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分析 | 建材两大龙头的两种命运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同是建材领域,两个龙头的不同命运 论产业链中上下游关系之重要性

伟星新材东方雨虹同属于建材领域的两个龙头,行业都属于较分散型的竞争格局,龙头优势明显,本应在行业大趋势下“地产集中度提升+精装化趋势”,集中度有望大大提升。

但是命运截然相反,那么为什么地产精装化+集采趋势,对于雨虹是利好,对于伟星却是利空呢?

01

下游工程渠道不利于伟星的议价

这就要说到两个龙头的产品属性问题,伟星建材做的是PP-R、PVC管材,家庭装修和工程类装修都会用到,而在工程类渠道中,伟星的议价权较弱,因为有无数的中小型竞争对手,进行价格竞争,下游客户房企选择空间很大。

(毛利率与净利率水平一直下挫)

加上伟星的上游原料价格具有周期性,成本忽高忽低,在工程类客户中,很难通过提价摊薄成本,毛利无法提升且不稳定,这就倒逼“伟星建材”走了另一条路:零售市场。

零售市场可以利用龙头规模效应“提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工程类环境很难做成,议价权很弱。

(只有零售消费型公司比较强调营销和品牌)

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伟星的营销打法全是2C端零售打法,明星代言,铺设全国的经销体系,1000多家一级经销商26000家终端店,免费安装服务等等。

自然这个竞争策略,路径的选择,不是伟星的主动选择,是一种寻求高利润率的自然选择,却让伟星在集采化,房企精装化的趋势中,慢慢被削弱了这个竞争策略的优势。

这种情况只会利好价格更低的其他对手,龙头的议价权无法施展。

这也是近几年伟星市值下挫的很大原因(同是龙头,雨虹千亿市值,伟星只有300亿),等于伟星辛苦经营多年的C端优势,在大B端工程类项目中处于弱势地位。

那么大家会问,为什么雨虹同样是建材行业,雨虹为什么不怕价格战,依然能保持在房企等工程类项目中的优势?

核心在于防水工程,三分靠材料,七分靠施工,雨虹的议价权全在其“全国化”健全的“施工服务”质量上,房企更愿意将这种隐秘性的工程,交给大的质量过关有保证的龙头企业。

这种产品属性“三分材料,七分施工”,让雨虹的业务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万科碧桂园融创一类的大型房企的战略供应商进行合作。

而管材类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后期的施工环节不明显,无法突出服务性优势,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02

上游议价不利伟星、利雨虹

还有在上游的议价权上,伟星也很吃亏,主要上游都是大的化工企业,用途很广不缺客户,导致伟星对上游也没有议价权,龙头优势无法发挥。

而雨虹对于上游沥青的选择有很多,不只是大石化企业在生产,很多小供应商也可以供货,而在小的供应商面前,雨虹还能争取较长的应付款账期和票据贴现力度。

这是雨虹的龙头集中度提升最关键的两个逻辑“上下游优势:上游成本议价优势+下游以服务提升溢价能力的优势”,这个逻辑,也在业绩中不断得到验证。

也导致雨虹不太担心竞争对手打价格战,因为这本身就不是最敏感的竞争环节。

但是伟星最大的估值折价逻辑,就在于行业价格战的竞争,这种“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只会越来越差。

资本市场自然会抛弃“伟星新材”这个竞争格局只会越来越差,未来竞争不明朗,上下游优势不明显的行业。(上下游主要是材料和房地产 定价权和话语权偏弱)

所以,很多竞争是天然基因中带来的优势或劣势,最终在上下游关系上的议价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行业竞争格局的走向,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得辨清这个终成定局的底层逻辑。

好的行业塑造好的生意,比如白酒,天生有味觉独占性。

不好的行业,产品属性不佳导致竞争激烈,此时唯有依赖管理层积极进取。

比如建材行业的应收账款问题,雨虹管理层就做的比别人好。

还有一种生意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也终成定局,比如格力的强势基因,军队化管理,绑定大经销商,在数字化上进行管理提效,势必道阻且长,而美的的多元化基因天然为此“数字化”而生,让其在品类拓展上彰显无数优势。

一个成就你的东西,一定程度也会束缚于你,如何判断一家企业的长胜久衰,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对该生意的定性思考,而这些都离不开其背后的上下游关系,公司业务流、竞争格局、行业属性,行业空间等等维度。

这是我们研究长期价值的意义所在。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桃李共研

24本价值投资类书籍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