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9喜欢:3
回复@木兰当户基: 首先,感谢您的长篇回复,回复的长度堪比一篇文章了,我觉得您很多东西说的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像比如对降费这个事情持保留意见,我也确实持怀疑态度,比如给基金公司降费,在很大概率上并不能改善基金产品的业绩,甚至可能还是恶化基金产品的业绩,公司利润少了,还会降低基金公司对于投研资源的投入,至于单靠降费这点钱,投资者收益提升可能就九牛一毛。
然后,您这里面涉及到几个细节,跟实际情况应该有些出入,我特别了解了下:
(1)SPY的管理费和指数使用费我去查了资料,管理费是0.06%,指数使用费是0.03%+60万美元,这个产品的综合费率是0.09%。这个产品目前规模是5268万美元,这样指数公司拿到的指数使用费大概1.5亿美元左右。关于这只产品的指数使用费数据,可以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的78页。
(2)关于指数使用费是否计入基金净值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我在文章中也提到了,在2021年2月之前成立的老产品,应该基本是基金资产承担指数使用费;在这之后,则全部由基金公司承担,这个在证监会的指引写得很清楚,可以参考:网页链接 的第7条。
(3)我还是想说,我不是说指数公司收费都贵了,而是针对一部分指数产品。主要是迷你基金、部分债券基金及管理费大幅下调后的权益指数基金,因为我是觉得这三类产品的指数使用费与管理费相对比例不太合理,因为考虑到基金公司的付出。当然现在在我看了SPY的情况,我确实也有点纳闷,为什么SPY这个管理费压得这么低了,但指数使用费依然收这么高,要我来说,我就觉得不那么合理。。。当然我不知道美国ETF市场的生态是怎么样,至少在国内,我觉得,基金公司为了做好ETF,还是得操心很多的//@木兰当户基:回复@大马哈投资:文章看过了,我的意见还是对指数使用高费率的指控并不恰当,但是迷你基金费用下限怎么设置以及如何计算这个事情可以探讨。
您正文也说到指数是垄断行业,那定价有两种逻辑,一种是从公司角度出发利润最大化,这个逻辑在国内并不成立,另一种是政府从社会效率角度限价,控制公司在成本之上能获取一定水平的盈利。指数公司总收入大概就您算的这个数,成本我确实不清楚,但是最后的净利润我想可能并不会太浮夸。SPY费率确实是万三,但是这个产品每年都要付给标普超过10亿美元。所以还是得市场有发展,对投资者、对中介机构、对从业人员都是利好的。如果等以后指数基金市场存量规模数量级变大了,指数费率肯定是会调降的,但是总的收费可以有上升空间。
基金公司尽责管理,指数公司做好指数,这确实都是分内之事,但是客观上收入降低太多会影响经营也是不争的事实。就像公募降费很多人觉得是好事,但是这只是市场低迷期间转移矛盾的一个方式而已,降费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影响到很多基金公司的运作的,至于什么样的公募费率才是合理的,这个也值得讨论。
另外指数使用费应该是计入基金净值的,是投资者在承担,并不是基金公司在承担,所以不存在说基金公司把20%的管理费分给指数公司。指数基金运作具体有多少工作,可能确实很多,但总规要比主动管理要少一些吧。0.15%确实是低的,对投资者非常友好,但是指数基金本来就同质化严重,从基金公司角度就是出量的逻辑。多一条指数的边际成本低,同样多一个指数基金的边际成本也低,但是有很强网络效应,产品越多越容易吸引投资者,规模也越容易增加。
所以之后指数基金行业格局肯定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头部现在已经相对滋润了,很多新入局者做的都是赔本生意。是的,很多小规模的指数基金,基金公司收的管理费完全不足以覆盖管理成本,并不完全有利可图。但是本质上也是在贴钱博一个能长大的机会,风险利益并存,审慎决策,自担风险,从商业上讲我觉得没毛病。
降费潮降的更多是主动基金的费用,ETF管理费很多早就是0.15%了,这轮似乎并没有太多调降的。那么降费对行业发展有用吗?可能有用,但是也有很多副作用,确实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推给基金公司,同样我觉得指数公司现在也没什么好批判的。矛盾的根源还是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的账户和情绪是快变量,基金公司和指数公司的收费是慢变量。一个好的生态应该是长期大家都好,参与者都有利可图。到指数基金上,就是市场能好起来,规模能大起来。
引用:
2024-06-18 10:47
近一两年的公募基金降费潮愈演愈烈,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上限被统一调低至1.2%。指数基金的费率尽管未被统一向下调整,但很多缺乏先发优势的指数基金产品则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降费价格战,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比较典型的像易方达的沪深300ETF,其低费率标签对规模的逆袭功不可没...

全部讨论

感谢您补充的信息和友善讨论~
1、SPY的年报第12页里面有写S&P license fee,确实是1.1亿美元左右,这个我之前看的时候看错一位,但相对期末净值4040亿元算下来差不多是在0.03%的水平。
2、指数使用费不计入基金净值,我觉得这个非常合理。对于迷你基金来说,三五万的指数使用费下限对仅存的持有人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对基金公司我觉得完全不是问题。前面我也说了很多基金公司也是在博一个机会,其实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管理人承担费用下限,是基金公司的试错成本,一定程度上是抑制基金公司盲目布局。对持有人来说,因为不计入净值对,影响几乎是没有的。
3、用迷你基金来类比指数使用费和管理费的比例,我觉得这个点还是太偏了。假设一家公司只有少数几只迷你基金,那么费用下限负担并不重的。假设很多这种触及下限的基金,基金公司本身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布局或者管理存在问题。指数基金的成本大头在系统和人员配置,新发一只的边际成本并不算高,如果完全是零成本,我相信基金公司是愿意发行大量新基金,目的就是守株待兔万一哪一只变大了,但是这种局面对投资者并不友好。
4、其实指数公司跟基金公司就像卖铲子和掘金的人,风险和收益多像基金公司倾斜一些我认为没有问题。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指数使用费跟管理规模走,看似不太正常,其实非常合理。这意味着规模小的基金可以支付更少的费用,大基金支付更多的费用,但是总费率还是不高的,所以相对公平。如果指数公司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按照一个铲子固定多少钱的思路来授权,那么小基金公司根本没有上桌的机会。从公募产品的指数使用费总量来看,至少目前的指数公司利润并没有太离谱。现在指数公司基本都是交易所背景,更适合总量控制的逻辑,真的等行业规模大了,指数使用费绝对会调降的。
5、您另一篇文章说到指数数量太多,借此我也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其实境外像标普道琼斯这种公司指数数量都是数以百万计的,境内市场的指数数量还远远不到太多的级别。比较合理的逻辑链条是指数公司编制指数-基金公司慧眼布局-投资者按需选择-指数公司根据市场需要发行新指数,就像卖铲子一样,只要提供的出品是稳定可靠的,我觉得就已经尽到责任了,至于用这个铲子是挖金子还是挖烂泥,这个应该是投资者自己的责任。普通老百姓尽量买买标准款就行了,买了需要特殊技术的铲子,拿到手觉得不好用,也没必要怪基金公司或者指数公司。未来永远是未知的,没有人可以未卜先知,一个丰富的生态应该是能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当然基金公司不应该为了利益忽悠大家说烂泥里藏着金山,就像不应该明知高点却为了销量大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