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2月18日至今一年购买私募回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1喜欢:0

       我是长期投资者,但控制不住每周每月每年看看我的私募净值如何。2021年2月18日开始A股调整至今一年,指数没有调整多少,但我购买的私募向下调整超过20%,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买的国内私募超过80%以上是招行招慧选尊享私募,几乎把股票多头的所有大私募全部全部尝试了一手,经过1年业绩对比,全仓近墨。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多年验证优秀的私募集体失败?我总结以下几个原因:

1、规模过大,敞口过大。淡水泉、景林超过千亿,林园、但斌、高毅庆瑞、弘澄、兴聚、远策等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管理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不停发基金,不停复制策略。

2、这些私募大多经历几个牛熊市,为什么现在这个结构市跑出这么难堪的业绩呢?很可能是思维惯性。不长不短的10-20年积累下来的思维:股债比、巴菲特指数等,风险意识逐渐淡薄。

3、知识结构。老私募很多有长期的金融监管方面或证券投资经验,延续以往长盛不衰的知识总赢。殊不知,现在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经济驱动力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很难躺赢。

4、勤奋程度。我认真阅读了近几年这些牛私募的访谈和月报,发现一个现象,相同的事情反复说。是科学吗需要这样反复讲。更大可能是无话可说,背后是勤奋问题,对新事物不敏感,缺乏动力去了解,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车轱辘话反复说,就像大厂混的很多人的周报一样。

5、认知。可能这话讲的有些刻薄,还是点到为止。

     鉴于此,人挪活树挪死,也买了1-2年了,该调整调整了,继续寄托别人突然勤奋一点、认真学习一点、调研多一点、认知提高一点,好像都不现实,还是我自己改变改变,把策略相同的私募合并同类项,留下1/3,调整出来的资金找找新朋友。世界这么大,多尝试尝试错不到哪里。

全部讨论

2022-04-06 23:10

看到作者都集中在主观私募里面,个人也有了解过几只。我也持仓了一些,相对我也持有一些量化,相对均衡一点。最近一年多,确实主管多头私募遮羞布被扒下来了,确实有点不好看。最近我个人也在反思投资逻辑。希望能得到迭代升级

2022-03-04 09:51

银行就喜欢代销有业绩可参考性,知名度高,规模大的机构:因为好卖。当这个时候机构的规模一定就很大了,大了之后超额一定难做。建议可以多做一些了解,结构行情下更适合一些规模较小,灵活配置交易型的基金。

2022-03-03 22:18

欢迎关注我们在管的指增产品,去年年化65%,最大回撤9.3%

楼主,我要是你,把所有钱都从私募拿回来买绩优股。

2022-03-03 18:50

林园在金龙鱼上还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