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维高新深度研究——从历史中探寻皖维高新的“企业基因”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5回复:26喜欢:35


部分节选于原文,详细内容请搜索原文

本文仅服务于对皖维高新有深入研究意愿的朋友,因为本文阅读需要一个小时,且比较枯燥,如果阅读需耐心。 $皖维高新(SH600063)$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有幸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在探索历史中,我们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让我们面对未知的未来时,不那么恐惧和无助。我们不确定皖维高新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但我可以回顾他的历史,从他的历史中探寻他的“基因”。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外部环境、突发事件等等很多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因素是基因,这是与生俱来的,企业也是一样。

皖维高新(600063)是皖维集团核心子公司,于1997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皖维集团是安徽省属国有企业,前身是安徽省维尼纶厂(简称应该是安维,但本篇使用皖维做简称),始建于1969年,为国家“四五”期间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皖维高新的主要业务为聚乙烯醇(PVA)及相关产品。

我们今天选取的是1969年至1989年这段历史,之所以选取这段历史,是因为这是安徽省维尼纶厂从规划到现实,从濒临死亡到获得新生,从严重亏损到盈利的历程。选取并回顾这段历史,对测定这个企业的“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讲这段历史之前,我们先讲两个事情,什么是PVA和维尼纶十兄弟

什么是PVA?

PVA是Polyvinyl alcohol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聚乙烯醇。1924年德国科学家W.O.Herrmann和W.Haehnel首先研制得到PVA,当时的PVA可溶于水,所以它被用来制造投放水雷用的降落伞,当水雷投放到预定的水域以后,它的降落伞便会溶于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会成为显眼的目标。1939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化学教授樱田一郎和他的研究生李升基(朝鲜人)等发现聚乙烯醇经过甲醛处理以后,可制得耐水耐热的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的商品名为Vinylene,译名“维尼纶”或“维尼龙”,简称“维纶”。维尼纶首先在日本进入工业化生产,日本人宣传称“石头变棉花”(石灰石变合成纤维)。

维尼纶十兄弟

北京维尼纶厂筹建于1962年,是我国自建的第一座维尼纶厂。1961年,国家刚刚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粮食供应开始恢复正常,解决衣物供应问题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指示,成立了以纺织工业部部长钱之光为组长的“穿衣小组”。

但中国当时的国情决定了不能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因为有限的耕地首先得保证粮食的生产,眼光只能转向化纤,以化学纤维替代棉纤维。我国少油多煤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发展合成纤维只能走煤炭化工的道路,各种合成纤维中,以维尼纶较有前途。

日本是当时化纤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为了获得维尼纶生产设备,从1963年开始,在与日本没有官方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民间渠道多方努力,经过日本众多对华友好人士的帮助,最终以“廖承志——高崎达之助备忘录”民间贸易协定方式,从日本进口全套维尼纶生产设备,建设北京维尼纶厂。

该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生产长丝和短丝两种产品,长丝做鱼网、降落伞。短丝民用,年产量一万一千吨,相当于替代二十万亩棉田的棉花供应量,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穿衣的迫切需求。

在酝酿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时,中央确定“轻工抓纺织,纺织抓化纤”,计划建设一批年产万吨的维尼纶厂。1971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把发展维尼纶列为发展合成纤维工业的重点,按照北京维尼纶厂的标准,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甘肃、四川等省再建9个年产万吨级的维尼纶厂,此为“维尼纶十兄弟”。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维尼纶十兄弟”,除皖维外均先后退出PVA生产。

好了,正式开始进入安徽省维尼纶厂的历史。

1、力争在安徽布局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得悉国家将投资建设一批维尼纶厂的信息后,立即努力争取在安徽布点,并于1969年第三季度将初步设想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10月6日,省革命委员会根据纺织工业部9月通知精神,决定组件安徽省维尼纶厂筹备小组,并决定由熊湖帆任组长,筹备组在合肥办公。10月29日,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申请在安徽设厂,并请求列入1970年国家大型建设项目计划。至1969年底,筹备小组共有5人:熊湖帆、江沛、陈清生、郑日钧、吴松,后称之为“五人小组”。12月7日,筹备小组一行3人赴京,参观北京化工二厂、北京有机化工厂、北京维尼纶厂,并搜集有关化工基建资料。在京期间,他们向纺织部汇报了筹建工作,可以说安维建设的总基调,于此行确定。

2、艰难选址

安徽省维尼纶厂是“战略后方”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因此选址工作按照中央制定的“靠山、隐蔽、分散”六字方针进行。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又加进了“不占或少占良田”。

选址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年1月6日至15日)预选阶段。根据有关资源、交通、水电、地质等资料,筹备组共选点11个,其中巢湖地区5个,芜湖地区2个,铜陵地区4个。各地均积极争取支持。

第二阶段(1月15日至28日)筛选阶段。1月10日,纺织工业部化纤工业局局长李正光等一行5人抵达合肥,14日至15日,在巢湖查看,认为狮子口、平顶山两处符合建厂条件。李正光说,从全国选点情况来看,巢湖条件很好,安徽条件也很好,有条件争取摆在第一位。

第三阶段(1月28日至4月24日)联合选址。初步选定巢湖并不是没有争议。1月28日,纺织设计院工程师陈念生发表意见,认为铜陵比巢县条件好,他认为巢县日后排污会是问题。李正光去铜陵查看后仍坚持认为巢湖为好,多数人也主张在巢湖选址。确定巢湖后,是选址狮子口还是平顶山难以统一。为取得一致意见,又请化工部第五设计院派人来安徽,化五院来人经实地考察,建议改选在炭井村位置。

炭井村厂址紧靠石灰石资源,矿石品位高、储量大,离巢湖市和巢湖不远,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电源可靠,整体条件确实较优越。但是因为片面强调靠山隐蔽、不占良田,在山区建厂,给工厂总体布局和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特别是给标高要求高度水平的车间建设留下了隐患。

3、勘探、征地、设计、建设、试车

略。这一阶段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其中过程可想而知,我们直接看结果,1978年6月,安徽省维尼纶厂第一批聚乙烯醇产出。

4、试生产

安徽省维尼纶厂在项目上马9年后,才步履蹒跚的进入试生产时期,这一历史是沉重的。

安维在文化大革命动荡形势下筹建,遗留下来许多严重缺陷和难题。在选址和设计时片面强调“靠山隐蔽分散”和“不占或少占农田”,使总体布局不合理;建设中不尊重科学,违反基建程序,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上设备。建设总投资在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下一减再减设计一变再变,致使整体工程不配套;盲目强调“土法上马”设备和材料乱套,工程质量不能保证;取消甲乙方承发包制度,采取大包干大会战施工,结果浪费严重。这些问题在试车和试生产中先后暴露出现,给试生产带来极大的困难。

皖维试生产后,多次发生污染事故,如1978年5月25日至28日,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和电石渣水以每小时2680吨的流量,顺着厂东排水沟流入环城河和裕溪河,使河内鱼群大量死亡,巢湖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许多工厂停产,巢湖市6万居民饮水困难。

除水污染外,还有废渣的治理。水泥分厂及制砖车间是皖维三废治理的主体工程。按原计划,皖维投产后,每年将产生电石渣3万吨,煤灰渣4万吨,石灰石尾矿3万吨,据此厂建设指挥部1971年11月编制后综合利用工程计划书。可惜因资金落实不到位,水泥厂拖了十年,制砖厂拖了七年才动工。

水泥项目于1982年7月破土动工,1984年9月建成,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1985年投产后,当年盈利100万元。

5、竣工验收

虽然1978年开始试生产,但由于以上所列种种问题,安徽维尼纶厂一直无法通过竣工验收。

投入上亿元的设备、能源、原材料,收获微少的产品,还卖不出去。由于最初生产维尼纶是用于服装生产,但后来又出现其他性能优于维尼纶的合成纤维,再加上国家大量进口维尼纶以及同期其他维尼纶厂相继投产,皖维能生产出PVA时,PVA产品已经出现滞销。

此时,安维是否还应该存在都已经成了问题。

1982年夏,一家大报发表了一位省负责同志的谈话,主张对那些能耗高、产品又滞销的化工企业应该实行关停并转。

不久,曾在皖维工作过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赵立人来厂调查,后在省政协做了题为《对安徽维尼纶厂及我省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浅见》的发言,他说皖维生产亏损,能耗高,产品积压,虽然省里重点扶持,但也没有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必须把皖维全部或大部停下来。

1983年3月,皖维时任副总工程师张开慧执笔撰写了题为《维尼纶厂的价值、现状及把它办好的措施》的论文,据理力争,争取到了省里领导的支持。企业保住了。

从1979年第一次验收准备到1982年底的三年多时间里,皖维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核销高达3000万元的工程返工损失。

1983年4月5日,皖维竣工验收通过,交付正式生产。

从1971年破土动工到1982年底,皖维共竣工房屋165729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71867平方米,生活福利设施76875平方米,生产、生活服务性工程16991平方米。共安装机械设备2520台,仪表4017台件,工艺管道102公里,铁路专用线6.83公里,厂外输水管线25公里,动力电缆140公里,架设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41.6公里,照明线路250公里,建成矿山、电石、有机、抽丝、供排水、锅炉、冷空、电气、仪表、机修共十个车间。

1970年国家原计划投资1亿3千万,轻工业部要求将至4500万元左右。至竣工投资总计为1.46亿元,财务支出1.49亿元,(相当于现在150亿元不止)形成的固定资产只有1.03亿元,交付使用率仅为71%。

皖维建设的工期之长,损失之巨大,浪费之惊人,工程质量之低劣,在安徽当代工业发展史上是创记录的。

6、困难重重,徘徊不前

皖维是高耗能的煤炭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进入正式生产后,每年需要采购物资有2000多个品种,1万多种规格,年需用量在1000吨以上的就有近10种,原煤、焦炭、电力是皖维供应的三大支柱,也是三大难题。1983年、1984年皖维多次因为焦炭等断供迫使工厂全面停产,企业亏损严重。

除了原料供应紧张,销售也出现了问题。从1982年起,国内同行厂家先后投产,棉花产量又有提高,再加上外贸部门大量进口化纤,使维尼纶市场趋于饱和,出现了严重滞销的萧条局面。尽管1983年、1984年因原材料供应不足,开工率极低,但产品还是出现大量积压,一再降价仍卖不出去,厂里把办公楼、食堂都腾出来堆放产品仍放不下,最后只好露天堆放。

7、咬紧牙关,发奋翻身

1985年4月23日,省委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安徽维尼纶厂的厂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张开慧任厂长,任兆祥任厂党委书记。

张开慧,湖南省浏阳县人,1936年11月19日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上海读书,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至黑龙江富拉尔基热电厂技术员,1963年调安徽省电管局中心试验所技术员,1970年4月调安徽维尼纶厂任技术员,1978年晋升工程师,1980年1月任技术科副科长、科长。1981年3月任副总工程师,1984年2月任副厂长,副总工程师。1985年4月任厂长。

任兆祥,祖籍安徽省来安,1950年10月生于南京,197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专业,同年分配至安徽省维尼纶厂工作,后到福建维尼纶厂学习,归来后任生产调度员,1980年12月任调度长,1984年5月任生产技术科科长,1985年4月任厂党委书记。

之所以重点介绍上述两位,是因为这是皖维第一次由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企业负责人。

张开慧上任后,提出了三年扭亏的目标。1985年4月以后,由于维尼纶在使用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尤其是聚乙烯醇被广泛运用于纺织浆料及其他民用产品,而且十分紧俏,滞销局面开始缓解,皖维的产品很快进入畅销阶段。皖维抓住市场回暖的机会,将优秀人才选派到供销部门,跑原料跑市场。抓标准化管理,严肃劳动纪律。建立一个中心,两个保证体系,三个直线管理系统管理模式。即以厂长任期目标为中心,以党委、职代会的保证监督和经济责任制为两个保证体系,以经营、生产、后勤为三个直线管理系统。同时狠抓节能降耗。

1986年,全厂上下团结奋斗,终于比计划提前一年实现扭亏为盈。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60.7万元,获利税584万元,超过厂长任期目标值42%,老生产线首次实现税后盈利63万元。

8、勇于改革 开拓前进

1987年1月,经皖维厂党委报告、上级正式批准,在皖维实行厂长负责制。这是历史性的巨变。

1987年初,在拥有3500干部职工的皖维,中层机构有42个之多,副科级以上干部179人,全厂机关和后勤等非直接生产人员共1756人,和生产人员数量相当。企业官僚化严重。(60年度,日本一个年产5万吨的维尼纶厂只有一千多人,我们一个年产1万吨的厂要两千多人,到70年代,日本减少到几百人,我们增加到三千人)。还有生产工人和技术骨干通过各种关系,不停的从生产一线流向机关和后勤部门。企业中普遍存在“临时工干,正式工看”,谁能从生产一线流走谁就有本事。针对这种情况,皖维实施了人员机构改革,厂领导由原来的一长多副加总师制,改为“一长四总制”。厂长下设总工程师(管生产)、总经济师(管经营)、总会计师(管财务)、社会事务部经理(管后勤)。厂领导由13人减少为9人。

厂内机构从74个减少到30个,副科级干部由原来的173人减少到98人。全厂车间、处室脱产人员由741人减少到371人。

皖维还于1987年开始实行内部银行制度,实行二级核算,在各车间各分厂之间打破大锅饭。 

1987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184万元,人均月货币收入134.38元,实现利税678万元,其中老生产线实现利润202.35万元。皖维从1985年到1987年,三年迈了三大步。

进入1988年以后,皖维在经营上坚持慎重、灵活的方针,增加乳胶产品及中间产品的销量,及时停掉了维尼纶生产。多次调整聚乙烯醇价格。1988年,外贸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前皖维的产品通过外贸部门出口。外贸部门对皖维产品不熟悉,在对外推荐时没有优势,外贸部门对外销售价格对皖维保密,不能给企业带来外汇收入。据此皖维决定直接打入国际市场。此外采取三角贸易补偿方式引进PVA粉碎机,从此皖维可将絮状PVA生产成附加值更高的粉状PVA。1988年创外汇60万美元。

1988年,皖维完成工业总产值6932万元,人均月货币收入153.5元,全厂实现利润641万元,其中老生产线盈利220万元。

皖维还扩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皖维的新品研发始于1983年,当时正是产品滞销、亏损严重的困境。

新产品包括维尼纶纤维,皖维于1984年至1988年期间,试制了水溶性纤维和染色纤维,并研究试制替代石棉作为水泥制品增强材料的改性纤维。

条纶纤维。1987年底至1988年初,条纶长丝生产线投产。

电石、聚乙烯醇(絮状)、醋酸乙烯、甲醛为中间产品。

粘合剂。皖维1980年开始研制聚醋酸乙烯乳液(白乳胶)

水泥、涂料、煤粉灰烧结砖。

皖维还扩大了水泥产能,实现热电联产。

这就是皖维1969年至1989年20年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

1、皖维人及安徽人民的长远眼光。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年代,安徽省委主要领导能够积极的争取化工项目。安徽人民积极支持,这是难得的长远眼光。

2、皖维人及安徽人民的改革精神。安徽人民的改革精神不是偶然的,无论是小岗村的红手印还是皖维的各种改革,无不体现了安徽人民的改革勇气。

3、对人才重视。无论是建厂时调入的技术人员还是后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担任厂领导,都体现出安徽的人才优势和对人才的尊重。

4、PVA不是什么新东西,高科技。已经发明了一百年,只是在不断开发新用途。

5、新用途的开发其实是对其他产品的替代,在一些领域PVA能替代其他东西,在一些领域也就有其他东西替代PVA。且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替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说的PVA纤维替代石棉作为水泥的增强剂,一直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详细情况在下一篇PVA应用中会详细介绍)

6、每一个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建设,而技术的迭代是快速的,一旦在收回投资前,市场发生变化,如市场饱和,如新技术出现,结果就是大量金钱的打水漂,背上沉重的资产减值包袱。

7、由于PVA不是什么高科技、新东西,所以没有什么定价优势,市场随行就市,靠天吃饭,PVA涨价时往往伴随原材料的大幅涨价。作为处理废渣而生产的水泥产品,反而市场比较稳定。

8、PVA产业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9、皖维这类国企普遍存在官僚化的通病,虽然不断的进行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又会臃肿起来,这是中国人情社会决定的,在国企,谁有点关系,都想脱离生产一线,能到管理岗位后勤岗位,那是有面子。

10、皖维这类国企的考核指标中,职工的收入涨幅也是其中一项,所以企业经营稍有好转,企业就会考虑给职工增加薪资。

精彩讨论

投资不易2021-05-12 07:10

内容已经准备好,等合适时机

全部讨论

我先说一下结论,皖维高新这种行业就是看天吃饭的周期股,周期股就得反操作,严重亏损时买入,产品大涨时卖出,亏损时买入,低市盈率卖出。只有交易价值,没有投资价值,这几天跌的多了,买点,涨了就卖掉。不要和股票谈恋爱。

2021-04-27 22:58

看来还是不能买啊,毛病太多了

2021-08-28 18:46

皖维高新

2021-05-28 00:45

这个帖子值得赞👍🏻

2021-05-11 23:49

等你说皖维高新下半场me

2021-04-29 21:51

期待中

2021-04-29 21:50

还有吗?说说现在啊,太久远的事情不太关注啊。

2021-04-28 11:51

谢谢
小碗还有未来吗。这无节操的走势 破三观

2021-04-28 10:57

必须支持一下,了解过去才能展望未来,我个人是看好的。

2021-04-27 23:35

历史沿革叙述够详细,革委会都扒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