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国际化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4
复盘一下也是一种学习
的确面对当时情况,好像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让隆基保持领先,但我觉得如果在理论逻辑上他们意识到未来几年,肯定有更好的办法
我是做投资的,对于技术方面和产业模式并不在行,但所有的想法不是事后回看,都提过建议
我比较喜欢基于一种经济学逻辑和发现产业规律,有时候看破需要更高的逻辑
甚至在雪球学习了很多,比如治雨一九年担心的产业增量不增价,也是加息老师提出平价前后不能不能简单对比,经济意义有效需求和补贴后的需求不能简单对比
雪球里面的很多讨论几年前我都给隆基建议过
比如对于治理结构的担心,我基于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特点,和集团化发展管理链条过长,基于二元股东结构特点提出弱股权联系的分拆,战略联盟一致,利益相关,但各个环节独立的上市公司
集团化发展是旧产业模式的产物,适合于能简单复制,不需要积极创造,依靠资金优势和关系资源的产业。
弱股权联盟的榕树理论才是隆基第二春的希望
对于股权架构,治理结构当年同学们创业不会想那么远,那么完美,可以不断完善
其实对于光伏行业的这次所谓的过剩,其实是好事,产业都是通过个体的牺牲达到整体的进步,这符合我当年预见的莱特定律,bipv 对于组件价格比较敏感,以前预见过,过剩导致更大的应用,应用带来更多的进步,当然进步的不仅仅是光伏行业
未来几年肯定 bc 是方向,会有大的突破,而且隆基会因此重回王者荣耀,但的确历史上他优势最大,机会最多,隆基在 topcon 有所迟疑,而且 topcon 也在不断进步。
我是做投资的,投资就是预见,至于预见正确如何行动,这是企业家的事情,我毕竟是门外汉
我这几年投资的逻辑就一个,平价前后不能简单对比,经济学逻辑不一样
平价前光伏太苦了,其实不仅仅隆基,很多行业内人士都是经验思维,预见都没有跳出固有逻辑

热门回复

对的,在根本上是自己亲自示范单晶的性价比。在终端直接面对用户,让真正公正的法官来评判,来倒逼上游产业链。一体化组件厂商耍手段没关系,我直接把你的饭碗端走。

对的,没有任何制度是普遍适用的,对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具体分析适合不适合,管理分为科层模式军队模式和专业化管理,具体分析科层模式即官僚模式的好处坏处和对企业的成本,不能简单评价模式
科层组织好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很高,缺点是信息模式是自上而下,缺乏监督机制
有机专业化管理模式,积极性高,专家管理,但缺点也很多

你说的这个思路,隆基专利里还真有[大笑]

现在专业化公司基本上很难存活,未来更难存活,
我其实挺担心爱旭,
当年听 IDG 的一个老总大谈专业化是投资爱旭的逻辑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适合到车各行各业赛道 PE 投资,不适合专业投资
我也不信任所谓的专业化,只是希望在百分之百控股和百分之五十控股或者参股之间有个空间,毕竟靠打工,未来的隆基人才的培养有问题,利益机制也是一样。五十五岁退休了又没有股权,只有跳槽了
氢能是和朱雀合资的,也不是专业团队

没有那么复杂,假设:
$隆基绿能(SH601012)$ 的泰睿硅片有优势(更高的性价比,不纠结到底是效率高还是成本低);
②产业链上,硅料、电池和组件没有产能瓶颈,且大家在所有单环节都没有优/劣势;
③组件成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公平市场(这个假设有很多特例,往往不成立,但总体,全球范围内基本成立)。
首先,任何单一的一体化对手没有资格排斥隆基。
极端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对手(包括一体化和非一体化的组件卖方)结成血盟(其实这是个笑话),泰睿硅片+第三方刷电池+乐叶组件的模式可以直接在组件成品市场上破局,斩草除根。

世上应该没有哪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有,那就早就不必思考和争论了。在不了解具体问题,更不掌握全面情况的前提下,我只是关注模式与最高追求(永存)的匹配性。Boeing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与他们并购MD之后注重金融表现,加强短期激励,强调KPI有直接而根本的因果关系。
如果光伏已经是一个成熟行业,我会倾向于能拆尽拆,榨油。如果还很不成熟,还有几乎无限的创新机会,而每一个创新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产业链的密切配合,我建议慎重拆分。

光伏与光热互补,这是个啥模式?

要看具体情况,这种早就互相有想法,未来你死我活的对手,对半分都是不一定能协同
有些企业百分之一都可以协同

刚学了一个英语单词, bureaucratic

我可能理解了加息老师的意思:你认为目前的主流一体化厂商不可能形成一个联盟来共同对抗隆基,他们之间也是竞争关系。所以只要隆基硅片有优势,不使用隆基硅片的一体化厂商就会失去和其他一体化厂商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