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和拼多多强势增长的秘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6喜欢:5

说个正经的事,关于我国农村技术落地和拼多多强势增长秘密的。
这些年一提拼多多许多人就会提到“便宜”“下沉”
什么叫下沉?下沉是跑去农村刷墙,再发点传单吗?
2008年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
到2008年,他们的团队每年已经能发100多篇英文论文,平均一人一年有5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大。
但问题在于,发了这么多文章,确实给国家争了光,但老百姓是否有用上呢?村里的父老乡亲谁懂英文?于是他提出,能不能下去农村基层,看看怎么把研究用起来。

结果没人愿意去。有人说,张老师,我这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进了北京,这不是又要“发配”到农村了吗?当时正是城镇化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家都在往城里走,下去农村相当于逆流而行,是真的很需要决心的。后来是张教授的大师兄李晓林带头。李既是全国优秀教师,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都愿意下去,大家也都愿意下了。
结果不下不知道,一下真发现问题了
第一关,就是语言。不是什么中英文隔阂,就是正常对话沟通。
你可能想象不到,都21世纪了,咱们国家还能遇见语言不通的情况。
但事实就是,研究员王光州下乡第一课,给老乡们讲农业技术时,PPT还没讲完,村民们就有点坐不住了,有的还开始交头接耳。
因为村民根本听不懂他在讲什么。
村民们日常习惯了当地方言,普通话本就说的不多,加上课程信息量多,研究员自己也有点紧张,表述结结巴巴,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是当地县服务站的农技推广员老黄上来帮忙,用当地方言又讲了一遍。

你以为自己是来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或者解决村民落后观念问题,结果一落地,发现先要解决对话沟通问题。
再比如当地农民怎么辨别农药的问题,你以为他们会看商标看成分信息?
事实是,他们直接尝。
“他把肥料蘸一手指头,然后放在舌头上,然后告诉我,拿这舌头尝这肥料,如果烧舌头,这肥料就是真的,如果放在嘴里头一点味都没有,那就是假的”
这个操作直接让农大研究生郭孟楚震到头皮发麻,他之前从来不敢想象,农民会用这种对自己身体有损害的方式来辨别农药的真假。
就在那一刻,他决定要留下来,因为他感觉到农民需要他们。
还有就是时间差异,第一波研究员下乡,吃完早饭8点跑去“上班”。
结果一下地发现一个村民都没有,他们很好奇,就跑去问村民,说你们怎么不下地呀?你猜村民怎么说?
太阳没出来时麻利的下地干活,太阳一高就回家了,我们农民又不是傻,顶着大太阳干活。
几个事实非常直接的证明,哪怕农业方面有所成就的学者,其实距离一线农民也有点远了~
于是他们下决心,真要解决问题,就要扎根农村零距离住在村里。
——这就是科技小院模式。
2009年,张福锁和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起了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核心思路是,在农村生产一线,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集于一体。

在曲周当地,他们先后调查过9万多个小农户,发现10项小麦、玉米的生产关键技术到位率只有18%。这背后有缺少机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农民不了解,知晓率低。
也就是有好的技术,但是农民不知道,也用不上。后来他们花了4年的时间,把9万多个农户的技术到位率提高到了50%。
他们发现,如果给老百姓讲两小时的课,老百姓只能接受10%的知识,过上一年就忘干净了。如果既给老百姓讲课,又跟着去地里操作,老百姓就可以接受百分之四五十的知识。但如果跟着老百姓干一整个季节呢?那老百姓就全学会了,并且5年以后再去回访,这些老百姓还能与时俱进地把新技术和原来学的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性地用在生产体系里面。
这是定量化的结论,他们甚至专门发了这块的文章~
光解决农业问题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他们落地后发现,其实农民们也是高看大学生一眼的。
村里人一看你是大学生,什么问题都来找你,家里电器坏了也叫你修。所以他们小院的学生有个规矩,不能和村民说“我不会”,真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回复“我给你想办法”,再回来上网查资料或者找老师,最后拿出一招来。至于这一招管用不管用,那问题都不大,因为只要你跟村民的互动每次都有反馈,村民就会觉得你真能干、真贴心,至于你解决多少问题,他可能倒不在乎。
截至2023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牵头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累计引领全国建立了1048家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大大推动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普及。小院也极大改变了科研模式的创新。比如之前提到的在曲周,科研工作者带着老百姓们做了四五年的技术培训,把技术到位率很大提高了,这个实践写成文章,直接就发在了《自然》上,被视为全球样板和典型,这是实验室里肯定做不出来的研究。
科技小院还推广到老挝和非洲11国,并连续三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重点案例向全球推广应用。

什么叫下沉?你以为下沉就是刷个墙贴个广告?
NO,下沉是需要带着新兴科技去改造旧世界的。
他需要高校,需要研究所,需要农业计划委员会,乡村振兴工作部,以及几百个相关专业,成千上万个愿意去一线的研究生。只有兼具技术发展和执行力的组织才能实现。
这样一个巨大的项目,拼多多深度参与了其中。
拼多多不但赞助了中国农大一个亿,还直接参与了科技小院的建设,前段时间甚至还和央视农业联合制作了一个类纪录片型综艺“出道吧!科技小院”去推广新农人理念,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生态中。
综艺里你会看到拼多多的研学团和盗月社两位UP主去古生村科技小院研学,小院的学生们给他们介绍了当地的有机化肥设置。
传统有机化肥装置是密封式加装机械曝气的,但古生村科技小院这里,这个装置是用铝合金和格栅网制作,底部腾空设计的,成本大大降低,更适合中国农村。
此外,连有机化肥的选择也是经过考量的,因为有学生一开始从纸面数据发现,有机化肥在生产效率上并不比其他化肥要好,种出来的结果是差不多的,但到了农村实地才发现,农村有大量牛粪秸秆,围绕这个发酵出来的有机化肥成本大大降低,加上他们又改进了有机化肥装置,最终让当地有机化肥生产成本极大降低,一下就有了极高的竞争力。也一下说服了当地村民。

这些都是在实验室中很难感受到的,产量数据和成本数据的变化都是数据上的变化,农业研究者都会关心,但这两者对于现实中农民积极性的影响,却是有所区别的。
农民们更在意生产成本投入,产品最终销量。
这恰好也是拼多多的老本行,他们恰好是极优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比如之前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紫皮大蒜滞销,2023年最早的一批紫皮大蒜就要上市了,但当地村民2022年的干蒜还有几千吨在冷库里没有卖出去。当地种植大户们急的火烧眉毛,看到人民日报的助农信息后,就把当地大蒜的情况发到了求助信箱,没想到很快就有人联系。当时是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拼多多启动的爱心助农公益活动,为待销农产品开通求助通道,拼多多及旗下的多多买菜第一时间对接相关产区及商家、农户,迅速为农产品搭建绿色通道,实现农产品销售。
云南紫皮大蒜也不负众望,靠着优秀的品质,加上平台补贴后价格十分优惠,回头客高达80%,很多网友都给出了5星好评。
围绕科技小院,拼多多其实搭建起了一个非常先进的产学研销农业生态,有一线研究者不断探索农业科技前沿,有基层的新农人们不断推进农业技术落地,科技小院不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拉升农产品产能,而拼多多又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将这些产量不断扩大,品质不断升高的农产品销往各地。
你以为他们只是去农村刷墙贴传单,实际上他们是拿着先进技术去推动智慧农业~
对于科学的世界而言,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挑战,如何带着答案去改造世界,同样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我最喜欢的是大理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外墙,上面写着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全部讨论

07-18 22:59

拼多多是什么?是资本噬血的恶魔,是血泪工厂的梦魇,是挣中国人的钱给外国人花的卖国企业。

07-19 00:00

拼多多有点强啊

07-19 17:19

然后呢?让所有农民都没饭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