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mart Beta超越指数增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2喜欢:24

如果说Smart Beta指数大家不够熟悉,但如果说到大家熟知的红利或者红利低波,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其实,红利(低波)指数就是一类简单的Smart Beta指数。“Smart Beta”这个概念作为海外市场的舶来品,以前通常被直译成“聪明贝塔”,如果根据我对这类指数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策略指数”,因为每一个策略指数的背后代表着一个规则化投资策略的落地。

说到底层投资逻辑,Smart Beta和量化指数增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Smart Beta指数的背后是一个个的选股因子,比如:红利指数就是按照股息率指标由高到低排序筛选股息高的股票构成组合;低波指数就是按照股价波动率因子由低到高筛选波动率低的股票构成组合...之前我在策略指数,远不止红利一文中对挂钩沪深300的策略指数进行梳理,挂钩沪深300的策略指数涵盖价值成长动量低波质量红利低贝塔等多种类别。

对于很多公募量化指数增强产品而言,他们在选股时也基本是采用上述各个类别的选股因子,只不过他们不如策略指数那么纯粹与透明,量化指增在因子运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很多经典的策略指数往往只采用1-2个选股因子,像红利和红利低波。而量化指数增强基金为了充分利用各类因子带来的超额回报,以及追求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则会常常将多个类别的因子糅合在一起,像做菜一样,每类调料都会搭配着放一点。

(2)量化指数增强基金的背后有着非常强的投研力量支撑,因此它们在因子的研究上会做得更为细致,像价值因子不会简单的盯着市盈率和市净率;成长因子也不会简单盯着单季利润同比增速,单季收入同比增速。

在越来越卷的指数投资时代,各类策略指数层出不穷的冒出来,如果说当前的策略指数跟早期的策略指数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曾经属于量化的独门秘籍一件件的拿出来公之于众,不断朝着量化指增的方向靠拢。

(1)在因子的选取上,很多策略指数都融入多因子的投资理念。像300价值稳健(931586),虽然风格定位于价值,但在因子的选取上不再单纯采用PE\PB\PS\PCF,而是会采用估值、波动率及Beta多个因子进行融合,以力求让策略表现得更优。像华证指数公司为了切入竞争格局固化的指数供应商市场,在指数编制上也采用多因子投资理念,如华证龙头红利(995082),虽然还是定位于红利指数,但在筛选上不再简单的采用股息率,还采用了动量、盈利及ESG等因子进行剔除处理。

(2)在单因子的挖掘上做得更深更细。早期指数公司发布的策略指数,在选股指标的采用上都非常的简单,比如PE、PB、单季利润同比增速及ROE等。而如今很多策略指数早不局限于采用这些简单指标了,而是把很多量化指增产品在用的一些精细化选股因子下放到策略指数产品上来,比如估值因子的一致预期PE成长因子的超预期成长ROE的稳定性残差波动率等。

策略指数的不断进化使得编制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哪怕是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在理解很多复杂策略指数的编制规则时,都要颇费一番心思;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那肯定更是如此。我在这里列出了上证智选科创板成长动量50指数950260)指数的编制规则,大家可以感受下他们的复杂程度。

说到策略指数和量化指增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以及策略指数不断借鉴量化指增策略的优势,大家就很容易将它们的业绩进行一番比较。

先不说新近发布的那些复杂的趋向黑盒化的复杂策略指数,最近我在梳理一些经典策略指数的过程中,就发现当中的不少策略指数相对指增产品开始体现出了不错的业绩优势。

像最近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1000红利和1000红利低波,其表现得非常靓眼:

2019年至今(截至今年6月7日),1000红利和1000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分别上涨了96.89%97.03%,大幅战胜中证1000全收益同期22.96%的投资回报。同期四只对标中证1000的指数增强基金富国中证1000指数增强建信中证1000指数增强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的投资收益分别为99.33%81.63%105.04%。5年半的时间里,1000指数增强基金相对于简单的红利指数并没有体现出什么业绩优势。

看到这样的数据,量化基金经理们难免会感到有点受挫,因为花了那么多时间做投资与研究,其表现还不如一个简单的红利因子。

我认为相对于干瘪瘪的区间业绩,我们需要更多的看到的是业绩背后的东西:

(1)确实2019年来中证1000红利的表现不比1000指增差,但如果看到超额收益的路径,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稳定性要比策略指数高得多。下图为各指数或指增产品相对中证1000的超额收益曲线图,可以看出指增产品的超额收益曲线是非常光滑的,而策略指数的超额收益曲线是非常坑坑洼洼的,而且超额收益分布也非常的不均匀,这说明尽管最终下来它们的业绩可能差不多,但期间持有体验是有着非常大差异的。换言之,如果让你2019年年初持有1000的指数增强和红利策略,相对于前者的稳稳当当,后者你大概率拿不住(中途就下车了)。这就是为指数增强基金付出更高管理费的价值。

(2)指数增强强调全天候,策略指数强调阶段性配置。1000红利类指数的超额收益路径反映的是价值因子的表现。如果我们看1000红利低波指数,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时间里,1000红利低波相对中证1000的超额为-2.5%;在2022年及之后,1000红利低波开始大幅跑赢中证1000。换言之,1000红利(低波)这类策略指数常适合对市场风格有很好判断能力的投资者,2022年以来为价值风格的大牛市;否则如果奔着长期持有这类指数去,在2019-2020年小盘本就弱势的市场里,策略指数反而录得负超额,投资者内心崩溃由此可想而知。相较之下,持有跟踪中证1000的指数增强基金平稳的把超额收益分布在市场风格不一的各个年度,省却了投资者判断市场风格的烦恼,为全天候配置品种。

未来随着策略指数ETF和指数增强这两类产品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可能还是会有很多这样的业绩对比,以此论证XX行或者XX不行。我觉得单盯着业绩去做对比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存在即合理,各类产品理应将它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策略指数风格清晰很重要。市面上非常多的投资者对于市场风格有很明确的观点,那么这些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策略指数就成为了他们十分称手的投资工具。对于优秀的策略指数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风格转到这一类策略时,能有着非常极致的业绩表现,至于在逆风期则不要过于强求业绩。像市面上现有的红利类策略以及创业板成长,他们基本都做到了这一点。

(2)指数增强基金提升超额的稳定性很重要。对于指数增强基金而言,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跑得快,而是求稳,追求不论什么样的市场风格什么样的行情相对基准都能够有超额收益,降低投资者对风格的择时能力要求,控制超额收益的最大回撤。本质上,指数增强基金不是工具型产品,而是一类特殊的主动基金产品,时时刻刻做到值得投资者信赖才是最重要的。

最大的错误在于这两类产品错配做了各自不擅长的事情。比如指数增强产品在单一因子上进行过多暴露(比如前段时间很多产品暴露于小市值因子),最终一旦出现极致行情,导致损失惨重。又比如市面上有一些策略指数不再聚焦单一风格,而是把各类因子糅合在一起做成多因子,像中证朝阳永续多因子100指数931232),这类指数丧失了鲜明的风格属性,直接面临与指数增强基金的竞争。如果到这一维度,我们很难看到多因子策略指数相对于指数增强基金的任何优势,毕竟指数编制规则的优化及持仓的调整是非常低频的,现有的编制规则也很容易出现过拟合;而指数增强基金可以快速迭代策略,对于任何持仓个股的利多或利空可以做到快速反应,而且还可以针对个股及行业行情变化的剧烈程度收紧或放松因子暴露敞口。

最后,不论是Smart Beta业绩不及、比肩还是超越指数增强基金,大家谁也别嫌弃谁,更重要是要发挥好各自的优势。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原创不易,如果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关注四连击,感谢大家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全部讨论

06-09 10:51

请问红利低波1000有跟踪的ETF么

哇,招商这个中证1000的超额好稳定啊

06-10 17:37

写的很好,特地赞一下,不要在乎那些恶意的声音

写这么多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我都懒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