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木炒作悟到的投资逻辑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5回复:20喜欢:79

红木家具越来越贵。拥有一套红木家具成为成功人士身份的象征。其实很多人对木材完全不了解,想收藏又怕买到假货,也不明白一套红木家具到底值多少钱。
我曾在中南林科大虚度四年、后又到林业部门、木材行业混过一段时间,对木头还是略知一二。如果你问我:怎样判断红木家具的价值?我只能说:抱歉,我真心不知道。
说到红木,首先得从国家标准说起。为什么中国政府需要制定 GB/T 18107-2000 红木国家标准?每一种木材都对应一种树,红酸枝就叫红酸枝,白酸枝就叫白酸枝,白檀木就叫白檀木,黑檀木就叫黑檀木,他们都有自己的拉丁语学名,在植物分类学上有自己对应的纲、目、科、属、种。木材行业本来就有自己的标准,为什么非要另外搞出一个叫《红木国家标准》的东西?
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标准,更好笑的是:在英文里根本没有红木这个词。虽然北美有一种树叫red oak,虽然加州人也会把北美巨杉叫做red tree,但是它们跟中国的红木毫无关系。
红木是一个来自中国明清文化的概念,那个时代的人比较欣赏硬而耐磨的家具。精致雕刻的装饰只有用于硬而耐磨的家具才有价值,如果是用传统的乡土树种马尾松、杉树等木材做的椅子,即使雕琢得再精致,也只能保存几年。何况木质疏松,不容易雕刻打磨出精细的效果。达官贵人所追求的,并不是实用性的家具,而是可以显示其逼格的工艺品家具。正如世上女人买背包并不喜欢实用而结实的电工帆布包,只会去买华而不实的爱马仕、LV。
于是,这些致密的硬质耐磨木头就成为精致雕琢家具的最佳材料。这类木材使用一段时间后,大多数颜色偏棕、红、褐、黑,红褐色的偏多,因此被叫做红木。
遗憾的是,这类木头在中国很少,其主要原产地在东南亚。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就源源不断从南洋进口各种木材。以古代的运输技术,一段木头从东南亚运到中国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国产木材供不应求,因此红木家具不很普及。
红木家具之所以昂贵的另一个原因是加工困难。木质家具百分之九十的缺陷来源于烘干技术不行。木质致密的木材渗水性差,外层先干燥收缩,而内层很难干燥,存在很大的湿度梯度和内应力,容易变形、开裂。
比如说现在广泛用于高档地板的美国红橡木在现代烘干技术发明之前,是一种完全无法使用的木材,因为在自然风干的条件下自己就开裂了。但是,有了可以精密控制温度、湿度和含水量的干燥窑,经过二个月就可以烘干。若是用更高端的射频真空干燥窑,只需要一周就可以烘干而不开裂。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么尖端的烘干技术。工匠们能做的,是交替把木材扔到水里泡,再拿出来晾干,每过几天重复一次,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把大木头晾干而不开裂。泡水是为了补充外层的含水量,避免内外湿度差太大而开裂。可以想象这样风干硬木的成本有多高。
木材在做家具前,必需根据当地的平均湿度烘干到合适的EMC值(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平衡含水量),这个数值的意思是:木材的含水量在这个范围时,既不容易脱水收缩,也不容易吸湿膨胀,吸水和脱水处于平衡状态。
各地的家具应该不一样,潮湿温暖地带,EMC高,寒冷干燥地区则低。比如北京的EMC是 11.4 %, 乌鲁木齐是 12.1%, 银川 11.8%, 武汉 15.4%,杭州16.5%,兰州 11.3%, 温州 17.3%,呼和浩特 11.2%,福州 15.6%,拉萨 8.6%,上海 16.0%, 海口 17.3%。
以明清木匠的技术,显然没有办法做如此精确的控制,因此当年的红木家具难免有很多裂纹。有趣的是,裂纹本身也成了一种玩赏的东西,反而成了红木家具的特点——这其实跟某些人玩古代瓷器上的裂纹一个道理。
以中国古人的技术,也没办法精细区分木材,到底什么木头可以叫红木,一直是模糊的。
一旦红木开始红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红木家具通过各种公关手段,雇佣各种写手,对红木家具不断造势。红木的价格开始飞涨。那些被中国人叫做红木的木材,很多在原产地是无人问津的木头,土著们并不愿意用这些又硬又重很难加工的东西。(其实西洋参也一样,本来是一种印第安人聊以果腹的野菜,被中国人当成了宝贝。)在老挝或缅甸花几千块钱买一棵树,运到中国,做成红木家具,摇身一变就价值几十万元。
以前没一个标准规定什么样的木头是红木,什么样的木头不是红木。随着木头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多从来没用于做家具的木材做出了比古老的红木家具更好的效果,一些廉价的木材经过处理后,看起来跟明清红木几乎毫无区别,甚至质感更好。
于是,收藏红木家具的人愤怒了,觉得受了骗。有些早已大发横财的红木商家也愤怒了,认为“不法商人”搅乱了市场。全国到处是纠缠不清的红木官司。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中国政府也坐不住了。据红木国标起草人说:一般这类国家标准都是下面提出来,要求国家建立标准,而红木标准却是政府提出来,要求一群木材专家必需一年之内弄出个国家标准来。
如果我接到这样的任务,一定会觉得啼笑皆非,红木本来就是很模糊的集合概念,怎么可能精确定义?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馄饨爱好者,喜欢吃遍各地的馄饨,就会发现给馄饨一个标准是多么的难。你用什么标准区分大馄饨和水饺?根据外形还是根据材质?温州的长人馄饨、吉祥馄饨的荠菜大馄饨、沙县小吃的小馄饨,四川的麻辣抄手,虽然都叫做馄饨,可是你如何制定一个国家标准?你要规定馄饨的形状?大小?馅料?调料?拓扑结构?这确实太难了。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又回到经典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其实并没有一种叫“红木”的本质存在,仅仅是这些木头通常被叫做红木,仅此而已。
红木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是这样做的:大量收集明清时代的被叫做红木家具的家具(而不是当代家具厂生产的那些红木家具)的木材数据,做一个统计,看看最常见的木材是哪些。
最后他们把最常见的木材分为5个属8大类,列举了33种。其他的一些树木,虽然木材可能比这33种更好,但是只要不属于这33种,就不算红木。而他们之所以限制为5个属8个类,是为了便于鉴定,因为根据木质解剖结构去确定木材,一般只能准确到属或者类,不容易精确到种,如果以种为鉴定标准,会带来很多误判和纠纷。
如果你要精确到种,也不是做不到,你可以从家具上削一片下来,拿去做DNA鉴定——但是有几个人会愿意为了买一把椅子而去做DNA 鉴定呢?(至于这木头到底是普通的越南红酸枝,还是更昂贵的老挝红酸枝,即使是DNA鉴定也无法区分的。——现有的科学技术是没法鉴定这棵树是长在哪里的,正如没法区分阳澄湖的大闸蟹和太湖的大闸蟹,因为他们都是同种的中华绒螯蟹。)
红木国家标准说:“以简便实用的宏观特征(如密度、结构、材色和纹理等)为依据,辅以必要的木材解剖特征来确定其属种。”所以这个红木国家标准,不是一个科学技术测试标准,而是一个鉴定标准,正如查族谱查到你祖上是明清贵族,因此你的姓氏根正苗红。
更准确地说,这个标准可以改名叫《被称为红木的那些木材的常规简易鉴定标准》,如果手段高明的人,用别的木材加工出相似的结构和纹路,骗过了鉴定者,即使DNA测试证明是人造的红木,也是合法的,因为国标就是这么鉴定的呀。
有了国标,红木就算有明确标准了吗?当然不是。这33种树仅仅是一个例举,这5个属的树不止33种,别的树如果经鉴定属于这5个属的,也会被鉴定为红木。
但是,树种符合了,就可以叫红木吗?也不是。按照行业规范,同一棵树,浅色的边材不能叫红木,只有深色的心材才能叫红木。因此即使按照国标鉴定合格了,行业内也不认可。
人人都认可国家标准吗?并非如此。除了专家们的意见分歧,还有普通人的观点差异。广东人、浙江人、北京人对于红木的观点都不一样,这地方被认为是红木的,换个地方就不认账。所以广东人认可的红木家具可能会被北京人当作是假冒红木。
于是,作为补充,又出了一个《深色名贵硬木家具》国家标准,列出了一百零一个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树种,这当中包含已列入《红木》国家标准的全部树种,和没用被列入“红木国标”的树种,即红木树种作为深色名贵硬木群体中比较稀有名贵的树种,同时也符合硬木的标准,而符合《深色名贵硬木家具》不一定符合《红木》国家标准。
因此,您看到的有些被当作红木家具的,可能是符合《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的,但是却不是红木家具。虽然有些材质可能并不差。当然还有些更珍稀的树,因为过于稀罕而很少被用于家具,根本没列进去。不妨这么理解这些国家标准:红木国家标准相当于985高校名单,深色名贵硬木家具标准相当于211高校名单。
红木是一类深色硬质木头的总称,它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来源于明清时代家具的常用材料的集体概念。由于商家和收藏家的炒作,而价格飞涨。从功能性来说,红木家具并不实用,保养也不容易。
仿造红木并不复杂。那些边材加点染料,再压压实,看起来就跟心材很接近。一些廉价木材也可以用化学处理办法变得非常坚硬而接近红木。当然,我不是红木崇拜者,我需要更好的家具材料时,会选廉价的压缩竹,就是把竹子打碎,加高温烘干,再用液压机压紧,密度、硬度、强度比红木好得多,纹路也好看,可以做出平整的大片材料,而且不会脱水开裂。
红木家具的价格飞升,让我想到多年前的君子兰。君子兰是一种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做药的野草,观赏价值也很平常,即使是石斛花也比君子兰好看。1985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当时的一万元可以在省城买一小套房子,也就是说,这盆君子兰价格相当于14套公寓。那时候长春城有5万人养君子兰,他们都希望一夜暴富。君子兰热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挣了大钱,比如刚开始才几百元的,最后炒到上万元。而且那是在八几年,这个数字就很可观了。某些人先行入行,花了很少钱买了君子兰,囤积了几天就发现价格呈几何级在涨,乐颠颠的卖了,挣了大钱。如果这些人就此收手不干了,当然就挣到了。可是人都是贪婪的,很多人又入行,花更大的价钱的再买入,期待更高的价钱卖出,很多人最后在泡沫破灭后都没有出手,反而又栽进去了。在这个期间,有些人急流勇退,看到了风险,最后挣到钱了。大部分人最后接盘,最后亏了。当年刀哥大学刚毕业分到湘州林科所,当时所里看到全国君子兰炒的如火如荼,也派人赶往长春弄了一批,还专门造了个温室供养,结果当然没赚到什么钱。30年过去了,沿街很少看到君子兰了,但是还是有人在炒,花展上有人标出一盆君子兰一亿或六千万的天价。据说开价一亿的君子兰最后以一百万元成交。我想,如果大家都是我这种人,最贵的君子兰大概可以卖到40元一盆。
红木家具到底值多少钱?如果让我选择,我显然会选择一千元的廉价布沙发,而不会选择坐在十万元的红木硬板凳上。我在家具店看过那种自称“红木沙发”的东西,就一个光秃秃的折磨屁股的板凳,根本没有软包。
今日红木家具的昂贵,是建立在一种文化性的信仰上的。人们相信红木是珍贵的,正如相信画作和书法条幅的价值。遗憾的是,红木的珍贵是明清时代的过时概念,今日还把它当宝贝的,已经很荒唐可笑。
等到你们发现红木家具不过是又一个天价君子兰般的笑话,会不会觉得自己当初很傻呢?卖红木家具的人不会告诉你红木的价格有多虚高,正如那些投资比特币的人会不断告诉你:投资比特币才显示你有前瞻眼光。
当然,买红木家具的都是有钱人,他们希望体现自己的品位,希望自己被看作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暴发户。因此商家的宣传就是炮制红木家具的文化品位。
红木家具的材质和颜色决定了它会成为室内搭配的瓶颈。当你需要其他颜色的时候,你不可能把红木家具涂上一层钢琴漆。最终是别的装修和家具向昂贵的红木家具妥协,弄出现代化的公寓中夹杂着不伦不类的伪古董的组合,正如穿着西装却配条晚清的猪尾巴辫子。当然,商家雇佣的写手会告诉你,那条猪尾巴辫子是一种文化品位。

一斤木头可以换一斤黄金的事情你听说过吗?估计各位看官说除了穆桂英他们家的神龙木之外,还真有这种事情发生过吗?真发生过!北京一家公司就这么干的,你拿来一公斤黄梨木我给你一公斤黄金!!吸引眼球吗?!大手笔吗?!厂家也没有疯,所以能这么干的只有三种可能:1.你的黄梨木是不是真的由公司来界定标准,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2.他们家控制了所有的黄梨木;3.找个托自己卖自己一块黄梨木。这三种可能一般炒作商都选择3。

黄梨木能由2万一吨炒到800万一吨,只能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你如果是慈禧穿过的短裤只此一件,骚情骚情后人娱乐娱乐大众倒也罢了。难不成一公斤破木头还值8000块?买的人还有没有脑子。他用一吨黄梨木打成的家具是供在家里当祖宗牌还是坐屁股呢。但是就是能炒起来。莫非应了那句“穷人不知道富人有多富”如果真有人买一堆800万的黄梨木。我倒很奇怪他这智商是怎么富裕的?其次是媒体的不负责任,记者真成了妓者。我知道人民日报一个版面是30万,人民大会堂老百姓也可以去开喜宴。但你一个媒体总要有点底线,800万的黄梨木你再吹嘘他也是一木在手,老是唠叨流传千年不腐这个优点就没意思了。

已经人到中年,却从未带过手表,所以至今都没搞清这手表到底是从左边转的或是从右边转的。就像第一次坐飞机,登机时非常的忐忑,这飞机是从脑壳上呢,或是从屁股上呢?小时后是因为家里穷,根本买不起表,等大了,有点钱了,又发现表的功能被大大弱化了。时间在手机上、家里闹钟、办公室电脑、火车站及通信大楼的钟表墙等都随处可见,加上沉沉的、泠冰冰的金属戴到腕上想想就不自在,自然就没兴趣凑那份热闹了。现看到满大街的土豪、大腕、明星、佳丽,手腕上不是带着豪表就是一些喊着小叶紫檀、金刚菩提、阴沉乌木的手串,自以为相当与时俱进的刀刀就感叹,这妈逼的时尚真难.....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19-11-21 16:05

谢谢科普,我也不喜欢红木,更喜欢轻简的竹木。

2019-11-20 11:05

红木扫盲

2019-11-19 23:14

2019-11-19 22:53

懂了一点点

2019-11-19 20:56

干货,拨乱反正,鞭辟入里。

2019-11-19 19:53

好文啊

2019-11-19 19:44

长见识了,楼主看事物直入本质,价投典范

2019-11-19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