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4

看起来术锐的技术更先进。$微创机器人-B(02252)$ 

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创立的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运营仅仅4年,其手术机器人曾在全国“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现场演示缝葡萄皮、剥生的鹌鹑蛋壳等精细操作。

2004年,徐凯留学美国,师从被誉为“医疗机器人之父”的russell taylor教授,他是世界第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明人。其间,徐凯参与了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首台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研制,并担当主设计师。当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多孔技术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

2010年,徐凯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开始独立潜心钻研单孔手术机器人。相比4-6个多孔,单孔只在皮肤上开一个不到3厘米的小口子,设计更加困难。4年后,他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解决了曾经困扰多时的关键技术问题,甚至在性能上一举超越了“达芬奇”。

今年3月9日,利用术锐手术机器人,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教授主刀了一台高难度手术。这是亚洲首例纯单孔腔镜机器人完成的手术,打破了“达芬奇”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唯一性”。

眼下,术锐手术机器人正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除了泌尿外科和妇外科,也适用于胸外科、普外科和心外科等手术。“我们目前临床进展良好,力争明年下半年上市。”

底气源于自主知识产权。“我们聘请过第三方的10余位律师在我们公司待了2个半月,捧着‘达芬奇’在我国的700多项专利,一一比对我们的产品设计是否侵犯了其专利保护范围。”徐凯说,“达芬奇”能“一统天下”这么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专利壁垒,而术锐完全是中国自主智造,还有望以原创技术出口欧美市场。


术锐成立之初定位于高端精准医疗领域,专注于第三代单多孔通用型的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致力于完全自主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链条关键技术。

在微创腔镜手术领域,从“开放手术”,发展到“多孔腔镜手术”,再发展到“单孔腔镜手术”,对病人的创伤不断减少,而手术操作的难度则逐渐增加。而以机器人辅助,可以实现高难度手术智能化,帮助医生快速掌握操作技巧,从医疗器械上形成突破,为我国医疗行业纾困。

在术锐创始人徐凯看来,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是高度共识下的大势所趋。手术机器人所具备的扩大10倍视野、超越人手极限的精细稳定操作等优点,不仅能减少患者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还能帮助临床医生减轻手术疲劳,让资历较轻的医生大大提高手术质量。基于这种种好处,机器人手术的推广势在必行。

如何将柔性连续机构应用于手术机器人系统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2013年,徐凯就以“对偶连续体机构”,解决了柔性连续机构应用于手术机器人系统会出现的结构可靠性不高、力负载能力不足、变形无法快速准确估计、刚度变化非线性、模块化重构不便等问题。为连续体蛇形手术执行臂和模块化手术系统平台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基于多年的研发和经验积累,2020年12月4日,术锐手术机器人成功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为中国首家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

当前,新一代术锐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海量动物实验研究,验证了产品的临床功能性,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现有结果表明,术锐手术机器人能够广泛胜任单孔和多孔术式下的包括泌尿、妇科、胸外、普外等多个科室适应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与现阶段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从产业角度,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确实是我们追赶的对象;但从技术角度,我们做的则截然不同。”徐凯说道。

术锐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是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体蛇形手术执行臂,并在末端增加了手腕结构,使得其手术操作灵活性更强。二是凭借连续体机构的结构适应性,只需要一套术锐机器人系统就可开展单孔腔镜、多孔腔镜、内窥镜治疗等多种术式,能提供更广泛的临床应用。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实施多孔、单孔腔镜手术的机器人系统互不相同,医院需要分别购买。

截至目前,术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专利申请 270 余件,已获得美国等国外授权专利 3 件、中国授权专利 90 件。面向未来,术锐计划立即开展针对欧美市场的型式检验和临床工作,尽早完成美国 FDA 注册和欧盟 CE 认证。

全部讨论

2021-10-28 18:54

这个啥时候获批都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