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腾讯7:浅析腾讯23年半年报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从熟悉,到理解;从看得懂,到能估值。

一、基础数据

首先第二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41%,非国际准则调整后归母净利同比增长33%的数据,是令人满意的。

第二季度的两位数增长,将半年数据拉高为:上半年归母净利520亿,同比增长24%;非国际准则调整后归母净利701亿,同比增长31%。当然同样是令人满意的。

但是,这个增长主要不是来自收入的增长,而是成本的控制,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二、亮点

第一,广告大超预期。

知道会好,但没想到这么好。我之前估摸的是同比增长约20%,结果是35%。

这当中主要的贡献是视频号,用户使用时长同比翻倍,单季贡献收入30亿元。这也是首次披露视频号数据。

其次是利用机器学习,推出了广告技术平台增强措施,依靠大型神经网络模型,提升了广告的精准度。

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分享说,二季度除了汽车行业之外的所有广告类别中,腾讯所获广告收入同比增长都达到了两位数,这一趋势在最近几周内仍在延续。

小程序的广告是另一个亮点。这次披露了小程序月活用户已经高达11亿,成为一个新的游戏分发平台和广告平台。<注:小程序带来的游戏相关收入,计入增值服务下面的社交网络收入里,不是增值服务下面的游戏收入里>

第二,单季归母净利创纪录。

单季归母净利375亿(非国际口径),是腾讯上市20年来单季度净利润最高纪录,这是在国内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取得的。

应该为腾讯全体员工点赞,不易。尤其是看多了那些,动辄同比下降50%甚至90%的知名企业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第三,毛利率提升。

几大业务部门的毛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降本增效的结果,也是不断放弃低毛利业务(部分云业务、直播、音乐及长视频等),聚焦高毛利率业务(视频号业务、小程序游戏,电商服务费等)的结果。

三、令人失望的地方

第一,营收增长缓慢。

利润增长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带来的,而不是营收增长带来的。相比而言,作为投资者『更』喜欢看到企业攻城略地,通过不断扩大收入带来业绩增长。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但考虑到去年第二季度是木头人状态,基数相对较低,这个同比增长数据不具备说服力。而环比一季度,营收是下降了1%,更是远不及预期。

第二,高估游戏低估广告。

游戏的收入增长不及预期。

按照财报及说明会披露,我理解为一季度游戏增长不错,二季度有多款重磅游戏上市,管理层就有意识地减少了现有游戏里的商业变现招式和频率。

结果二季度几款游戏上市后,口碑及营收均不及预期。临时加推氪金工具也没来得及,导致二季度游戏总收入不及预期。

第三,投资部门显颓势。

本期财报显示新增投资较少,而存量投资带来的回报也不高。

这个倒是可以理解,经历过这几年后,腾讯的投资主要在境外,主要是产业扩张和查漏补缺式投资,财务类投资规模锐减。

按照业绩说明会里的表述『在投资类别方面,国家发改委于7月12日发布了一份声明,承认互联网平台对初创企业的投资』,似乎是对初创的、小企业的投资是鼓励了,但对大企业、乃至有可能触发垄断嫌疑的一些投资,可能还是要谨慎。

所以,我认为投资这个曾经的主业,目前残了一半,没啥大戏。未来逐步以产业收购和补缺式为主,财务投资可能转向分红退出。

不过投资少了,多分红也算是好事儿。当下类现金资产3718亿,债务3541亿(净现金177亿),另有股权类投资约8000亿。 如果不再继续大幅扩张投资的话,每年的经营利润及8000亿投资资产部分变现所得,无论是分红还是回购,都是金灿灿的鹅蛋。

第四,二季度税负依然高昂。

一季度所得税税负高达30.3%,明显不合理。财务总监解释说只是分布问题balabala,全年预计税负还是会落在18%~20%。

但第二季度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税负依然高达29.2%。具体原因表述模糊,只能等两三周后正式的中期报告文件放出来之后,再看附注说明。

四、未来展望

游戏方面,几款重磅游戏基本都将在下半年体现收入,而且腾讯下半年陆续还有好几款值得期待的游戏。业绩说明会上,刘炽平说:“公司计划在三季度恢复商业内容的发布,预计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将在第三季度恢复增长。”我估计下半年增值服务收入(包含游戏和社交网络)拿下两位数增长应该没有问题,上半年是同比增长6.3%。

而广告,无论是视频号还是小程序,广告继续高速增长的势头都很明显。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特意还解释了。广告业务虽然与经济周期相关。然而,它对进出口或房地产价格并不太敏感,对消费支出比较敏感。到目前为止,消费支出一直在复苏,尽管速度非常缓慢。

同样,我们相信无论宏观环境发生什么,例如进出口和房地产等最终影响消费者,我们都会超额表现。因为我们正处于视频号货币化的早期阶段,处于部署广告技术的早期阶段,并对广告商提供了非常高的投资性价比。

至于金融科技和云,营收会有增长(消费复苏带来的支付金额增长、新产生的视频号带货服务费用等会推动营收增长),但净利润暂时还无法抱期望,本来就全是利润贡献较小的远景业务。

投资?经过这几年洗礼,无论是联营还是金融资产,投资部门本就没产生啥利润贡献(分股票除外),未来可能也只有惊喜和平淡,不会有惊讶。

游戏确定增长,广告确定增长,金融科技、企业服务、投资暂时增收不增利。当下的小企鹅,除了短期内的西方资本抛售离场之外,其他看不见什么乌云——至少以我个人有限的能力而言,我看不见腾讯头上有什么其他乌云。

五、估值

2022年净利润1200亿,预计年化增长率20%,2025年净利润1900亿。年增长20%,给予确定性上限30,总股本95.28亿。企业估值:1900亿*30=57000亿。安全边际下,理想买入点位28500亿,对应人民币300,港币320。

其中,包含约8000亿投资资产,近200亿净现金,以及一年产生过千亿利润的经营资产,由值得信赖的、同吃一锅饭的管理层掌管,我依然认为挺便宜,值得买入。

上半年701亿,当下的监管环境应该很难再出幺蛾子了,正常经营条件下,2023全年实现非国际口径归母净利1400亿以上,估计应该没啥问题(去年下半年是619亿,全年1156亿),故上调一年内卖点至7万亿人民币(1400×50),理想卖出点位70000亿,对应人民币730,港币780。

六、小结

其实啊,这种明星公司,研究的券商研究员及个人投资者犹如过江之鲫,对业绩的预测不是投资的核心因素。略有了解的人,随便看看别人的数据,也不会错到离谱。

在这类企业上能不能赚到钱,核心问题不在于是否能正确预测业绩,而在于能否真的理解『股价无法预测,只能利用』这10个字。

举个例子,说说巴菲特的华盛顿邮报案例。1985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这样回顾这笔投资。

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超过企业每股内在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估算邮报的内在价值并不需要什么独特眼光。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和媒体高管都估计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业务价值在4亿至5亿美元之间,我们也一样。 不过,华盛顿邮报的市值却长时间在1亿美元上下晃悠,每天都有成交。

我们的优势是对市场波动的理解。我们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投资的关键是在市场价格相对内在价值有很大的折扣时,购买优质企业的股票。

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部分机构投资人却认为企业价值与他们的股票买卖决策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当然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当时他们被知名商学院所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所迷惑: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股价反应一切信息,计算企业价值是投资的无用功。 事后想想,我们实在欠这些学者太多了,他们用完整的理论告诉我们的竞争对手:思考是没有用的。这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实在是无以伦比。我想不管是在桥牌、国际象棋还是投资活动中都是这样吧!

1973年至1974年,《华盛顿邮报》的经营情况依旧很好,企业内在价值稳步增长。 然而,到1974年底,我们花费1062万美元买进来的股票,却跌成800万美元左右,跌幅高达25%。一年前我们已经觉得便宜到离谱的东西,后来变得更加离谱。 所谓的有效市场以其惊人的智慧,让邮报的股票在内在价值的两折以下交易着。

美妙的结局可想而知。集智慧与勇气于一身的邮报CEO凯瑟琳.格雷厄姆,一边利用其优秀的管理才能提升企业价值,一边以便宜到令人发指的价格大量回购公司股份。此时,市场投资人开始认识到公司的竞争优势,股价逐步回归其内在价值。 这个过程里,我们经历了三重享受:一是企业价值提升;二是公司回购注销导致的每股对应价值的增加;三是随着折价幅度逐渐缩小,股价涨幅超越了内在价值的增速。

这段话拿来评价今天的小企鹅,一样的天衣无缝。

做出小企鹅低估的判断并不难,但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任何理论或任何规则告诉我们,低估之后不会跌。 巴菲特以内在价值25%买进的股票,继续又跌25%,这丝毫也不奇怪。

在股价下跌的过程里,无数聪明人争先恐后地将手中持股卖出,并计划等『跌势止住』时买回来。 后来的故事,通常是一个个真傻的投资者大赚了,聪明人则继续练习着以各种优雅的姿势躲开下跌、躲开财富。这些路径,几十年前已经演示过,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沿着前辈的路标,重走一次长征路,没什么新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