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女性又盯上中产男,“壮阳酸奶”玩营销,监管都忍不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现制酸奶走高端路线,营销健康价值很常见,营销“膳食纤维”也很常见,但是直接以“壮阳”“通便”等功效来宣传不常见,Blueglass选择的营销赛道可真是清奇。

编辑丨糖糖

综合自丨搜狐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

Vista氢商业、封面新闻、营销新案例等

· · ·

5月7日,“酸奶界爱马仕”Blueglass推出新品酸奶,系列名为“男友力扳回一局”并添加了人参、鹿鞭等中药材,其宣传海报和食品安全引发争议。

看这配料,是不是觉得很猛。不仅如此,这则广告当中还特别标注18禁的图标,写着“18岁以下 我不卖”“恶搞男友 我不卖”“建议一天喝一杯 多了我不卖”“60周岁以上 我不敢卖”,另外,上面还写了“哈哈哈哈哈,别说你不懂。”

一下子,把男女老少都拉出来遛了一遍,搞得人心黄黄的。

不知是调侃还是真实有需求,在小红书上有不少女性表示要买给男朋友试一试,这几乎达成了Blueglass的话题传播效果。北京一门店工作人员5月8日答复称,该“男友力”系列酸奶不建议60岁以上及18岁以下人群饮用,女性可饮用,不会有副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用户对这一营销感到不适,认为低俗擦边。

5月8日下午,上海黄浦、徐汇、杨浦等区的市监执法人员,分别前往辖区内的blueglass门店,对问题产品开展调查。

目前,Blueglass门店基本都已将问题广告标语下架。上海市市监部门表示,将对该品牌的产品成分、是否对普通食材进行功能性宣传等情况,展开进一步调查。

1.

/ 搞擦边营销,

瞄准男性消费者 /

blueglass这款新品全名叫:“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玛咖肉苁蓉黄精人参鹿鞭牡蛎蛹虫草牛磺酸黑芝麻燕麦爆珠每杯3000亿活性益生菌酸奶。

该系列产品分为薄荷黑巧蜜瓜、薄荷蜜瓜两种口味,售价均为49元/杯,是目前店内最贵的产品之一。

产品成分表显示,两款产品均含有肉苁蓉、人参、鹿鞭等“Better男友力食材”,以维生素A为代表的18种维生素矿物质和3000亿活性益生菌。有网友称其为“壮阳泻药”,并质疑其安全性和合规性。

Blueglass客服表示,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添加的药食同源食材。

这一大串虽然读不懂但大概率能猜到是什么的原料,看破不说破。

官方还讳莫如深、半开玩笑地在海报上标注“四不卖”:18岁以下的不卖、恶搞男友的不卖、多了不卖、60周岁以上不敢卖。

字字不提特殊功效,但字字都在撩拨这款产品想主打的目标用户。估计是触发敏感词,社交平台上的一些“到底能不能一柱擎天”的测评笔记已经被清理,依稀还有些男博主只评价口味、不评价效果的一致反馈:难喝。

一位店员称,产品本身并无问题,也确实添加了成分中提到的物质。“不是单独地加这些东西进去搅拌,是这些物质做成粉,加进‘小桔袋’里。”

“就该款产品成分而言,过于混杂,不确定是否存在对身体有害的问题。”对此,壹药网首席营养专家、国家注册营养师段树丽向21世纪经济报道强调,“食品不能宣传功效,且食品中的成分也不能宣传功效,即使是成分功效依据也不行。”

当被问及女性是否能够饮用该款新品时,貌似店员没对过答案,有的说男女都能喝,有的说因为补充的是雄性激素,女生喝了可能会长胡子。

图源:小红书用户

对此,Blueglass被网友调侃为“把酸奶做成壮阳药”,引发了对其涉及擦边宣传的质疑。

Blueglass酸奶点单微信小程序截图

不过,目前点单小程序上的“四不卖”的宣传语已被撤下,除了原有的全名、成分介绍外,原本的宣传语位置被“3000亿活性益生菌”、“18种维生素矿物质”、“新鲜生牛乳发酵”、“使用含0蔗糖、0乳糖、0反式脂肪酸活性益生菌酸奶”的字样替代,并提示“您真的有需要再买”。

网友调侃这款产品:

这是一边窜稀一边扳回一局的意思?

要说这个小桔袋的料还是不够猛(bushi),没加点锁阳菟丝子淫羊藿吗?

还有网友吐槽价格太贵:

而观众对这款新品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一部分人蠢蠢欲动,当然也不乏“恶搞男友 我不卖”的反向宣传起到了正向效果。

与之相对的观点是,这则广告在打擦边球,以文字游戏等暗示自己的功效,规避违法宣传的风险。

总的来说,尽管该广告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确实吸引到了不少有需求的消费者。也有理智的消费者指出这就是“智商税”: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表示,该酸奶“壮阳”的功效不靠谱,产品核心是“没有科学依据”也“未经审批”的功效,属于虚假宣传。

2.

/ 走高端路线的“天价酸奶”,

收割中产和精致打工人 /

说起Blueglass,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贵”。

Blueglass自诞生以来一直走轻卡、无负担的健康路线,并打出“一杯让你变好看的高品质酸奶”的广告语,近几年在创新方面则一直围绕功能型产品进行营销推广。

今年,“网红酸奶Blueglass成‘新型泻药’”“45元一杯窜稀酸奶火遍全网”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包含Blueglass在内的现制酸奶的高定价也引发讨论。

在Blueglass小程序中,单品的价格从29.9至49元不等,对比市面上常见的十几元一杯的奶茶定价,这个价格并不便宜。

之所以能卖这个价格,也与其主打健康营养、高品质有关,抓住了白领们的健康需求。

把酸奶当成药品,或者保健品来宣传,强调它的特殊功效,Blueglass不是第一次。

2021年,Blueglass品牌方北京悦活餐饮管理公司因在微信小程序中发布超强抗氧化功效、增强免疫力、消除自由基、对抗炎症、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宣传用语,构成虚构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效果的虚假广告行为,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6万元罚款。

以该品牌主打系列产品“畅”派酸奶为例,据官方宣传,该系列酸奶每杯含5000亿活性益生菌。也正因如此,不少消费者喝完之后就出现了腹泻症状。

在小红书平台,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帖子,描述饮用“畅”派酸奶之后的身体反应,不仅很有画面感,而且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味儿。

有消费者直言不讳,“我就是为了窜稀才去喝的,否则这么贵的酸奶我才不买。”

联系文中所讨论的这则广告,难怪网友们调侃“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这款产品是“壮阳泻药”。

现制酸奶走高端路线,营销健康价值很常见,营销“膳食纤维”也很常见,但是直接以“壮阳”“通便”等功效来宣传不常见,Blueglass选择的营销赛道可真是清奇。

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一年刮起的“轻断食”瘦身之风,在各种堪比动物园猴子午餐的轻断食食谱中,酸奶当占据一席之地。

现制酸奶做营销,顺理成章地和瘦身绑定在一起,外化于广告中则表现为“低热量”“减脂”。

所以说,Blueglass很直接,那些种草帖子总是试图让消费者相信,人可以通过“排泄”的方式达到瘦身目的。

其实关于Blueglass是否真正健康的争议一直存在,更进一步的是,其产品品质是否能与远高出市场平均的定价相匹配。

“实际上,大家或多或少心里有数吧,Blueglass更多是概念性产品,而非功能性的,满足一些相关的想象和心理安慰,这次的新品也是如此。”某位Blueglass长期消费者表示,“这个价格确实是高的,但凡市场出现平替,我相信大家都会改换品牌消费。”

不过谁也没想到,一个酸奶品牌,好好地做“泻药”还不知足,跑去做壮阳药了。腹部以下腿部以上那点事儿,都给它玩明白了。

不管是美容养颜、健康瘦身,还是被认为具有滋补、壮阳类的效用,寻医问药到了酸奶上,能卖这么贵也就不稀奇了。

3.

/ 全国门店175家,

客单价约为茉酸奶2倍 /

一杯酸奶售价近50元,被称为“酸奶界爱马仕”的Blueglass什么来头?

官方资料显示,Blueglass Yogurt(阿秋拉尕酸奶)创立于2012年,隶属于北京悦活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悦活”)。

天眼查显示,北京悦活的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谷勇,持股52.9795%。位于香港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Joy Yogurt Limited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5%,斯道资本等投资机构亦有参股。

2021年7月,Blueglass 宣布获得超2亿元B轮融资,由斯道资本和优山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愉悦资本、华创资本和凌波资本跟投。

据斯道资本介绍,该轮融资将用于产品研发,把Blueglass打造为现制酸奶和健康食品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

近三年时间过去了,Blueglass经营情况如何?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Blueglass共拥有175家门店,覆盖11个省份,人均消费41.64元。

同为现制酸奶“元老”品牌,Blueglass与茉酸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与Blueglass坚持直营相反,茉酸奶已于2021年底开放加盟,彼时门店不过90家。但据窄门餐眼,目前其门店数量已达到1546家,约为Blueglass的9倍。

从定价上看,曾因“价格刺客”登上热搜的茉酸奶已经开启降价。有茉酸奶门店贴出通告表示,为提升消费者的饮用体验,门店从3月5日起全新启用420g容量的“友好杯型”,并强调“同样的品质,更友好的价格”。

窄门餐眼显示,目前茉酸奶人均消费降低至24.26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搜狐财经表示,太高端的产品这几年备受压力,整体来看,Blueglass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也不明朗。因为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它的产品力并不能支撑它的这个高价位。

朱丹蓬进一步指出,Blueglass的整个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也还没释放出相应的红利,毕竟当前消费端的核心诉求是要质价比与性价比兼有。

不过也不用担忧,收割完女性又盯上男性,毕竟Blueglass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挤进酸奶赛道,人家花了这么多营销心思,可能立志要做的是一种看起来很中产、洋气的保健品也说不定呢!

这条路也没那么好走,毕竟就算消费者同意,广告法应该也不能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