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解析】“抗打”的德国制造如何启示中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中国经济与中国出口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种战略目标的牵引下,只要学习德国民众对“德国制造”的忠诚情怀,学习德国人对产品一丝不苟的苛刻精神,学习德国企业持续加强对技术与研发投入的科学定力,学习“德国制造”从不言弃的精益管理,“中国制造”定有与“德国制造”比肩攀高之日。】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的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从最高点的60一路跌至目前的40不到,距离头上的50荣枯线越来越远,尽管如此,笔者始终认为制造业PMI的连连下挫并不等于德国制造的衰落,相反只要一有机会德国制造便会再度腾跃。果然,按照德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5月份环比增长6.2%的基础上,6月份德国工业订单再度大增7%,不仅扭转了所有经济学家的下降预期,且创出三年来最大增幅,而接下来人们无疑会看到德国制造业PMI大幅逆转的事实。

理论上说,PMI仅仅是一种产值变动指标,反映的是制造业的库存以及新增订单变动情况,而制造业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产品与要素的组成状况,包括企业种类与结构、生产模式与销售渠道、产品数量与质量、技术与开发能力,劳动力数量与素质、成本与利润等,相较于PMI容易受到外部变量而出现频繁与急剧波动,制造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便是PMI发生了变化,制造业的构成要素可能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我们可以将制造业PMI看成是制造业的一个表温,而真正决定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的还是其自身内核

客观上判断,本轮德国制造业PMI的接连走低主要由外部变量所引起。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抑制需求,德国制造业出口因此受到挤压;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尤其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拉高了德国制造业成本,极大侵蚀了德国制造业利润,而更具杀伤力的是俄乌冲突直接大幅抬升了德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以及民众能源消费成本,后者又从消费层面极大稀释制造业产品的内需能量。不过,从最新德国工业订单看,德国制造业经受住了多层面的沉重压力,甚至可以说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排除接下来进一步发动与调适身体各项重要机能并再现昔日强大竞争力的可能。

遍观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像德国那样保持着对工业制造业的敬畏与忠诚。无论是备战,还是战后重建,抑或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始终将制造业视作国家振兴的压舱石。即便在许多国家通过货币放水让本国金融地产莺歌燕舞并不断创造出资本腾飞的神话,德国也依然坚守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对工业制造业的崇拜可以说融入到了德国人的血液中。也正是这样的钟爱与坚守,才诞生了标着独特符号的德国“工匠精神”,并创造出区区8000万人口托起2300多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迹,进而有了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的壮观。

精神上的执着与挚爱锤炼了德国制造业的厚实基础底座。德国有350万家企业,其中不仅有宝马、奔驰等超级巨人,更有占比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一般由家族经营,是清一色的“小而美”行业隐形冠军,大都为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平均寿命超过了90岁,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占据着领导地位,同时企业生产工艺与品牌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代际传承,并且员工忠诚度高,流动率低。根据公开的数据,全世界目前有3000多家左右的隐形企业冠军,其中仅德国就超过了1307家,居世界第一,并俨然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宽厚基石。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支撑超级巨人与“隐形冠军”的根本则是德国制造的强大技术脊柱。据欧洲专利局统计,在研发领域,德国每年支出总计超千亿欧元,专利数量成果仅次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德国的技术能力更是领先一筹,人均专利申请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的18倍。还要特别强调地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开支往往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之多,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权数是专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31∶6),其研发活动的有效性是大公司的5倍。据德国专利商标局统计,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一直都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隐形冠军”取得一项专利的成本只有大公司的五分之一。这些“隐形冠军”能够依靠创新将本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国内大型企业甩在后面,面对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对手自然实力也不差。

对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是德国制造的又一大显著长项。德国人偏执地认为,当生产环节的工人出现错误,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会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到最低,把每件事情都切割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借此,德国每年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德国由此也成为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在制造业领域,标准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左右着商业话语权,“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并始终领先全球,背后的重要依靠就是标准化屏障,并且这种标准制造与引领能力至今依然故我。

自我锤炼与积累的同时,德国制造不忘开门躬身学艺。英法两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德国工业化才开始起步,德国不得不去学习英法两国的技术,从模仿到引进再到创新,“德国制造”硬是摘掉了山寨产品的标签,进而利用艰难蛰伏锻造出的独门绝技在全球大放异彩。如今,全球工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德国制造”有点跟不上节拍,比如对制造业的数字化管理德国落后于美国,在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推进方面又掉在了中国之后,但德国有着天然的忧患与警醒意识,别的不论,仅拿德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为例,其中画龙点睛之处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与虚拟数字的对接,同时建立跨市场联合体与打造旗舰企业——德国取美国与中国制造业之长的学习痕迹格外清晰。

历史上 “德国制造”记载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就是“德国制造”之称的起源。135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劣等复制品的标签,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代名词。当然,对于“德国制造”来说,将山寨货的帽子从自己的头上彻底摘去固然可爱,而更可贵地是其能够将自己名下的产品做到极致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如同“德国制造”仍在风靡全球一样,“中国制造”也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朝着全球市场各个角落辐射与渗透,只是外界目前对“中国制造”还颇有微词,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但中国经济与中国出口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种战略目标的牵引下,只要学习德国民众对“德国制造”的忠诚情怀,学习德国人对产品一丝不苟的苛刻精神,学习德国企业持续加强对技术与研发投入的科学定力,学习“德国制造”从不言弃的精益管理,“中国制造”定有与“德国制造”比肩攀高之日,并且只要有了持久的优质量能沉淀,不仅可以做到厚积薄发,更能抗住并最终安全度过任何一次商业萧条周期。

不错,撑起“德国制造”恢弘江山的是其本土璀璨如珠的“隐形冠军”,它们贡献了德国国民生产总值高达54%的份额,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为德国捞到了多达68%的出口收入。相比而言,中国也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民众就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国内中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体内,其生存与成长环境显然不如德国,自身规避外界风险的能力也十分脆弱,而对于决策者来说,为中小微企业所营造的发展预期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态度上经常摇摆。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并让它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壮大为中国的“隐形冠军”,需要决策者展示出足够的包容胸怀,廓清与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未来预期,并持续而充分地赋予它们的政策给养。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作者:张锐,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德国制造业# #德国# #PMI数据分析# $德国ETF(SH513030)$ @雪球基金 @今日话题 @华安基金-许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