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笔记0413:远信投资周伟峰路演纪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是草根调研第40篇调研笔记

一句话亮点:以合理的估值投资符合时代规律、行业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企业和企业家。

(路演时间2022年4月)

疫情带来的第一轮调整从2020年就开始了。

第二轮调整就是今年,比较典型的是上游制造业,3月上半月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三月底疫情爆发,管控下的数字还没有明显见到拐点。

今年以来的跌幅一方面有市场因素也有基本面的中短期因素,高成长和稳增长相向而行,和去年上游和下游的分岔,似曾相识。

回头来看要解决的问题,短期的影响是一定的,要评估这些影响对上市公司的真实影响,包括短中长期的影响,我们看到了很多细分行业的成长股实际上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估值也杀跌了很多,不看动态估值看静态估值也可以。所以很多细分行业的龙头风险比较低,市场份额提升的能力也相应有提升。

我们持有的制造业标的比较多,容易受下游行情影响,一些强势股也面临补跌的情况。市场情绪不论对于疫情还是基本面,都有悲观过度的情况。

Q 对市场风险怎么看

市场风险存在估值风险和基本面风险,最大的风险是估值风险,2007-2008年,跌幅比较大的情况来自于整个估值体系,今年以来沪深300跌了17%,创业板指数跌了26%,整体宽基指数尤其是中证500中证1000都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的位置,估值的风险基本已经释放了。

基本面的风险,和2018年是很不一样的,2018年大股东的质押风险很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也更差,短期来看有一部分上市公司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表现会受影响,但是关键看疫情的控制。从我们身处上海的情况来看,应对疫情是一次新的挑战,2020年和今年相比,疫情更严重,但是资金流入情况好于今年,中长期估值不受影响,但是市场上来看,无论中长期影响如何,短期都会有波动,我们相信上市公司也会采取一些动作应对非理性的波动,长期来看,风险收益比是比较理想的。

我们作为偏早期偏逆向的风格,在接近最后一波下跌的时候会比其他机构乐观一些。

Q 2016年周总的公募产品取得了正收益,也是大盘成长股行情的起点,今年市场的波动能否催生机会?

在目前整体低估的时候,我们不要关注指数还要跌多少,买入一些优质资产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抄底抄到最底部不太现实。

我们一直在寻找,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得到社会发展的支持,在有一些领域,中国明显有优势性的机会,比如新能源汽车,比如光伏,有一些行业会慢慢从概念和主题进入到上市公司会受益的阶段,比如我们过去比较少涉猎的半导体,为半导体和光伏提供尖端材料的公司,科创板的诞生为这类科技类公司提供了很多机会。过往我们很难接触这些新上市的标的,但市场情绪特别悲观,新股破发30%以上的情况,会带来很多成长股很好的配置起点。

这类资产,发展过程不太受经济发展进度的影响,第一个是我们原来不涉及的,第二个是我们原来不太能接受的,可能会从这个角度入手。


Q 投资理念,投资原则和选股框架

2021年春节前,市场对核心资产给特别高的估值,但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市场情绪,都不是长期确定的,哪怕是特别看好的东西也要给一个很好的安全边际,在市场短期迷茫的时候,估值特别低的时候,也不能离中位数定价过低了。

整体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配置机会,以合理的估值投资符合时代规律、行业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企业和企业家,这句话在牛市顶端和熊市底部一样有效。

估值泡沫过高,则风险过大,估值折价过高,风险补偿是够的,牛市高潮期间,尽量少看公司质地,估值泡沫是最大的风险,熊市期间,少看大盘,但是要多看优质的稀缺公司。尤其是对于管理规模较大的管理人来说,反思无论是在牛市顶部还是熊市底部,都是非常重要的,风险补偿和收益,永远对等。每次触发恐慌的因素不同,但是恐慌的表现和恐慌的褪去,都是相同的。

Q 如何判断企业估值是否合理?

看业绩增长和估值的变化。2016年初市场熔断,比现在还悲观。但产业趋势和市场情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回到现在来看,那时候比较早期的投了白酒和汽车。

估值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可以保持估值不变,享受业绩成长,相对安全的情况下风险补偿是足够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景气度足够的时候,即便业绩增长没有非常高,市场还是会对连续的景气度给出一个比较高的估值。

理性看待短期高增长和长期稳定增长,10-25倍之间,可以维持3-5年,业绩增长+分红,可以给到一倍的空间。这类的标的目前看还是很多的。

成长性和估值匹配,享受业绩增长。成长和估值不匹配,更注重估值没有太多下行空间,不太受经济短期下行影响的标的。

Q 组合管理的应对

资产类别上,9-10月用了一部分对冲工具,当时一方面考虑对冲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量化的发展,影响了短期市场预测。

3月份后期看到一些强alpha股票和制造业股票的补跌,我们对公司的质地和估值会重新再检视。估值要控制在合理范围,行业集中度也要适度分散,不能过于集中。

类似2018年四季度末,会对一些杀跌标的逆势布局,我们用几个点的回撤,和熊市末端进行对抗。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方法论,在牛市末端和熊市末端也都是这么操作的,愿意承担一些,能够提供收益的波动。

Q 碳中和赛道怎么看?

碳中和和全球政治格局都有关系,是欧洲重回世界格局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欧洲能源自主问题在俄罗斯事件上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在这方面布局已经比较早了,实体经济要提前有所准备,无论是欧洲的绿地认证,碳税的安排,不仅影响新能源,也会影响传统高耗能企业和制造业公司。

一方面会继续布局大的新能源板块和衍生材料设备,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产业链,有一些小公司会慢慢在产业链中失去地位。在战略高度上要有所认识。

Q 经济体割裂情况下高端制造的进程和风险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全球GDP占比30%,制造业如果崩溃,上游和下游的压力可想而知,也会影响海外供应链的情况。

短期看制造业会受到影响,中期来看,估值已经杀到了2018年的水平,但是收入敏感性不太一样,也完成了竞争格局的演化,中期的底线风险比较可控,长期来看,行业短期不景气都是竞争格局改善的机会。

我们会了解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同时追问,对竞争对手的影响孰高孰低,在疫情下,大公司组织能力的提升非常明显,即便一季度和二季度业绩不理想,三季度如果反转,理性的人越来越多,估值也会慢慢回到合理水平。

短期是确定的波动性影响,中期是或有的影响,长期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格局。

Q 涨价从上游向下游传导,这次不一样?

2020年,国际性供给的品种涨价,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开支不大,原材料应用下游看似是全世界,但实际上通过中游制造业转嫁了。

现在看,随着上游价格的上涨,上游投资的恢复和产能和开发只是时间问题,也符合经济学规律,比如碳酸锂,从3万涨到50万,一定要有一个价格提升的过程,才能让投资和产能慢慢的提升。暴利之下,压制需求,而储量紧缺度并不高,供需差的好转是必然的。

Q 对新能车细分领域怎么看?

很多人说今年的新能车类似去年的光伏,上游价格上涨一定会带来下游需求的收缩,假设上游锂价长期均衡在15万,可以算出来上游的合理利润,锂矿公司的估值可能不比传统大宗商品高。既是消费品,又是制造业,也是一个资源品,如果不考虑回撤因素,其实已经有配置价值了。

Q 对地产板块的看法?

我们对于生命曲线中晚期的行业研究比较少,但是行业不景气下的集中度提升,对部分企业有关,但是今年炒的不是这个,市场参与者更多是把地产当作一个符号在炒,这类情绪面的炒作我们是不参与的,对于地产股的评价也不是非常专业,未来也不太会参与,但是地产链的一些公司可能会慢慢走出来。

Q 更多着眼于产业中长期的确定性,经过市场大幅波动,还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不受疫情影响,估值已经降到比较低的细分行业龙头公司。更多是公司级别的判断而不是行业级别的判断。

中长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无论上游还是中游,都会有更多科技进步的环节。

2021年核心资产泡沫很重,但是现在看很多公司包括消费等,都已经回到了当年配置的位置,比“略贵”要便宜一些,我们会把2017年看好的一些公司,再找回来,受过疫情和成本上涨的影响,这几年行业格局有很大的变化,集中度也有所提升,也到了回报有吸引力的阶段。

Q 对港股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一直把港股作为A股的补充,在同样的估值体系和方法论下,A股没有而港股有的一些细分龙头,会考虑通过港股来进行配置。

我们认为港股开始有alpha机会而不是beta机会,但是行业性的反转来自于政策的变化和情绪的修复,还没有到特别有把握的阶段,但是风险已经比较小了,互联网龙头、典型消费品,会挖掘一些机会。

Q 四位基金经理如何合作?

熊市后期,一个人抗不如一群人抗,因为得到的信息都是一些强化后的负面信息。

我们的投研搭建更多是考虑能力圈,每个人有自己很深的能力圈,投资方法相契合,无论价值还是逆向,和企业质地、估值、行业发展都密切相关,既关注自己的能力圈,也通过能力圈的互补打开视野。

从逆向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低估蓝筹的投资价值已经不如成长股投资了,但是从宏观上需要有人进行自上而下的判断,从中观上要进行大量的社会数据分析,从底层股票配置的角度,需要互相用对方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多基金经理能够弥补单个人能力圈的缺陷。

投资中最怕的是循环错误,一直做一直错,导致中期的业绩表现跑输市场,这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到的,需要有意识的避开负面情绪的自我强化,从能力圈的互补中,从狂热和低迷中,不断回归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Q 给投资人的投资建议

市场参与者无论客户渠道还是管理人,大部分人都比较压抑,我们不仅增加了和投资人沟通的频率,也增加了和上市公司沟通的频率。

投资的本源是什么?不是猜测短期股价的涨跌,我们看数据和舆论背后,真正负面的理由可能比表面负面的情绪少很多,股票投资实际上是分享企业创造的价值,产品的跌幅如果比市场跌幅小,我们能够享受的企业价值的比例实际上是上升的。

我不知道底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申购,这对抗压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投资人做不到下跌过程中加仓,可以少看一些净值,少关注负面的信息。

我们倾向于用10%以内的回撤,赢取未来3-5年的空间,这是我们一直在说,也一直坚持在做的。

坚持专业,观察管理人是否言行一致,在市场下跌过程中积累经验,在下一次大跌时会更从容。

从终局思维来看,疫情总会结束,社会总会恢复正常秩序,当下,可以考虑一些长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