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文集内容节选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1回复:0喜欢:1

从布鲁诺与方孝儒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

内容选自《老生常谈》《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方孝孺是明朝初年最德高望重的儒生,被明太祖朱元璋任命为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的老师。他后来坚拒为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永乐帝)起草登基诏书而慷慨赴死,不但被“磔于市”,而且“灭十族”—连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也受株连,其“扩大化”可谓空前。我至今记得当年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一段时激昂慷慨的神情,使我们都对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由衷敬佩。


方孝孺死难的年代是1402年。过了近二百年,意大利人布鲁诺以传播异端于1600年被罗马教廷处以欧洲当时的极刑—烙刑。他在狱中七年,援引教义为自己辩护,只是坚决不肯接受他可以获得赦免的唯一条件—否定“日心说”。其捍卫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永为后世所称道。在向他宣读判决书时,布鲁诺有一句名言:“也许你们判决我时比我收到判决时更感到恐惧。”临刑前他的舌头被夹住,足见他的言论有多大的威慑力。不过好像古代欧洲没有株连之律,他只一人遇难。

就抽象的道德而言,方孝孺和布鲁诺都是铮铮铁汉,为捍卫自己认定的“理”宁死不屈,但是他们各自捍卫的“道”和“理”却有天壤之别。布鲁诺为之奋斗的,可以把人类的智慧向前推动一步,而方孝孺为之牺牲的,是朱元璋的孙子还是弟弟应该当皇帝,这里面有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吗?于国于民究竟有什么区别?何况这甚至都不是改朝换代,明朝就是朱家天下。朱棣说得坦率:“此本朕家事”,就是说你姓方的管不着。可是至少从秦统一中国的两千年中代一代的中国士大夫为帝王的“家事”操心,耗尽聪明才智献出理想、忠诚,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努力推动历史前进了么?

布鲁诺和方孝孺的差别,是他们所植根的土壤的差别。当然,谁也不能否定我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我华夏民族智慧高度发达。只是,一代又一代高智商的精英的心智所归,决定了不同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