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2023年报-对估值做出调整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6喜欢:6

2023年营业收入17亿,2022年是18亿,同比-4.65%。归母净利润 1.2亿,同比下降 7.72%;扣非净利润6200 万,同比下降 47.75%,这个扣非与归母利润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是税收政策导致退税4100万。

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不好,书卖得少了,卖掉了3900万册,而2022年是4200万册,下降8.4%,单册价格略有上升,变化不大。

今年出现预付版税大于应付版税的现象,在这近五年来是首次,2020和2021年两年,应付版税基本是预付版税的两倍。以前都是先卖书,再给作者结算,现在给了钱,结果因为书卖不动,多给的部分打了水漂,存货大幅减值。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今年预付款计提了2300万,去年这个数额是1200万,存货与去年相当计提了2700万,今年的资产减值损失共计约5000万,扣非的利润才6200万,这是啥概念?

中信出版历年的计提都比较多,一直在这方面一直比较谨慎,除了2020和2021两年,存货的计提基本都是2700万左右,但是每年能转回1000-2000万,只是2022年计提的存货确实打了水漂,导致2023年转回很少,2024年能转回多少归根结底还是得看2024年的市场。

今年的预付款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亿,这在2029年还不到2000万,管理层称之为构建版权壁垒,花出去的钱多了,打水漂的概率自然增大,估计明年大额计提减值也是大概率事件。

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是很常见的经营策略,我们很难判断出好坏,但如果是长期投资者,我认为这个影响不大。

之前写的《以中信为例聊聊最近大火的出版行业》《出版业的经营模式与中信优势》两篇文章记录了自己的买入逻辑和对出版行业的看法,觉得出版行业是知识垄断,在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知识付费的发展一定会让出版业越来越好,长期而言,我看好这个行业。所以,自从2020年买入中信以来,一直呆坐未动(增加了极少量仓位)。

重要的一点是,中信的经营优势和市场地位仍在。2023 年公司在市场中的实洋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期提升 0.22 个百分点,龙头地位依然稳固,多个细分领域排名第一,少儿、自然科学类图书跃升至市场第二位。公司的现金流非常充沛,只需要等市场复苏就可以了。

因此,短期的财务指标不好看,这些都还是小事,我觉得另一个算得上是利空的因素是董事长王斌退休了。

公告里说:他秉持“前瞻思维、全球视角、社会责任”的理念,始终坚持精品出版,卓识远虑,锐意创新,率领公司从0到1,由弱到强的突破式发展,成就了公司的卓著品牌,奠定了公司大众出版龙头地位。

我认为公告没有任何夸张成分,他从2001年开始担任社长,带领中信出版一路走到今天成为行业的标杆,这些成绩都肉眼可见,他的离开,对中信出版是巨大的损失。

新董事长陈炜,是一位1978年出生的年轻干部,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传播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从他在上海市委办公厅和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担任过领导职务的工作履历来看,肯定有政府机关和战略规划方面的经验,他将带领中信走向何处还属未知。

但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的一些信息可以略知一二。有人问关于市值管理的举措,管理层说:"密切关注有助于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圈扩展的优质资产,择机推进投资并购。"

看到“生态圈拓展”和“投资并购”,我格外担忧,从数据来看,世界上并购成功的企业概率极低,不说买方的判断是否精准,即使判断准了,想要把一个新的企业整合到现有的业务中,让他们发挥出1+1大于2的威力也是非常考验人的。

管理层的变动和新的发展战略带来的未知才是最让我担忧的。

谈起出版行业不得不提AI大模型概念,就因为这个AI概念,这么差的业绩加上董事长退休公告公布后的几天里,股价不跌反涨,在后面的五天里竟然又涨了26%!不由得股价就如天上的浮云一样缥缈变幻,不可预测。

管理层说:国际头部模型技术公司基本都与中信出版接触洽谈过版权数据采购用于模型训练,目前仍在研究可行性和具体合作方式。我对于这个AI大模型能给中信带来多大的利好无法判断,暂不在估值的考虑范围内。有实质性利好算是锦上添花,概念落空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因此,考虑到管理层的变动和新的发展战略带来的未知,决定对卖出点做出八折的调整,由原来的105亿调整为80亿。

$中信出版(SZ300788)$ #雪球星计划#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03-30 09:33

但斌就晒一次收到中信上百万版税,中信在这本书上的利润也不会少。“今年的预付款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1亿”,中信合作的国内国外作者都是知名人士,很多人的资产都超过这个数字,预付合作会更加顺畅。第一次拿到版权后基本就不会变了,作者也不愿意花时间成本更换。现在还算是投入期。$中信出版(SZ300788)$

如果你只看到80亿市值,目前翻倍都没有,我觉得可以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