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夜落春山空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喜欢:4
拜读大马哈投资优秀文章,不禁连连赞叹,这是今年来关于基金评价最优秀的研究文章。
截止6月,基金募集规模达8017.23亿,是去年同期募集规模的2.07倍,即使是优秀基金经理,产品规模的增加也会增加其管理的难度,经统计总管理规模超200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共有13位:刘格菘,陈皓,董承非,张坤,刘彦春,蔡向阳,乔迁,萧楠,周应波,谢治宇,郑磊,胡宜斌,刚登峰。
这个名单也是您研究文章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突然增大的管理规模,董承非在今年四月份的一场路演中说,“第一产品不会是船小好调头,第二我感觉还没有太吃力,因为我是一个逆向型的选手,我要买一个东西的时候,那个东西很不受欢迎,所以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买它,所以这可能跟我的方法也有关系”。
对于新增80亿的规模,萧楠回答:“我这种投资策略天然能够容纳大的资金体量,所以不会对我的操作过程有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不是特别多的操作”。
不可否认的是,管理规模短时间内突然增大,势必增加这些超一流基金经理的管理难度。过去有太多的优秀基金经理,由于规模急剧膨胀,导致业绩流于平庸。
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您基金规模与基金长期业绩关系的文章。

热门回复

2020-12-10 18:04

谢总当然不是要退出啦[捂脸]这是兴全一惯的老带新,培养新基金经理的特色,主要还是谢总管。

基金经理主观上,应该是想把规模最大的基金搞好的。毕竟提成多。

2020-12-10 09:32

老哥对合宜增加一个经理怎么看?意味着谢治宇会慢慢退出?

谢谢解答@EndlessSky

2020-12-10 13:56

所以还是要配一些被动型指数基金比较好吧

是的,基金经理无时不刻不想把业绩做好,只是经常事与愿违

应该不会吧,这块@零城逆影 他好像做了细致的论证,你可以看看他最近的帖子。另外如果方便也请掌柜@兴全掌柜 解答一下哈~先替这位球友谢谢啦

谢谢您的肯定,我觉得理性客观是基金评价的核心。至于规模与业绩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探讨,这块我得看下该怎么研究~很多时候基金经理进钱最多的时候也是他最风光的时候,而每个策略都有爆发期和低估期,业绩在进入爆发期后大概率下一个阶段就是低谷期。所以规模变大后业绩变差,到底是策略本身进入低估期,还是规模压垮了业绩,这两者各自贡献多少是需要细致一些的分析的。这两年主动基金经理规模普遍变得前所未有的大,未来会怎么样,确实很让我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