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3喜欢:1
(美)7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高达让人头疼的13%,华尔街的贷款利率也达到了两位数。在内地还出现了一大批商品投机商,他们买卖黄金、钻石、艺术品、房产、稀有金属、冷冻食品,并为别人提供如何渡过通货膨胀难关的建议。这些人的观点是:“别把资产都压在股票上。”
巴菲特认为股票代表着美国投资者的未来,因此他备受冷嘲热讽。在1979年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写道,他惊讶地发现“养老基金经理们当年只把手头9%的资金投入了股票,他们本应该着眼于长线投资,这种做法实在是鼠目寸光”。巴菲特还忍不住补充了一句:“我们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组合充满了希望。”
其实任何人都不否认股票很便宜,但是与过去的每次熊市一样,这些基金经理都在等待“局势明朗”的那一天。制造商汉诺威(Hanover)从市场中抽出了60%的资金,资深投资顾问维克多·梅隆解释说:“有些问题还悬而未决,局势还不够明朗。”詹尼·蒙哥马利·斯科特公司(Janney Montgomery Scott)副总裁海因茨·H·比尔也持同样的观点:
知道股价很低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买进,因为未来的天空很可能继续乌云压顶。
《商业周刊》的预言更是让人感到揪心,在1979年8月的第一期,它的封面标题让人过目不忘——《股票的终结》。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创意,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股市的不景气。作者建议人们投资于货币市场、快餐特许经营权或珍贵的邮票等,股票则已经过时了。股价太低,这是“一潭死水”,证明股市不仅人气不旺,而且已经步入了坟墓。
巴菲特的观点恰好相反。同一周,他在《福布斯》杂志上撰文批评了这些养老基金经理们胆小懦弱的本性和过时的观点:
未来之事永远没人知道,但是等到大家都看好股市的时候再入场,价格就高了。那些着眼于长远的投资者一直都需要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周旋。
这篇文章反映出巴菲特想要解读股市的渴望,而且他希望这种解读比自己在60年代的思想更加深入。他说基金经理们都把资产集中到了当时年利率为9.5%的公司债券上。原因很简单:股票没有利息,而且风险太大,这在当时的熊市中更是如此。
但是,巴菲特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认为当时的股票风险是降低了,而非增加了。因为巴菲特不仅仅看到了股票本身的风险大小,也看到了它背后所隐藏的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股票与债券一样,都是对公司所有权的一种证明。股票其实也有利息,那就是企业的赢利,只不过不明显罢了。
比方说,列入道琼斯指数中的某家公司的账面价值增加了13%,这是某个公司很容易就实现的业绩,但是它的估价可能会低于账面价值。在巴菲特看来,如果闭上眼的话,这只股票其实就是一只“道琼斯债券”,利息为13%,这比一般公司债券的利率高得多。如果某个投资者有耐心,他一定会得到这13%的回报率。
即使在熊市中,巴菲特的股票仍在升值。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价格已经高达每股290美元,使巴菲特的财富增加到了1.4亿美元。不过有一点让人们迷惑不解,那就是巴菲特的年薪只有5万美元,他却从不出售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来套现。他甚至连1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都不舍得卖,他觉得自己的股票弥足珍贵。他也不让公司给股东分红,从他那蒸蒸日上的公司里刮出点儿钱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实际上,他认为当时的股票风险是降低了,而非增加了。因为巴菲特不仅仅看到了股票本身的风险大小,也看到了它背后所隐藏的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股票与债券一样,都是对公司所有权的一种证明。股票其实也有利息,那就是企业的赢利,只不过不明显罢了。”@复利米多多
(摘自《巴菲特传》)

全部讨论

2023-09-30 08:52

股市的下跌是对价值投资者最大的奖赏,只要你不孤注一掷,下跌的过程中不断买入优质股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回报,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彼得林奇买入低估的美国股市,10年后就获得了20余倍的投资回报。
所以我们要珍惜市场先生给我们的机会!
认为“这次不一样”将是股市中最大的教训!
但我们绝不孤注一掷,保持一份警醒,做好资产配置,这是应对极端不二的法宝,让我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生存下去“方舟”——因为我们知道任何再大的数乘与0都得0,我们只需要富一次足矣。
这是今年(2023.8.18)自己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2023-09-30 09:12

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