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潍柴动力(SZ000338)$

谭旭光和潍柴如何改变中国商用车行业

原创 佛系的老李 侃论卡车 2024-04-11 18:04 四川

如果说在众多商用车相关的企业里面选出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我觉得应该是潍柴,如果要选出一个最具影响力的的个人,我肯定会投谭旭光一票。这个被行业人士称为“谭大胆”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商用车行业呢?

16岁进潍柴 37岁成为掌舵人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77年12月,年仅16岁的谭旭光以一名实验室工人的身份进入潍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出生于1961年的谭旭光在当时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和这个创建于1946年的企业(潍柴)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

时间很快就过了10年,1987年入职潍柴十年的谭旭光主动选择到外贸科担任一名业务员,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他在印尼市场创下了1年增长10倍的奇迹。由于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在他31岁时,已经成为潍柴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

时间又过了11年,在谭旭光的带领下,潍柴产品出口的业绩从年30万美元发展到了年6000万美元,成为当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一面旗帜。而彼时的谭旭光已经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人物,不少企业都向他伸出橄榄枝。

虽然谭旭光带领的进出口业务做得很优秀,但是对于当时的潍柴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整个公司的收入入不敷出。1998年,潍柴账面亏损3亿元,负债3.6亿元,账上只剩下8万元,1.36万名职工已经6个月没有发出工资,潍柴濒临破产。

一边是濒临破产的老东家,一边是极具诱惑的橄榄枝,面对这样的情况,37岁的谭旭光坚定的选择了拼一把,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挽救濒临破产的潍柴。从那一刻开始,潍柴正式进入了谭旭光时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潍柴和谭旭光的命运再一次发生了改变。

潍柴在谭旭光的带领下,潍柴从上到下实现了彻底改变,上任第二年,潍柴销售收入就突破7亿元,利税4000万元、其中利润500多万元,潍柴重焕生机。凭借在奥地利斯太尔项目基础上改造而成的WD615发动机,潍柴在国内占有率一度超过70%,有时甚至一机难求。

从跟随到引领 如何商用车行业领头羊?

虽然潍柴凭借WD615的技术占据了中国商用车半壁江山,但是作为掌舵者,谭旭光深知只有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拥有自己的技术,才能做大做强,才不会被人卡脖子。就这样,谭旭光开始布局自主研发,在WD615的基础上,通过和国内外优秀的供应商合作,通过不断吸收消化,终于打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卡车心脏。

而后,面对快速发展的商用车市场,谭旭光又意识到一个问题,仅仅有一颗好的发动机还是不行,得有完整的动力链,甚至是整车生产技术。因此,在2005年,潍柴以10.2338亿元,溢价30%的代价成功收购了湘火炬,一举创造当时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一笔现金收购案。

从此,潍柴直接持有陕西重汽、法士特、汉德车桥等资产股权,2006年湘火炬又收购了美国德尔福火花塞工厂,自此也意味着潍柴从一家单一的发动机企业发展为拥有“黄金产业链”(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动力总成”,实现了动力链和整车布局,实现了华丽转变。

虽然完成了产业布局,但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时间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跟随学习的阶段,一直都是按照欧美的标准来进行研发和生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潍柴为首的中国企业开始突破技术瓶颈,此时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

2020年,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为50.23%的车用柴油发动机,而仅仅过了480天,潍柴就再一次把这个记录刷新,从50.23%提升到了51.09%。就当大家认为这已经是行业极限的时候,潍柴用8个月的时间,再一次刷新自己的记录,把51.09%直接提升到了52.28%。

除了发动机本身热效率的提升之外,谭旭光还结合旗下的中国重汽、陕重汽、法士特、汉德等配套企业,实现了商用车动力链整体升级。通过大集团内资源共享,技术共通的思路,潍柴动力链迅速在行业内铺开,成为众多车企的第一选择。

发动机热效率的突破,仿佛是开启了潍柴的科技大门,而后潍柴又推出了14L、15L以及17L大排量车用发动机,其最大功率达到了惊人的840马力,直接成为全球范围内功率最大的量产车用柴油发动机。

同时谭旭光掌舵的中国重汽也在2020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超低风阻车型——黄河X7,超低的风阻配上全球领先的动力链,在2022年,黄河X7创下了总重49吨,用945.29L柴油行驶了4871.18公里的吉尼斯记录,成为全球商用车行业的关注点。

此前中国市场虽然很大,但是众多进口车企基本上都不愿意把最新的技术引进到中国。究其原因就是看不起中国市场,不尊重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不释放最新的技术也可以轻松拿捏。随着技术突破,以前习惯高高在上的进口车企不得不从新审视中国商用车市场。

以前我们一直是跟随者,而自从潍柴开启了大排量之路以后,康明斯、沃尔沃等国际巨头也开始了跟随,纷纷推出了大排量发动机,沃尔沃甚至直接升级到了17L发动机,直接向潍柴的17L产品看齐,这一次,潍柴做到了引领。

除了发动机上的引领,在卡车低风阻方面,解放、沃尔沃、奔驰均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类似于黄河X7的设计,都直接把驾驶室下部进行前探加长,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更低的风阻。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走在了行业前列,做到了从跟随到引领。

谭旭光争议很大

对于谭旭光个人,行业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行业人士认为他非常激进,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是公然和行业做对等等。有人说他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因此人称“谭大胆”,比如在公开场合说新能源产能过剩,自动驾驶不现实等等。这些言论看起来非常“危险”,因为有悖于当时的行业大方向。

也有人说他目光超前,能看到和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把潍柴从破产边沿拯救回来,也是因为他的布局,才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商用车动力链,不至于被外资卡脖子。

但是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潍柴确实从濒临破产重生成为世界领先的动力供应商。同时在他的布局下,中国商用车拥有了自己可控的动力链,同时还引领了全球商用车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人连续多年在公开场合提问谭旭光什么时候退休,在外界看来,谭旭光应该把接力棒交给更年轻的领导者,这样才能良性发展。但是纵观整个行业,能接得住如此大的盘子的人屈指可数,不是他不想退休,而是不能退休。

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潍柴能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最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几十年一直都是谭旭光当掌舵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旭光对于潍柴,就像是任正非对于华为一样的作用。在谭旭光的带领下,潍柴的确推动了中国的商用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