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演艺-被演艺耽误的营销高手‘黄巧灵’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1

$宋城演艺(SZ300144)$

最近看了黄总的一些采访视频,我冒昧的评价一下黄总。

视频内容有2010年《波士堂》、2011年《文化浙商黄巧灵谈浙商》、2014年CCTV《对话》,2018年《证券时报》。一些具体的摘录和体会我放在文末。

1、喜欢下重注。最早到海南创业时,一共2000元,请领导吃饭就花了800。早年宋城敲定时,启动资金200万,花了120万买了一辆奔驰车。这些钱确实都花到点子上了。

2、白手起家。我自己感觉用‘空手套白狼’会更贴近一点,当时应该就是开着奔驰车找施工队、设计团队预先提供服务,等赚了钱以后再付款。

1、2点结合来看,从后来的六间房并购以及花房重组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风格。如果再结合后来的卡点减持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不管谁吃亏,反正我都不会吃亏。’。

3、善于制造营销事件。从起初发布报纸广告免费请上海人到宋城做客、装扮成宋皇到火车站接人、复制白宫引争议、真假宋城争议,这些事件在当时已经是很‘骚’的操作了,非常符合大众喜欢新奇和‘有争议’的口味。如果是宋城的成功在于内容,看过内容后我倒觉得宋城的成功在于营销。

4、醉心于营销和商业。虽然黄总嘴上说他做宋城是因为喜欢文化。但我自己感受他更醉心于他的营销故事,因为不管是他实际做出来的和他自己表述,他都感觉非常自豪。

5、浪漫主义。从小的经历以及他自己的表述,他应该是有浪漫主义的一面。15年至18年期间投资了很多新鲜项目,想法很多。而且从他的作品里也能够看出来,舞美、灯光、仪式感都是做的很好的。

浪漫主义也呼应了第3、4点。

6、过于自信。早年创业比较顺利,也能感受到雄心壮志,顺境时人是很容易膨胀的,即使后来重注投资六间房失败后在18年的证券时报的采访中也有些过于自信。过于自信的后果往往是要吃大亏的。

7、文人还是商人?以黄总对自己的评价来看,他认为自己是艺术人,而不是商人。但从他的并购重组、卡点减持以及节目内容深度来看,我认为他偏商业更多一点,或许叫带一点文艺气息的商人更合适。

8、黄总对于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也对自身的这种理解感到自信和自豪(在5中也有所体现)。但这种理解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不太好说。我看各地的千古情的总导演都是黄总,而黄总的个性和想法都是比较强的人,如果这种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而又放不开给有能力的人的话,这将是内容创作的桎梏。并且这一点与19年宋城开始平台化的定位有偏离,但也可能是各自对于平台化的理解不一致。

目前先写这些,以后想到了再补充。而且文采不行,有点词不达意。主要作为记录用吧。

——————

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之宋城演艺(2018初)

黄巧灵表达的观点如下:

观点一:以前团客、40岁以上的游客较多,后来通过引入新的科技、舞台设备、更新内容,散客和年轻人的占比逐步提升并超过了前者。 13到14年,两年推出三台节目(丽江、三亚、九寨沟)并且都取得成功。

观点二:目前上线的千古情等重资产项目和湖南宁乡的轻资产项目都取得了成功,说明这两种模式都是可以复制的。 公司在布局张家界、上海、佛山、郑州、澳大利亚项目,尝试城市演艺(上海)、出海(澳大利亚)的新模式。

观点三:目前宋城的创作能力和把握国外文化的能力,远远能够跟太阳马戏团、百老汇、英国西区同台竞争、同台学习,宋城的胜数都要高一些。不管在国外哪个国家,宋城都是前沿的,都能够成功。

感觉挺自信的,甚至有一些自大。

2014年CCTV《对话》节目的采访

其中提到宋城起初时市场舆论“真宋城在哭,假宋城在笑”,看看黄总当时的心态。可以说黄总对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011年《文化浙商黄巧灵谈浙商》

从视频中看出这个人的状态是很激情高昂的,与18年证券时报时表现的状态有很大差异,但感觉内心还是差不多,有着一股莫名的自信,但表现上看,状态没之前好。

2010年波士堂 做客采访

黄总述:‘在我的想法里面,只要海阔天空的想,脚踏实地干,想过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实现。’

从黄总早年创业经历中可以看到,黄总的营销想法是比较‘骚’的,非常符合大众喜欢新奇和‘有争议’的口味。

从黄总自述的创业经历来看,一是偏向下重注,二是白手起家,第二点我自己感觉用‘空手套白狼’会更贴近一点。从后来六间房并购以及花房重组中都可以看出来这种风格,不管谁吃亏,反正我都不会吃亏。

全部讨论

02-16 20:42

会搞营销的文化人,工于心计的资本家。$宋城演艺(SZ300144)$

02-17 10:40

芒格有句话:手拿铁锤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你就是芒格说的铁锤人!

02-17 10:26

关于宋城黄董的评价

02-16 21:38

写的最好的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