亏损境地。面对困境,公司有忧患意识,积极谋求向制剂转型的可能,前后准备时间其实有5年多,基本通过收购和自行研发的两条腿走路,主要在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领域推出了具备竞争优势的特色制剂品种,真正销售放量始于2013年(该年份公司的产品药板块首次超过原料药板块,占比达到51.5%),而当前2015年属于这轮高成长的第三个年头,目前趋势看依然比较乐观。回溯关键时点:2007年以330万受让内蒙古德默富方泰获得特色中药制剂康复新液(是蟑螂提取液,用于溃疡创伤修复),2008年自主研发心脑血管专科药物瑞舒舒伐他汀(降血脂药品),2011年收购北京四海生物获得微生态制剂地衣芽孢杆菌(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目前业绩放量也主要得益于上述3个品种布局到了收获期。从企业竞争优势来讲,单纯有钱做并购并不构成太多壁垒,而在于选择品种的眼光独到性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效率。从这个角度讲,公司的两次收购运作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收购价格较低,相关产品经过培育孵化后也在2012年前后成功放量,这也是企业战略、经营能力的综合体现。

公司近几年的经营方针为“做大成品药,做强原料药”,从公司背景底蕴来讲,做化学类创新药的研发实力还是不够的(年均研发费用四五千万,4+%营收占比,基本没原研),公司务实的壮大发展方法就是走特色的首仿药,中成药,和生物类多元化发展。下面简单总结下制剂核心产品线情况,整体感觉是产品还处于快速增长期,市场竞争格局相对温和(多寡头,2-5家左右):(1)降血脂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片(京诺)。瑞舒伐他汀钙片是阿斯利康研发的新一代他汀类降血脂用药,该类药较当前最受欢迎的阿托伐他汀(目前占据他汀类市场55%份额)的降脂效果更强,被誉为“超级他汀”,目前是国内第二畅销的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由于进入市场较晚,当前规模容量较小,由于其优异的调血脂功能,正在对阿托伐他汀形成替代效应,国内市场瑞舒伐他汀高增长可期(2013年增速近60%),目前国内获批生产瑞舒伐他汀钙片的仿制药厂家就5个,分别为鲁南贝特、正大天晴、南京先声东元、浙江京新药业、海正药业;京新药业的京诺2014年销售超2亿,份额大约在12%左右,其在国内厂商中一直保持份额第一,如果近3年还能保持较高增速,则2017年京诺将贡献收入约6-7个亿。(2)康复新液,2013年销售也已过亿,创面修复药,其适应症广泛,定位多科室推广;竞争格局方面除公司外,仅有四川好医生、科伦药业和昆明赛诺三家(四家公司均在2010年获批准文号)。公司2013年样本医药市场份额15.83%,排在第三;由于公司有30ml的独家规格,在招标中较为有利,有效规避竞争,小规格也适合做基药推广(目前已进入9各省的基药增补目录)。(3)地衣牙苞杆菌,利用微生物治疗原理治疗,培养体内有益的菌种从而消灭掉有毒的菌。国内有两家此产品,另外一家为东北制药沈阳一厂(就这种管理体制很落后的国企,其整肠生otc也卖了1.8亿)。总结:三大品种目前都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加上当前营收利润规模较小,属于内生增长较快的医药股,这在医药行业增速显著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较为难得。

公司于2015年4月16号开始停牌,于7月28日公告拟收购医用显示器企业,实现快速切入医疗器械领域。标的公司巨峰显示的主要产品为医用显示器,核心业务包括为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商提供定制化医用显示器(为厂商配套生产)以及为医院提供标准化医用显示器(医院终端销售)。医用显示器在技术层面有对分辨率、灰阶、一致性、整体性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所以设备制造商的供应商选择较为稳定,具有一定技术和客户壁垒,该公司已成为主流医疗器械制造商(GSP三大家及其他)的战略供应商。本收购方案看,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同时采用共购买对方90%股权,其中现金支付2.77亿元,股份支付对价41580万元(发行股份1951.2万股,发行价为21.31元),整体收购标的作价6.93亿元。此外,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吕钢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29035万元,发行价格也统一为21.31元/股,发行股份数为1362.5万股,资产重组后控股比例有所提升,显示出其本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对方给出的业绩承诺为2015-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4500、5850、7605万元(业绩增速分别为20%、30%、30%),收购对价对应其15年业绩承诺为15倍PE,应该说收购价格较为合理,其收购并表的业绩增厚也较为明显(京新自身14年的净利润也就1个亿出头)。本次交易前公司总股本为28,645.09万股,如果考虑本次给标的公司的发行股份以及给大股东定增配套融资后,其总股本将扩容至31,958.79万股。

公司同时在7月30日那天披露了中期业绩快报,利润增速达60%,如果全年按照这个增速测算,15年内生的净利润达1.7亿,如果巨峰显示用全年度利润并表,则整体净利润达2.16亿,公司停牌前的股价为27.31元/股,对应重组交易后的方案的EPS=0.677元,15年PE=40倍,再算下重组交易方和大股东定增价格21.31元对应的估值,算下来对应15年PE为31.5倍。但实际上巨峰显示只能并发生股权转移日之后几个月的利润表,从目前情况看,节奏快的话大概也就并表后4个月的样子,即只能按并表1/3时间用1500万左右利润算(若这样考虑,则全股本摊薄的15年PE会在45-50倍),16年才为完整并表年度。算下2016年估值的情况,假设内生的利润增长50%,巨峰按照备考对赌算,整体净利润达3.15亿,EPS=0.987元,对应停牌前价格PE=27.6倍,对应本次增发价PE=21.6倍。

以上的盈利预测可能是偏乐观的版本,原因在于:公司15年收入增速是有所放缓的,中报营收增速16.71%,其中成品药同比增长22.94%(注:13、14年该板块的收入增速分别有37%、38%,这次中报真的有放缓啦),原料药同比增长12.13%;营业利润增速高达50%有产品调结构(即高毛利的成品药占比提升)的因素,中报毛利率可能同比提升了5个百分点,净利率可能到了12-13%的水平。也许偏保守的方式是内生增长15年按50%、16年按40%再算一遍,这样27.31元股价对应15年PE为42倍/16年PE为30倍,21.31元股价对应15年为33倍/16年PE为24倍。总结来说,这是一家内生增长动能较强且本次收购标的也不错的公司,如果在熊市氛围拿到最具博弈的21.31元/股的价格是极好的(安全垫很高),复牌后看情况,如果跌一两个板在24-25块钱左右拿点也不错。内生高增长的确定性可能还需要调研或做个敏感性测试模型确认下,主要是毛利率提升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太大了,让我稍有点不放心。

精彩讨论

青蟹22015-08-03 00:29

看完这个我其实在想一个问题,散户真的能够研究基本面吗?巨峰显示我有个朋友里面高管,跟他们X总,非常熟,我上班公司巨峰供应商,他们公司我知道比较清楚,医疗显示器,在这个行业混的随便问一个,液晶屏+Vga板而已,VGA板是有点技术含量,灰阶处理比较好,问题是一套板也就200不到,还有报表里面提到的Atm显示,我泪奔,你问问Atm显示在哪里?说了这么多,我希望大家讨论一下,小散怎么玩基本面分析,都网上搜搜资料,你懂这个行业?你知道报表都是真的么?至少这个巨X跟我了解偏差不是一点点!他们实际上完全为了套现!

LD502015-08-02 12:38

太贵。
原料部分已是昨日黄花,忽略;
现有制剂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已有几个品种增速必将放缓;
几千万的投入搞在研也没戏,4%投入更多是为了高新减税,特别是722惨案以后,这类小制剂厂就别指望了。

ya总2015-08-09 15:04

在理

炒牛2015-08-02 14:31

一个连续三年增速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再加上不断成功的资产收购,这表示管理层有着远大的战略眼光并不断的实施中,如果这样的企业用三四十倍的估值还嫌贵那就不用待在这个市场了!公司每次收购最后发现都是点石成金,这就足以证明管理者的价值这就是企业的价值!

全部讨论

2015-08-02 22:00

打开同花顺一看,4月份停的牌,补跌是必不可少了。目测博主仓位不少,节哀。

2015-08-02 20:53

2015-08-02 18:05

感觉上就是从一家低端原材料生产商,向以收购产品为主进行包装销售的营销型公司转型。

2015-08-02 17:12

2015-08-02 16:38

2015-08-02 15:54

京新药业

2015-08-02 15:43

看到2015年40倍PE,还是按增速和少数股东权益推出来了,我就呵呵了

2015-08-02 14:31

一个连续三年增速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再加上不断成功的资产收购,这表示管理层有着远大的战略眼光并不断的实施中,如果这样的企业用三四十倍的估值还嫌贵那就不用待在这个市场了!公司每次收购最后发现都是点石成金,这就足以证明管理者的价值这就是企业的价值!

2015-08-02 12:38

太贵。
原料部分已是昨日黄花,忽略;
现有制剂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已有几个品种增速必将放缓;
几千万的投入搞在研也没戏,4%投入更多是为了高新减税,特别是722惨案以后,这类小制剂厂就别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