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解析】德国银行业如何应对长期低利率与低息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低利率与低净息差环境下德国银行业表现

1.1 德国银行业近20年处于低净息差水平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银行净息差表现来看, 2021年,在实行混业经营的G20国家中德国银行业净息差处于相对低位,仅高于日本、法国等国家。

从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净息差走势来看, 根据德国央行披露口径,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水平自1968年起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6%左右波动。自1990年东德和西德合并后,90年代中后期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收窄。近20年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在1%左右波动。2022年末净息差下降至0.86%左右。在德国银行业全能银行的模式下,其银行多实行混业经营,因而确保了低息差环境下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息收入,帮助其维持在低息差下的稳健运营。

德国广义银行业体系以全能银行体系Universal banking system)、“三支柱”结构等特色著称。

一是德国广义银行业体系中绝大多数的银行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s),进行混业经营。 这意味着德国的银行在开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还能进行证券交易、承销和保险产品创设销售等各项金融业务,可以向客户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服务(One-stop solution)。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净息差处于较低水平的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非息收入来确保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稳定,从而使得德国的银行对长期低利率和低息差环境的承受能力更强。

二是德国广义银行业实行多层次银行分类,即主流银行类型可分为三类,多数类型的银行净息差走势均与行业趋势相同。

第一类是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 包括大银行(Big banks)、区域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Regional banks and other commercial banks)、外资银行分行(Branches of foreign banks), 商业银行为非国有的商业化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模式。 截至2023年7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5.07万亿欧元,约占所有类型银行总资产的47%。其中,大银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截至2023年7月,大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德国裕信银行(UniCredit Bank AG)3家。

第二类是储蓄银行(Savings banks), 通常是由 中央或当地政府所出资(municipally owned),其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业下所有类型的业务。 储蓄银行通常将其营业场所及业务范围集中在所在地区。 储蓄银行的营业目标是自身长期可持续经营并促进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储蓄银行产生的利润专门(exclusively)用于补充其自身资本和促进其所在区域的发展,而非盈利回报最大化 。截至2023年7月末,储蓄银行总资产规模1.55万亿欧元,约占德国所有类型银行总资产的14%。

此外,州立银行(Landesbank)是储蓄银行的中央机构,通常由区域性储蓄银行、地方协会、州政府持股,为地方政府在银行业务中提供帮助,以及为储蓄银行提供清算等服务。 截至2023年7月末,州立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为0.94万亿欧元,约占所有类型银行总资产规模的9%。

第三类是信用社(Credits cooperatives), 其早期仅向信用社成员提供贷款等服务,后演化成了全能银行,逐步增加非会员业务占比。截至2023年7月末,信用社总资产规模1.16万亿欧元,约占所有类型银行总资产的11%。

与此同时,德国银行体系中还有政策性银行(Banks with speci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central support tasks)、专业银行等其他类型的银行。如政策性银行为避免与主要主流银行进行竞争,其宗旨主要在于帮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其他银行经营、促进地方发展等专业性的特定政策目标。

分银行类型来看,在净息差同处于下降趋势的背景下,近20年以大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净息差绝对值已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而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的净息差仍保有一定安全垫空间。 2022年,德国的大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州立银行净息差分别为0.67%、1.47%、1.53%、0.63%,分别较德国广义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低19BP、高61BP、高67BP、低23BP。

1.2 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受低利率环境影响走低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此后德国存贷款利率变动随市场走势变化。 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行的较为顺利,基本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Busch等(2017)对德国银行业超过40年的净息差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在短期内(一年半以内)净息差和利率水平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在长期内二者是正相关的。 从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与德国国债利率走势来看,两者长周期内变动保持一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随国债利率快速下降,德国长期国债年化平均收益率从1990年的8.73%下降至2000年5.26%,银行净息差则从1.72%下降至1.16%;21世纪以来,德国长期国债年化平均收益率继续下降,最低降至2020年的-0.51%,与此同时,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下降幅度趋缓,自2001年的1.14%下降至2022年的0.86%。

由于存款利率竞争等因素,德国广义银行业资产端收益率水平变动幅度高于负债端成本率,呈现了存款成本“刚性”特征,容易导致利率走低的环境下净息差持续收窄。 自2014年6月末以来,由欧央行确定的关键利率之一的存款便利利率(deposit facility rate)保持了8年的负值,但是实际上德国的银行向储户吸收的不同期限存款有效利率仍然为正(利率走势可见图表29),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被压缩。2022年,德国广义银行业净息差较2014年末收窄了24BP,其中,资产端收益率下降92BP、负债端成本率下降68BP。 Sopp(2018)也指出德国银行业中存在银行支付有竞争力的平均存款利率以争取核心存款的情况,因而在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环境下,通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款利率的机制并不通畅。

与此同时,欧央行自2022年7月起重新开启加息周期,2022年德国银行业净息差出现企稳,部分类型的银行净息差出现回升。2022年,德国广义银行业整体净息差0.86%,较2021年仅下降1BP;大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净息差分别较2021年上升4BP、16BP、6BP。

1.3 低净息差导致德国银行业成“薄利”行业

德国广义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虽然营收中净利息收入占比较分业经营的我国更低,但净利息收入仍占到了营收的50%以上,因此长期低息差水平下银行营收增长陷入停滞。 2022年全年,德国广义银行业整体净利息收入占比营业收入比例为64.9%。分银行类型来看,储蓄银行、信用社净利息收入在营收中占比偏高,2022年分别为67.8%、70.8%;同期,商业银行中的大银行、区域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占比则分别为63.2%、53.8%,略低于行业水平,但仍超过50%。德国广义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在近20年陷入停滞,2000-2022年行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同比增速的算术平均值为1%,营业收入在1250亿欧元左右波动。与之相对应,我国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在营收中占比均超过70%,甚至农商行净利息收入在营收中占比还超过了80%,均显著高于混业经营的德国各类型银行。

在低利率和低息差环境之下,德国银行业虽然混业经营,但仍成为了“薄利”行业,盈利表现显著弱于德国的实体企业。 根据德国央行的统计口径,德国广义银行业整体的ROE水平近三十年来ROE逐步走低,在2-4%左右的区间内波动下行。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口径, 2017-2021年间德国非金融企业平均ROE为17.51%,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平均ROE则为3.64%。这也呼应了德国“大实体小金融、强企业弱银行”的经济模式。

分银行类型来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于储蓄银行、信用社。 从银行类型来看,储蓄银行、信用社ROE平均水平在4%-6%左右,盈利情况好于大银行、区域性银行等商业银行,这与不同类型银行的净息差表现走势一致。

(资料来源:兴业研究

#资金持续流入,沪深300等宽基集体走强# #德国DAX# #什么信号?汇金出手ETF# $德国ETF(SH513030)$ @省心省力 @雪球投资研究部 @今日话题 @张坤东兴海外 @海马小姐看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