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高考志愿公布,“兴趣第一,有钱任性”真的靠谱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职业是有门槛的,如果只是消费兴趣,没有“输出”,不具备真正能力和执行力,不管兴趣是什么,最后都会被生活打脸。

文|Bing

来源 | 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

· · ·

高考结束一段时间,《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终于发布了。

这是第一次我们从00后们的人生选择,得以窥探他们的意识形态。

前几天《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学医的人有多惨!》才说,状元们纷纷选择了“金融类”。

然而00后大部队的表现,可没有这么“市侩”。

这份大数据,呈现出来就是四个字——有·钱·任·性。

大数据显示:00后考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与未来就业收入没有直接关系。

如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很多考生兴趣度非常高的专业,未来的职场前景都很悲剧有风险。

历史,博物馆,考古?真是高逼格啊!恐怕是让河森堡、矮大紧、南派三叔等牛人点燃了智慧的火焰啊!

心理学近年来也是火到一塌糊涂。

学科是一个很好的学科,它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武老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中国不像米国(米国人民每人都有私人心理医生),赶脚市场还不成熟啊。。。

于是,报告一出来,网友们炸锅了:

难道00后都不关心收入的吗?

00后都那么有钱了吗?

冷门专业的逆袭,意味着如今“兴趣”二字,对娃子们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甚至把兴趣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首要考量因素,收入则成为了次要。

这是潮流风尚吗?

1.

先说结论:坐等娃子们piapia打脸。

我先说比我国发展早几十年的欧美情况哈,以作参考。

比如那些一开始只管高收入不管兴趣,现在干着医生、律师的胖友(包括bing公),说起工作,都是流着泪摇着头,说:

“苦,累,无聊,但看着钱和社会地位的份儿上,忍了。”

再问:如果可以重来,会不会选择感兴趣的工作,比如画家,作家,历史学家?

结果,各个头都摇得拨浪鼓似的:坚决不。

问原因:现在就算不开心,起码还有钱,好歹是个“人生赢家”,不会被“贫贱百事哀”的生活吊打。

做感兴趣的,不但没钱,没准“热爱”也早在鸡毛蒜皮的“求生存”中丧失殆尽。

结论:打死都不!

再问几个当时选的专业就业难,现在混得很不好的。各个都说:后悔,很后悔!

之前也提过的一亲戚,比我Bing才小一个月的,当初学了电影。因为知道毕业了也没工作,动力也不足,现在都四十了还没毕业,现在就当当酒保,还好老婆养着。

学心理学的一个兄弟,现在开出租车,受共享经济挑战,生活越来越难,也没成家。

所以从欧美身边例子看,普遍还是“当初一腔热血,现在piapia打脸”。

有没有当初就业难,现在混得好的呢?

有,高手在民间,处处有奇人。

我大学最好的胖友韦琳娜,学文学——毕业即失业的专业,毕业只好从一千多工资的广告公司文案做起。现在是一个大广告公司总监级别了。

为啥能逆袭?人牛,操作大大滴牛。

我大学时,就成天给她带去出席各种艺术展首礼开幕之类的大场合——馆长亲自邀请!

一个瘦小不起眼的学生妹子,居然总能搞定一些大人物,总能得到赏识,搞到各种资源,反正很有人格魅力。

但是,认识的另一个广告公司文案手,(我Bing大学兼职的广告公司同事,大我两三岁,现在也40多了)则是同专业不同命。

从当年全职,受新媒体冲击活越来越少,现在变成兼职,又不懂转型,只会沉迷在自己的文学世界。最近一次见他,已经在咖啡厅兼职了。

光说“文学”造诣,前者远不如后者,但论“综合软实力”,前者实力碾压。

平庸的人,冷门只会死;牛逼的人,干嘛都开挂。

2.

有个网友分享,也很值得大家一看:

“我在一家酒店工作,HR跟我说:你是整个后厨学历最高的一个。

本科,丢在整个知乎里不算什么,但是,在后厨,我就陷入了高、低学历的对比境地(没有歧视的意思,就是陈述。)

厨房对学历没门槛,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可以说说我看到的高、低学历所处的真实的两个世界。

酒店流动性是很大,两三个月就能换一批人,尤其是我所在的饼房。

有很多人是抱着喜欢或者热爱和兴趣进来的,但是来了之后发现,现实和想象完全不同,很快就走了。

因为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没加班工资,体力活,月薪3K-。很多人要么麻木,要么绝望。做到Chef或总厨,要熬十年以上,而大多人都熬不了。

我的同事,95后女生,专业厨校来实习的,待了9个月了,是厨房最勤快的一个。

看到她一个人抬几十斤重的搅拌机的时候,我问她,干嘛这么拼啊。

她说,因为要努力赚钱啊,得罪了这些人,回去都毕不了业。

昨天有个晚宴,我们做完甜品,要等到晚宴结束。无聊,女孩就拉着我去宴会厅外面,那里在做一个陶瓷展。

正这个时候,经理看到了,恶狠狠地说:你们什么看?

女孩脸上闪过一丝落寞,扯着我走了。她说,你看旁边都是穿西装的,我站在那里不合适吧。

对,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富裕也并不是人生的终极要义。

但是很多像她一样的人,没有选择的资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某些“兴趣”领域,路是很痛苦,很痛苦的

走这条路的人大部分是因为没选择。有选择还走的,现实有天就来打脸了。

3.

有人说,兴趣不一定就是低收入和绝望啊,有的人既选了兴趣,又获得到了高收入啊!

能说这话的,都还是有钱任性啊!

就比如我那个学电影的亲戚,还存在半点当初的热爱吗?学到40还不毕业,只是为了逃避“自己就是个酒保”的现实吧。

因为他真正面对就业情况时,才能感觉到自己有多窝囊。

只有当人把兴趣和职业(赚钱)结合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尼玛和我想的不一样啊!

很多领域,真的是“可远观不可亵玩”啊。

本想着“高高兴兴挣钱”的,尼玛怎么是”哭着还挣不到钱”?

此时就会筛掉一大批拿兴趣当幌子,变现力不行的弱者。

美国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不理性的力量》的作者丹·艾瑞利曾组织过一个有名的“乐高实验”。

这个实验的参与者都声称自己是“乐高迷”,对乐高兴趣浓厚。他们被人为分成了两组,分别是A组和B组。

A组和B组的规则几乎一样,那就是每完成一个机器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唯一不同的是,A组完成的机器人会被妥善保存,而B组参与者组装机器人时,实验人员宣称积木不够用,当着他们的面把做好的机器人拆散。

实验的结果是,A组不论在结果还是积极性方面明显高于B组,并表示下次还想玩;B组中的大多数人都表示,下次再也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当B组的人费心搭好的积木经常被拆掉时,这个行为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

所以即便在兴趣明确的前提下,没有实际落袋为安的成就,最终这种兴趣就会消磨殆尽。

职场上,一个人所获得的收入,是给劳动者最直观的认可和尊重。

得不到这种东西,连圣母也是坚持不下去滴,而好的收入,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职业状态。

现在这年头,娃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各种专业题材的影视剧、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都可能会影响到娃子喜欢的专业方向以及喜欢程度。

比如今天看了《亲爱的、热爱的》、《全职高手》,就信誓旦旦的准备搞电竞事业了;

明天看了《不死法医》、《法证先锋》,就一腔热血准备当法医;

后天看了《新闻编辑室》、《迷雾》,又心心念念要当记者。。。

兴趣这东西,真是无穷无尽。

从“乐高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虽然热爱某一件事,但对这件事的要求并不高,更多时候是将其视作一“娱乐”。

可是一旦放到职业中考量,这件事就会突然变得不那么惹人爱了,兴趣也会渐渐化为泡沫。

当年我禁Bing公玩游戏时,我说:你再玩,就转行电竞吧!

他说:现在这样不求成果的玩,我才会有兴趣,如果成了电竞选手要每天练16小时还要出成绩,那玩游戏就会从兴趣变成折磨。

但为什么我Bing也会说,兴趣对娃子很重要呢?

因为已经有无数的成功实例告诉我们,兴趣可以挖掘孩子的潜力,帮他们忍受漫长的,突破前的瓶颈期。

兴趣能让一个人更多地沉浸在专注的心流中,感受存在的价值,成为更充实,更好的人——这才是兴趣的意义。

依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兴趣上有所作为。

职业是有门槛的。唱歌,钢琴,演戏,电竞,体育这种社会需求小、赢家通吃(成名的少)的领域,按几率,靠兴趣吃饭的可能性不大。这类兴趣留着在家自娱自乐就好。

但科研,开发,设计,销售,经管,理财这些社会需求大、职位或变现机会多的领域,靠兴趣吃饭可能性就很大。

同时,如果只是消费兴趣,没有“输出”,不具备真正能力和执行力,不管兴趣是什么,最后都会被生活打脸。

Bing总结:

说了这么多,我Bing并不是反对00后填志愿兴趣大于收入,不管要干什么职业,有热情都一定是幸福的。

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本事把兴趣转化为赚钱谋生的能力,让兴趣变现。

不能的话,我们就等着2、3年后知乎上一大堆大学生咨询如何换专业吧。

没有变现的可能,那还不如给自己多留一个谋生的选项。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没有选择啊!

要知道生活的运行机制,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向下兼容的。

高版本的可以支持低版本的,反之则走不通。

就像Office2007能打开2003的Word文件,但是2003就不能打开2007。

那怎么才是最优的选择呢?

第一梯队:综合考虑兴趣、才能和收入回报,尽量达到三者重合的领域是最好的。

次一级梯队:年轻时获得高收入,获得一定财务自由后,再转型去顾及兴趣,毕竟这样,转型转失败也没那么惨。(我Bing是这梯队)

次次一级梯队:爸妈有兜底,可以冒进一点玩兴趣。玩票玩失败呢,要么搬砖,要么啃老(爸妈乐意的话)。但谨记,不要玩到爸妈养老钱都赔进去。

按照我们的马斯洛爷爷的伟大方针,先物质,后精神;先保命,后玩票;先低俗,后崇高——按这顺序是不会错滴。

跟马斯洛爷爷对着干,是不会有好结果滴。

最后,我们没有必要拿自己的人生去验证任何一种主义。

一个人能做喜欢的,擅长的,有回报的,三者重合的事情,当然是最大的幸运。

但三者取其任何之一的活法都是——

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精通英法德三语,游走生活于多个国家和文化,通过对无数孩子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孩子生命轨迹的思考,呈现给你一副儿童教育的总体画面。

—end—

金八传媒往期获得奖项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八妹微信,爱我,就别错过~*

金融八卦女APP,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700万人的选择。点击阅读原文,这里有更大的视界,金融八卦女等你。

全部讨论

画中游人人观赏鱼2019-09-29 22:58

没有对错之分噢,你分析没错,但不代表未来主人的想法

我的哥去2019-08-18 08:27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