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国际化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9
有利于这五个目标,以前和未来的组织模式一定会有巨大不同
在早期生死面前,抱团取暖,共御外敌
就如振国总说,现在已经不是当年每天在拉晶炉旁边随时决策的时代
慢慢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链条越来越长,而且从硅片,拉晶切片到电池到组件,到氢能到 bipv
等等方向也太多了
每一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强的创新和积极性,都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都需要极大的利益模式支持。
其实隆基这次电池就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研发不能自我封闭,不能束之高阁,研发的人必须和研发的产品共进退,共生死,那种中央研究院模式我不一定赞同,大企业病很可怕
不仅仅隆基,连城数控控股公司,让打工的人赌命,有创业精神也是一种笑话,所以参股的成功概率很高,控股的很低,这种魔咒不仅仅隆基体系,我见过的各个公司都有
所以股权关联的平台化企业才是中国高科技企业成功的希望,现代化大生产从来不是某个企业的成功,是一系列关联企业的成功,西方很多优秀企业都以前曾经是大企业的一个子公司和部门独立出来的
我现在也担心的中国资本市场追求市值模式其实也是抹杀中国高科技技术产业魔咒,因为控股会提高市值,参股不会
其实隆基这次的事情不仅对光伏产业,对中国整个高科技产业都有借鉴意义
以前中国产业都是三来一补,简单资源模式产业,子公司主要靠资金和技术复制,但以后不一样了,子公司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利益模式才是成败关键,所以现在那个企业自称集团的,在我眼里都是傻大土,
昨天看到通用公司 Ge 被 three part 了,未来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经济学思想和理论逻辑上的创新了

热门回复

我可能理解了加息老师的意思:你认为目前的主流一体化厂商不可能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对抗隆基,他们之间也是竞争关系。所以只要隆基硅片有优势,不使用隆基硅片的一体化厂商就会失去和其他一体化厂商的优势。

我有个模糊的感觉,就是你充分信赖“市场经济”,或者叫信任“无形的手”市场能充分调配资源。或许我理解错了你前文的“市场化交易”?
----------------
我们要分清楚科斯在讲他的那套理论,是在解释经济现象,还是在为经济运行做调控。交易费用那套理论,很明显,是在阐述降低行政干预减少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那么这套东西就应该放在现实世界去验证,清明节来过节的椰奶是来中国降低交易费用的吗?远的讲凯恩斯、近的说美国的IRA等等算不算行政干预?
--------------
经济理论都讲假设,但问题就出现在它的这种假设不可能实现。

这种经济理论带来的资本市场监管理论逻辑上的提升,中国证监会也是像孩子一样慢慢试错成长
比如对关联交易,我们就犯过大错误,在我们中国交易所上市规则里面,有一句话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耻辱,对于关联交易
中国资本市场刚开始,很多国企都是分拆一部分来上市,靠关联交易做利润维持上市指标,所以证监会审核体制对关联交易非常敏感的。从关联交易比例限制到减小措施到公允公平核查,关联交易成为无责任审核体制的重要工作。
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实,我们发现我们干了人类历史上的大笑话,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交易就是关联交易,现代化大生产,是一套系统工程体系,都是靠对协作单位不同的参控股比例达到质量和战略技术及市场协作的目的,限制和歧视关联交易违反了基本经济规律,我们的审核走偏了。
我们也想过整体上市的措施,减少关联交易,但这扼杀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目的,专业分工,于是最终我们提出了分拆上市,虽然分拆主体和原主体的关联交易占比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分拆上市规则出台说明我们审核思维越来越成熟了,现在主板上市关联交易占比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这块有投资的大机会。
很多行业都存在由于过去审核体制及思维的落后导致其价值的误杀,我们把它叫关联交易误杀概念股。资本市场处处是黄金
如果你了解西方工业史,西方现在很多著名的大公司都是老牌公司如通用的一个部门及子公司独立出去的,这是经济规律,这也是我们此次分拆上市规则出台的逻辑思维。

过去的几十年,成功的故事不要太多,人们过多地把这些奇迹归因于个人奋斗,却严重忽略了历史背景和国家平台。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不仅不感恩,而且狂言“赏饭”。
这段讲得太好,目测没几个人会清楚和反省!

我理解是两种情况:
1. 有明显缺口的:典型的是通威和天合,这种隆基是和独立硅片厂商竞争,拼的就是单瓦售价
2. 基本没有缺口的:典型的是晶晶,这种隆基不但要和独立硅片厂竞争,还要和一体化厂商的资产硅片竞争,后者拼的是隆基的单瓦售价和一体化厂商的硅片环节全成本

只要外销硅片的售价低于一体化企业的硅片生产全成本,那么外销硅片就会拥有竞争优势,这么理解是否正确?另外,想请教一下当前隆基的非泰睿硅片是否已经基本同质化?如果有优势的话这个优势具体有多大,有没有一些信息、数据能够帮助得到结论?
最后,很想听一下当年隆基是如何击垮多晶联盟的。
谢谢!

已经一体化了,还采购硅片?[笑哭]

如果泰睿硅片的优势不足够大(举个例子,单瓦成本优势1分钱),那么一体化厂商是否会优先采购其他硅片,这样隆基庞大的硅片产能会成为负担,进而抵销隆基的一体化优势。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引发不同竞争格局的硅片优势分界点在哪里?硅片产能的折旧?

我不确定以理性参与者假设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是否有意义。我先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一下,请您帮忙看看哪里有问题:
1. 从出发点考虑,组件一体化厂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对抗 > 合作
2. 如果使用隆基硅片的组件和不使用隆基硅片的组件产品间有很大的效率差异时,则组件一体化厂商会选择与隆基合作,这样在与其他使用非隆基硅片的一体化厂商竞争时会产生优势;或者隆基一体化组件产品优势巨大,其他一体化厂商无法与隆基形成有效的竞争关系,那么其他一体化厂商也会选择隆基硅片;但如果以上2个条件都不满足,组件一体化厂商基于对抗隆基的出发点考虑会采用其他专业化厂商的硅片
3. 在有利润和现金流的前提下,隆基会与下游的专业化电池甚至是组件厂商,形成一种“联盟”的类一体化模式。但同样,这种模式也会引来其他类似“联盟”的对抗.
总体来说,我觉得接下来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演变非常复杂,而且作为行业外的小散,没有足够的信息与数据来判断竞争格局处于一个什么的状态.

加息老师,想请教一个竞争格局相关的问题:隆基的商业模式是一体化 + 硅片外销,当硅片环节没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时,其他一体化厂商(硅片环节存在缺口)是否会为了对抗隆基扶持其他专业化的硅片厂商,进而导致隆基硅片外销不畅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