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过去对民企太过于慷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过去两周,信用债市场大大小小违约新增了不少,但违约的企业里面没有太多意外,紧信用的尾部,个别企业还是熬不过信贷资源的惯性收紧。

最近被大家持续关注的几个企业,到最后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按时兑付,甚至回售结果、违约结果公布都遮遮掩掩,信息披露质量越来越差。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灵魂,可这灵魂天天却被践踏。

小小房企正源地产的债券兑付,一波三折。虽然主体依旧维持在AA,可想必评级公司CC的报告早已写好,毕竟只是一个符号的问题。

持有人大会的交锋,夹杂着威胁、恐吓、哭穷和来回拉锯,违反规则的回售当天才公布回售结果,以及划拨资金晚于实际应付日,媒体的报道、谣传的截图和公司的澄清,背后不知道还隐藏多少故事。

如老司机所言“如果不是价格大幅下跌,以至于成为债市网红,还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家房企”,典型的好行业里面的烂企业。

如果翻开wind显示的公司股权结构,三大股东50.95%、41.08%和7.97%的股权价格,第一大股东压着51%的持股比例,这么刻意的谋划,看起来就是一家有心思的企业。

公司在16年7-9月连续发行三期、每期均为20亿的公司债(两笔公募、1笔私募),此后再无在债市发行新债。

16年正是交易所债市大跃进的年代,没错,那两年交易所放宽标准,大量阿猫阿狗进入债市,而且一次性就能发行高达20亿的债券,比如最近刚违约的16皖经02发行金额高达30亿。

那时的债市对民企真是慷慨。

如此巨量的金额,对于主业毫无竞争力、而又充满赌徒思维的非上市民企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银行、信托对于民企的融资,单笔都不敢上到哪怕10亿以上。而交易所慷慨的批准20亿,甚至30亿。

存续期的信息披露像一坨屎一样,反而放到无足轻重的位置。监管精神跟大A股类似,重视发行审核,轻视发行后的信息披露。

加强信息披露,严惩违法违规,才是对民企的最大支持。

扯远了,再次回到正源地产。

16年第三季度公司合计发行了60亿债券,发行完毕之后,公司16年四季度快速做了两件事:一是花费25亿购买上市公司国栋建设的股权,二是进行了24亿的分红,合计花费接近50亿。

你看,我们的民企发债之后所做的两件事情,先是买上市公司搞资本运作,剩下的再往自家兜里装点。

此外当年股东还对公司增资40亿,也不知道这40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40亿里面有24亿其实是公司分红的钱,这些钱最终可能来自债券。

几点反思:

1. 正源是一家非主流的小开发商,虽然发行时公司土储分布在大连、北京、南京、长沙和重庆等几个省会城市,整体区域选择还不错,但这种小体量的开发商,整体抗风险能力弱,在地产行业强周期波动、行业政策频出、特别重视规模的背景下,很容易成为周期波动的牺牲品,债券三年之后到期,甚至后期无法预料公司是否还会存在,投资这种企业债券的性价比是如此之低。

2. 正源发行债券后急迫的购买上市公司和发放现金红利,也许从公司自身来说,是基于战略发展,但作为债券投资人,这种实际承担股权投资的风险,远远超越债券原本固定收益的特征,以债券的投资实质承担了权益的风险,当然这个只是时候才看到他真面目。

3. 债券发行时正源资产总规模不足190亿,有息负债不过45亿,而且有息负债中无大行授信,且有不少非标融资。这种融资结构下,公司连续发行期限3+2的总规模达60亿的债券,此种规模已经超越了公司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且三笔债券行权时间如此之近,到期时短期到底该从何处能够筹备60亿金额,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4. 而且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时110亿的存货,以及5亿的预收,怎么看都不应该发行60亿的债券。可是那时候资产荒填平一切价值洼地的背景下,高达7%的票面利率蒙蔽了太多人的双眼,这背后还不知道隐藏着多少故事。

5. 以上扯淡都是事后诸葛亮,不过有些企业真的不应该参与债市。

16正源02和16华汽02是否兑付,知情老司机后台吼一声。

点一下在看吧~

全部讨论

2019-08-03 23:14

债市对国企和城投的溺爱,更甚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