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投资价值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5回复:33喜欢:35

迪安诊断公司的5年战略目标

按照公司的五年战略规划,2020-2024年检验服务的营业收入实现25%-30%的复合增长率。同时目标2024年实现服务板块从35%占比增长到60%营业收入占比,并力图做到ICL领域国内第一,特检项目比重提升到50%(目前接近40%),自产产品占到10%。

这个目标是很有难度的,尤其力图做到行业国内第一这一项,因为当前金域医学的检测服务收入领先较多,是迪安诊断检测服务收入的将近两倍,而未来几年金域医学也是要增长的,意味着迪安诊断如果要达到目标,必须将以高于金域医学较多的增速来发展检测业务,挑战很大,中间可能会收购一些中小ICL。

为了达成目标,迪安诊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变革,文化建设,引进人才,等等措施。

因为目标还是较难实现的,我们分析的时候可以打点折扣。

基于2021年中报的数据分析,2021年全年扣除新冠的检测业务收入将达到接近40亿,自产产品约5.5亿(部分自用,部分外销),代理业务约60亿,新冠检测约21亿。总收入120亿规模。基于三季度业绩预告的12亿利润来看,如果不考虑商誉减值,全年将达到15亿。拆分一下利润,代理业务5亿,自产产品1亿(多数自用,少量外销,可理解为节约成本),传统检测业务4亿,新冠检测5亿。从中可见,新冠检测业务占利润的比例已经较小,传统业务的利润体量可达到10亿规模。

前几天的最新消息,公司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变更了注册,灵敏度达到了使用标准,可以投用了。一开始肯定是自己的实验室来用(节省采购成本),后面可以外销给医院。虽然肉不多了,但也是肉呀,也算一个小看点吧。核酸有关,多赚的钱,都可以用来填补过去的窟窿(商誉,债务),这也算是公司发展历史上的重大机遇,也给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未来3年传统检测业务按照25%的增速匡算,2024年检测业务将达到80亿。代理业务65亿,自产产品达到13亿(部分自用会有重叠,部分外销),总体达到150亿以上规模。这其中检测业务的特检业务比重肯定要提升,叠加分公司走向成熟,利润率或可接近成熟期的15%水平。

基于这些假设,检测业务的利润按照13%来估算达到10.4亿,代理业务5亿多,自产产品2亿多(部分自用,部分外销,可理解为节约成本),总利润将达到18亿规模。

到时候,新冠检测的收入没有了,市场也不会担忧这一点了,代理业务所占比重也减小了,估值也能提上去了,市盈率或可达到25倍或者更多,市值可能达到450亿规模,目前市值180多亿,有1.4倍以上的空间。如果30pe,就是2倍空间。如果20pe,就是1倍空间。20-30pe,取决于大盘行情结合未来医疗板块的热度。

今年如果没有商誉减值,利润15亿。如果有商誉减值,利润11亿。明年大概率不再有商誉减值,利润也是15亿左右,传统业务增长的部分抵消了核酸检测减少了约一半的部分。后年利润大概也是15亿,新冠核酸检测基本没有了,传统业务的增长抵消了新冠核酸业务的消失。3年后,利润18亿,增长都来自于传统业务和自产产品业务。

假设3年后公司做的很不好,新冠业务也没有了,传统业务只做到了12亿(7+3+2),增长太慢了,给个15pe吧,市值180亿,这个投资起码也没赔钱吧。3年,输了时间。差的情况,大概率不会赔钱。好的情况,将可能带来1-2倍的投资回报,这种风险收益比还是相当不错的。会不会3年后,连12亿的利润都做不到,也不是没有可能吧,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政策上ICL集采,竞争惨烈,利润急剧下降。那就等着吧,IVD集采闹腾几年都没开展起来,ICL往后排着吧。这也算投资必须承担的风险吧。从我个人的能力来看,我还没能找到3年后万无一失的票,只可能赚不可能赔的票。各种茅,那么优秀,都是真龙头,因为估值高,今年一样暴跌。各种三傻,估值那么低,3-5倍估值,今年一样继续跌。

这期间,因为公司利润的提高和现金流的改善,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得到优化。

这期间,市场看到ICL公司不再依赖新冠检测业务,估值或可能给到更高,取决于市场对医疗板块的情绪。

本身这个赛道还是不错的,未来大逻辑也是ICL渗透率的逐步提高,从6%逐步提高到20%,就有几倍的空间,中间叠加市场总量的扩大,新型高值检测业务的增加,空间会更多,举个例子,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在北京已经纳入医保,那个费用是很昂贵的,一般几千元到2万元之间,这些新型检测的出现和纳入医保,也将推动行业增长。

未来有一天,市场重新认识到,这个赛道不错啊,可能比酱油,食用油,瓶装水还要好一些,酱油能给到50倍,那么ICL给到40倍也是可以出现的,需要在未来某个时点,市场达成共识和热度。

当然这只是结合公司战略规划进行的假设匡算,实际可能低于或者高于这种业绩增速,需要我们持续跟踪和观察。

财务指标同业对比:

对比行业的财务数据,坏账计提比率:
迈克生物,6.5%,
润达医疗,6.4%
迪安诊断,4.64%
金域医学,2.83%
兰卫医学,6.1%
可以看到代理行业坏账计提比率较高,ICL行业较低,迪安诊断的代理业务假设6%左右,ICL业务假设3%出头,大致符合4.64%,基本处在行业的中等偏上行列。

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比重: 
公司名称 2020 年度 2019 年度 2018 年度
迪安诊断 44.61% 40.95% 42.51% 
金域医学 33.64% 30.90% 30.22%
塞力斯 75.31% 65.91% 68.71% 
平均值 51.19% 45.92% 47.15% 
兰卫检验 44.37% 40.87% 39.52%
这个指标,迪安诊断也处在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应收账款较多,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当然对比应收账款占比很少的行业和赛道,肯定不如那些行业财务稳健。但是ICL目前具有更高的增速和更低的估值,更高的天花板,从投资收益可能性看,未来几年不比那些行业差。

如果业绩低于预期的话,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呢?

1.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和企业均增长缓慢。目前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合计占有ICL市场份额的约50%,已经出现了龙头集中的现象和趋势,龙头能做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需要技术研发,需要资本支撑,龙头集中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

2.政策出现大的不利,比如ICL集采。跟业内人士也请教了,ICL的集采,这个事情还没有提出过。像IVD的集采,这个一直不断有提法,而且安徽已经开始实施了,也是某些省份试点进行,全国尚未大面积展开,因为IVD集采有很多困难,不像药品和高值耗材,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大体可认为二者等效,而且生产者众多,具有集采的便利条件。而检测试剂一般是封闭的设备和试剂,不太通用,设备很贵,不容易替换,而且检测方法学也很不相同,检测精度相差很大。你能说99.9%的准确率的试剂和98%准确率的试剂,采购价格一致吗?人家高精度的本身生产成本,研发成本,仪器精度等各方面就是成本高很多呀。所以IVD集采,不会像药品集采那样容易进行。那么IVD集采主要杀的价格,是针对公立医院的,因为目前ICL的渗透率6%,医保局也不太看重这个很小的部分,所以IVD集采ICL行业的影响应该没有那么大。那么,更重要的问题,ICL业务本身,可能集采吗?如果某些省份统一集采,本省所有医院的ICL服务由一个中标企业来负责,其他企业全部出局,这块,还没有听说过任何政策提过,而且似乎也不太现实,不太符合社会规律,一个企业也忙不过来,也没有这么大的场地和空间来支持,所以大致上ICL还是相对分散,但是几个龙头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空间。

3.商誉减值,应收账款暴雷。商誉目前还有12亿,2021年估计还会减值几个亿,后面减值空间不大了。应收账款暴雷可能性有点儿吧,但是下游基本都是医院,信用体系和还款能力都是优秀的。

如果要买ICL,为啥不买金域医学呢?

不能否认,金域医学十分优秀,某些方面比迪安诊断还要优秀,金域值得买。我只是从弹性的角度分析,未来几年的市值增长空间,迪安诊断或许要大于金域医学。当前扣除新冠业务,二者的利润体量差不多,未来几年的利润体量也差不多,未来迪安还有自产产品业务这个发力点,所以我认为迪安更具弹性。你要是看好ICL这个赛道,你可以二者都买。白酒龙一贵州茅台涨的好,龙二五粮液涨的也不算差呀,龙一龙二都有机会的。不可能只是金域医学增长,迪安诊断不增长的,除非迪安的管理层,企业文化,战略方向等方面太烂太差,足以抵消了ICL行业的成长。

现在市场为何低估他的价值呢?

1.报表不好看,有些投资者对财务指标容忍度低,某些指标不好,可能直接就过滤掉了,不跟他费劲了。这当然是可以的,甚至是有效的,只是偶尔会漏掉一些好机会而已。

2.市场认为新冠业务利润占比太高。这块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解决了,目前占比已经较小了,未来不影响增长。

3.市场还没认识到他的价值。拿高瓴资本举例来说,高瓴在涨起来之后买过很多股票,也不是说人家在低位可能就没买,可能没有达到披露标准而已,而是高位时公司增发的时候他这种大资金方便进入一些。那么一些投资者或者机构,看到高瓴买了,大家都跟着买,如果能在早期发现那不更好吗,取决于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些投资者往往能比高瓴资本还买的早呢,以我自己举例来说,我买宁德时代比高瓴买的早(此处有一万个遗憾,仓位小没拿住),我买长城汽车比高瓴买的早,我买金斯瑞生物科技也比高瓴买的早(这个仓位可以,拿住了)。高瓴也已经投资了迪安诊断的分公司凯莱谱,也有可能高瓴会买迪安诊断的,需要合适的时机,比如增发等等。

有人要问,公司在两三年前才是2-3亿的利润规模,怎么可能在3年后达到18亿的利润体量呢?这是因为,前期的利润有失真的地方。一是,商誉减值影响了利润。二是,前几年有很多分公司是亏损的,计算总利润的时候要用盈利的分公司弥补亏损的分公司。大致三分之一是成熟的盈利分公司,三分之一是盈亏平衡的没有利润的分公司,三分之一是亏损的分公司。综合下来,可能检测业务的总体利润就是很微小的,主要靠代理业务的利润反映在报表上面。随着几年后,亏损的分公司走向盈利,不亏损的分公司走向成熟,那么肯定检测业务的整体利润率要上一个大台阶的,成熟期的分公司利润率可达到15%。所以,看前几年利润的时候,要考虑这个因素。

匹配并分析我自己总结的成长加可投性十要素,有三条不满足,分别是稀缺性,突破性,爆发性,7分还可以。

政策性,赛道性,稀缺性,龙头性,大行性,集中性,突破性,展望性,爆发性,价值性。

政策性,政府提倡分级诊疗和按病种付费,ICL有效的支持了基层医疗系统的建设。规模化和成本优势,能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有益于医院和患者,有益于社会。

赛道性,ICL行业从无到有,近些年来,增速一直不错,目前市占率6%,参考发达国家的40-60%,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是集约化,效率化,成本化的社会自然选择。成长的天花板还很远。

稀缺性,ICL行业公司众多,并不稀缺,进入门槛较低,稀缺性不足。

龙头性,虽然公司众多,但是龙头只有两个,已经初步形成了寡头集中的格局,中小公司因为缺少技术,缺少资金,后面将更难竞争。

大行业,检测行业的总空间有3000多亿,绝大多数是公立医院占据,ICL仅仅占有6%的市场空间,总行业够大,随着未来ICL的占比不断提升,ICL行业本身有望达到千亿规模。行业够大。

集中性,行业够大还不行,还需要公司的集中,龙一龙二占有市场份额接近50%,算是相当集中了,这种格局有利于龙头公司的成长和保持竞争力。集中性很好。

突破性,ICL行业是服务型行业,虽然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但整体并不具备制造行业和材料行业的技术突破性,比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那种突破性。

展望性,行业看点就是市占率从6%提高到20%,30%,叠加老龄化趋势,医疗检测行业自然增长。展望性不错,没有天花板。

爆发性,爆发性不足,ICL行业属于服务行业,渗透性需要慢慢提升,行业可以维持15-20%的稳定增速,头部公司可以获得20-30%的增速,但是不会出现像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那种短期的爆发式成长。

价值性,ICL行业有效的补充的公立医疗体系的不足,对于一级,二级医院开展更多检测项目很有帮助,帮助了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更是在本次疫情期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ICL利国利民,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社会将自然奖励之。

 $迪安诊断(SZ300244)$   $金域医学(SH603882)$    $安图生物(SH603658)$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不构成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人概不接受灰色合作,仅可对私募机构提供投研服务

精彩讨论

山水之近2021-10-26 10:08

我觉得投资ICL和IVD的朋友们,不要老是把新冠疫情的预期放在公司投资前景里面。
这是灾难的钱,国难财还是不发的好,但是重要的一点,这些公司在承担责任,迅速的研究,生产,检测服务,为国家抗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要想着疫情常态化。疫情是灾难,影响生产,生活,学习,就医,商业等所有方面。我宁愿不赚这个疫情的钱,疫情消失了,这些企业仍会正常健康的发展。现在新冠试剂和检测,都没有太多利润可以赚了,更多是承担社会责任。
看到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最近仍然奋战在抗疫的一线,在出现疫情的省份迅速投入移动实验室,短期迅速为疫区扩大数倍检测能力,保障疫情的控制和消灭。员工需要加班,夜班,都很辛苦的。
此时我们能看到这些企业的社会价值,他们也将会有不错的未来。我觉得他们比一些提供有害身体的食品饮料烟草游戏等公司更具有社会正义性,更有社会价值。
$金域医学(SH603882)$ $迪安诊断(SZ300244)$ $华大基因(SZ300676)$

全部讨论

我觉得投资ICL和IVD的朋友们,不要老是把新冠疫情的预期放在公司投资前景里面。
这是灾难的钱,国难财还是不发的好,但是重要的一点,这些公司在承担责任,迅速的研究,生产,检测服务,为国家抗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要想着疫情常态化。疫情是灾难,影响生产,生活,学习,就医,商业等所有方面。我宁愿不赚这个疫情的钱,疫情消失了,这些企业仍会正常健康的发展。现在新冠试剂和检测,都没有太多利润可以赚了,更多是承担社会责任。
看到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最近仍然奋战在抗疫的一线,在出现疫情的省份迅速投入移动实验室,短期迅速为疫区扩大数倍检测能力,保障疫情的控制和消灭。员工需要加班,夜班,都很辛苦的。
此时我们能看到这些企业的社会价值,他们也将会有不错的未来。我觉得他们比一些提供有害身体的食品饮料烟草游戏等公司更具有社会正义性,更有社会价值。
$金域医学(SH603882)$ $迪安诊断(SZ300244)$ $华大基因(SZ300676)$

2022-06-05 12:07

您好,您的文章非常好,我一直保留着,经常查阅!有个问题请教一下,21年的扣除新冠净利润您算的10个亿,其中传统检测业务4亿,净利润率10个点,而金域19年检测扣非金利润率才6个点,迪安给10个点是否高了? 现在难点在于新冠这部分的毛利,净利润率到底是多少?5月调研中:单管20元时,毛利是50%,混管毛利比单管高太多;20年单管价格100~200,21年如果按80元算,这样净利润率是否可能35%,达安和安旭两只核酸检测股净利润率46%,这样算新冠净利润是9亿左右,其他业务6亿,金域按19年的净利润率算是6亿多点,这样一比感觉合理点。请教一下,我的理解哪里出了问题,谢谢😊

2021-10-26 11:02

无意冒犯您,您的分析很详致~
但是我感觉迪安有三颗雷让人不安心:巨额应收、大商誉、大股东减持~
它最多是一个短期偷吃鸡的对象,长持太难受了~
不仅股东难受,它自己的增长性也不透明

2023-10-30 09:56

回头看看这个帖子,感触颇多,两年时间过去了,事情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也有非常多需要自我反省的地方。
22年的常态化疫情检测给迪安带来丰厚的纸面收益,也带来了巨额的应收款,可能也带来了行业的巨大改变。
23年已经基本没有应急收入了,那么截止23年Q3,公司收入103亿,估计今年能做到137亿左右吧(合并抵消),但截止Q3依然是渠道收入高于检测收入,62亿对比40.8亿,大约3:2,参考前三季度的收入情况,估计2023年渠道收入大概83亿,检测收入大概54亿,从中报情况看,特检收入在2023年预计可以和普检收入持平了。而自产产品在21年和22年的快速增长依然受益于应急收入,当前恢复了常态,一个季度大概1个亿或者多一点,那么一年大概就是4.4亿左右吧,那么大概可以算出渠道:服务:自产=58.7%:38.2%:3.1%,可以说检测收入上的增长应当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估值可能还是和当初21年的预期不太一致。
虽然当前检测收入增速高于渠道收入,但2024年就想实现反超,可能性很小,更别提服务板块收入要占到60%了。而从2023年Q3,服务板块增速17%,渠道产品增速6%,借鉴这个数据,即使2024年服务板块增速20%,渠道不增长,自产依然增长30%,全部取整,那么2024年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渠道:服务:自产=83亿:65亿:6亿=54%:42%:4%,全年收入合并以后大概会在150亿左右吧。
至于归母净利润是多少,那就要看:收入-成本-营业税金-费用-(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支)-所得税-少数股东损益,一系列的计算下来到底能到多少了,因为迪安向来的净利率都不高,所以这一块的计算很容易受过程数据的影响,而且从三季报可以看出,少数股东权益的波动很大,这里的原因并不清晰,所以就算算出来,参考意义也不会太大。
但从过往的数据来看,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各种减值或者计提的逐渐减少,10%的净利润率应当问题不大,所以个人看法,在2024年实现15亿的净利润存在不算低的可能性,至于能够有多少估值,那就只能看市场的了。
也许预估还是偏乐观了,但就这样吧。
而且我这个人最大毛病就是偏乐观,风险意识淡薄,这一块真的要好好改改。

2022-01-31 03:39

分析十分通透,逻辑严谨。这票可能唯一不足的就是爆发性。未来可能走的是慢牛之路。不过现在从估值的角度看,未来几年持有挣钱的概率远大于亏损。

2021-12-31 12:49

好哦哦

2021-12-30 09:56

感谢分享

2021-12-20 09:26

很好的文章

2021-12-03 13:29

感谢分享,深度好文

2021-11-17 18:18

那新冠检测占利润1/3,未来对估值影响也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