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发来看投资割韭菜,真的一样一样的。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回复:7喜欢:0

中秋节放假,北京连续下雨,除了看书吃火锅家里呆着,哪也去不了,只能家里窝着,早上起来发现头发长了,去小区门口剪了个头发,以上图片非我本人,但还是望着这个后脑勺若有所思。

人类的大脑真是个伟大的工程体,我的灵感很奇怪,很多时候来自于这种要么剪头发要么蹲马桶要么洗澡的时候。

保持好奇心和思辨力,才能灵魂出窍。趁着空闲,那就扯会儿淡吧,我们如果注意观察和思考,你会发现生活里也到处蕴藏着生活的秘密和割韭菜的逻辑。

先问问咱们一些女性朋友,你们平时喜欢做美甲吗?可能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我以前的女朋友特别喜欢做美甲,还让我帮着参谋什么颜色。

其实我哪懂,在我这种直男看来只要是我女朋友什么颜色都好看,不是我女朋友了你就是色彩斑斓我也看不出有多好看。

而且她做完美甲那天整个人特别开心,手舞足蹈。莫名其妙跟我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你感觉她又不想赢,她只是想出布。

我一开始不太理解,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来修饰自己,并且是身体这么细微的一个部分。然后她跟我解释,她说,做美甲对于女生来说是非常美妙的一个消费体验。

因为一般的美甲店的环境都还不错,对吧?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指甲油的颜色,你可以看见自己的手指慢慢的变好看,美甲师还会攥着你的手中,特温柔的对你说,你的手真好看。这中间整个过程没有哪个部分是不会让女生不开心的。

但是对于男生来说,我们不会太在意这种消费的体验,我们只在乎结果,你给我结果就行了。这也是男女考虑问题的思维逻辑上的差别。后来我才开始观察,发现有些消费场景好像也是专门是针对男性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过那种商场,一层的或者负一层的十元快剪十元速剪,我家旁边物美超市就有一个。就是十块钱快速给你剪一个头发。有机会你们可以去体验一次,一辈子一次就够了。说实话,十元快剪真的太快了。效率也太高了。

一进去没有理发师跟你说话,我一进去,那个老板看见我,也不说话。给我个眼神,努努嘴,piupiu,piupiupiu。。。我上次用跟别人打招呼,还在高中的时候。让同桌把卷子给我看一下,给他个眼神,piupiu,piupiupiu。。。

我就按照示意坐下来,一般在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提自己的发型需求,对吧?给我来个莫西干,给我来个地中海修复,或者I have no hair but I dont care。。。但是在这种十元快剪,你没有这样的权利。

因为只能老板告诉你,你能剪什么样发型。因为他只会两种,光头和寸头。一个男生突然要剪光头和寸头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当我还正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老板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机会。他已经下手动起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老板的推刀已经开始推我后面的头发。老板稍微等一会,我还没想好。他说没有关系,无论你选哪一种反正都是那两种。我说那你上面好歹给我留一点。行,寸头是吧?好的。他又马上进入状态忙乎了。

这个时候只有寸头是最好的选择。然后他就火力全开了,拿推刀直接上,嗡嗡,嗡嗡嗡,嗡嗡。。。我感觉自己就刚错过了一通震动的未接来电,他就剪完了,非常的快,非常的迅速。

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我在进到这家理发店的时候,我发现他跟一般的理发店不太一样,它没有洗头的那种水池,他连喷壶都没有,这家店没有一滴水。我在想他怎么清理我的这些碎发。

这个时候老板从天花板上拽了根管子下来,再把开关打开,我去,那是个吸尘器,朋友们。你们说有谁要在天花板上吊一个吸尘器?你们有没有用吸尘器吸过自己的头?你们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会觉得难道我脏?难道我的头发它就值10元这个价?

我好想逃,但我逃不掉。声浪非常大,整个人被笼罩着。我被吸完之后,我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我在想,十块钱也是钱。我怎么说也是个消费者,我还是个小帅锅,为什么要遭受这一切?

这个时候,老板俯下身来,我以为他要安慰我,老板拍了拍我肩膀,给我个眼神,努努嘴,piupiu,piupiupiu。。。让我把钱付了。全程一句废话都没有。

我付完钱出去。我女朋友在对面一家美甲店做美甲,她还没有开始,我就剪完头发出来了,她也很诧异,这么快吗,什么感觉?我说便宜且快,但,没有尊严。

所以我现在我在去到一般的理发店剪个头发七八十块钱,上百块钱的理发店,我都没有再像以前一样觉得特别的贵。我觉得,剪个头发我也太开心了,这帮Tony老师也太nice了,对吧?我想你们都会深有感触。

你还没有进到门店里面,他们已经开始跟你打招呼了,先生欢迎光临,一位是吗?一位是吗?然后歪头对着耳麦说到:好的,娜娜一位,娜娜一位。

其实冲水洗头的娜娜就在那儿。隔着还没三米远,我都能看见呢。但有一进门离得这么近互相耳麦对讲一下,这个过程就显得特别专业。让我觉得全中国最像特工的一帮朋友,就埋伏在各个城市的理发店。

娜娜温柔的给我洗完头之后,她会给我引到座位上,还会提示我,先生请注意脚下的台阶哦。我坐到座位上,娜娜给我一个ipad,里面有个发型库,几千种发型任你挑选,光寸头的寸法就有100多种。

选定之后,Tony老师会专门再跟你确认一下,先生这个是吗?是这个吗?OK,先生稍等一下。然后他会用梳子梳我的发路,朋友们,他超温柔,作为一个男生很少有这样的体验,他剪一刀,他梳子梳十次。

然后就留那么一小撮,在Tony老师自己的指缝当中,微微的剪出一些参差不齐。再拿我的头摆正看一看,再看一看。其实镜子里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理发师,你得有一些专业的动作对吧,来让你的顾客感到放心和专业。很多男生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在一个理发店里呆了两三个小时,出来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有这鬓角两边的饱和度稍微低了那么一些。

但不知道为什么,从这样的理发店出来,整个人自信很多。我再见到我女朋友,她说,哦,你什么感觉?我说贵,但贵有贵的道理。这整个体验过程是非常nice的。

其实呢,我是一个对个人形象不太在意的人,每天发型基本取决于昨晚的睡姿,非常具有个性。对于理发,我一般就是楼下小哥随便剪短就可以了。尤其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理发店也都不开门,我都是不剪头发让他肆意生长。

我头发长的特别快发质又特别硬,时间一长就会爆炸起来,所以后来我直接网上买了把电动推子自己剪发,直接顺着头皮剃光头的那种,反正疫情小区都封闭了也不用上班哪哪都去不了。

那时候装上限长器就自己呼噜,呼噜完就洗澡,非常省时间还不用再花钱,去买东西时售货员都叫我靓仔。但是,当然,必须,后来开始上班,我就又恢复了正常理发。

但最近我熟悉的经常去的小区附近的小哥把店关了。别误会,不是不赚钱,是太赚钱,听他说,这20年他在老家4线城市买了5套房,打算离开北京回去收租+开店了。

上次也是他最后一次给我剪头发的时候,说我照顾了他这么多年生意,但看起来我好像还是当年那副忙的要死要活的样子,没有进步,白头发还增加了不少,所以他打算给我传授一点秘籍。

我也虚心求教,于是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炒房的心得。写到这儿,我叹了口气,不知道是该期待他回来,还是期待他不回来。还是期待他不回来吧,这样对他的人生好一些。

他走了之后,我就换了一家店,一家在韭菜圈,不对,投资圈还挺出名的连锁快剪店,号称用互联网思维赋能理发行业。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快剪店。偶尔去超市买东西发现的这家店。

后来我想,真有意思,作为一个赋能PTSD患者,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座位漏电,让我头发直接起飞。进去之后,我发现,互联网赋能的意思是:你不需要等位,提前在小程序上约时间,有排号到了直接快剪,能够快速翻台。

哦,大哥,这就是互联网啊,佩服。据说这家店的野心是要成为理发第一股的,所以从创立之初就把理发这种非标服务在往标准化和数字化方向走。整个门店的业务只有快剪和卖洗发水啫喱水。

去了之后也没有Tony老师劝你焗油,劝你烫头,劝你办卡。我觉得挺好。毕竟大家都知道很多理发店每年都要搞两次店庆,每一次都要持续半年。任何一天你去理发都会被店里的十个首席发型总监告知店庆要打折,明天活动就是最后一天。

第二天你再去会发现后天也是最后一天。每个理发店都可以掌控时间。没有人劝你办卡,真的是令人心情愉悦,整个过程干干脆脆,非常清爽。

但也有不爽的地方,正因为它要实现标准化,所以你必须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它并不提供洗头服务,在理发前和理发后都不提供。这是标准化的代价。

这家店尽可能地把所有店都做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开在购物中心、所有的收费都是事前透明、没有收银只有理发师、理发师没有title,你想去剪发就只会给你剪发不会给你纹眉或者美甲。

有一说一,刚开始我其实是非常喜欢这种模式,但我自从体验了一次以后,我很快意识到我这种死直男喜欢的模式,可能活的不会很好。因为从消费角度看,男人的钱太难赚了。

可能是职业毛病,当然说的好听一点也可以说是商业敏锐度。后来体验过回来我就一直再琢磨理发这件事儿,最后我的分析是理发这种非标服务可能天然就没有上市的可能性。因为要么闷声发财办卡,没必要上市。

要么标品化赔钱,不符合上市条件,当然去美利坚割韭菜另算,我们说的是常规上市。一家能够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热捧的公司,尤其是一家搞线下连锁门店的公司,最重要的三个点:可大规模复制、有品牌价值(可以卖出溢价)、单店利润模型能打。我可以一个一个拆解分析给大家看。

首先,理发店是很难大规模复制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直营式的复制。那种加盟或者伪加盟的连锁门店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内,那个的核心竞争力是加盟诈骗和办卡非法集资。理发店提供的是纯服务。相比商品,服务要麻烦得多。无论怎么把服务流程缩短,服务里一定是有非标准化的属性。

举个栗子,快递外卖、出租承运这种算是已经非常标准化的服务里,只要从A地送到B地就算完成履约交付了,但外卖员、出租司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细节仍然是整个服务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服务就是非标服务的部分。

服务和服务有区别。有的服务轻,有的服务重。轻服务的品类,标准化成分占比高,非标部分占比很少。重服务的品类,刚好反过来。轻服务品类容易大规模复制,重服务品类要难得多。

如果把服务来做一个标准化成分的量化分析。那么快递这种服务99%的部分都是标准化的,只有1%是非标的;打车这种服务80%是标准化的;那么理发这种服务,可能只有10%-30%。当然,这种量化成分都是大致估计。

在理发里,快剪是相对可以被标准化的部分,洗烫染就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工序冗长复杂无法拆解、管理成本高、培训门槛高。快剪流程很少,但烫头技艺和门道要复杂得多。

如果把餐饮分成连锁餐厅和非连锁的米其林餐厅两个大品类的话,前者是标准化,后者就是非标准化。连锁餐厅对应的是理发店里的快剪服务,消费者是可以预期价格,甚至可以预期味道的,因为都是工业品嘛。

米其林餐厅对应着就是理发店里的非标准化,消费者没有办法去预期理发店的总监们会给你的账单金额里加几个零。

我开头提到的这家连锁快剪店,是把可以标准化的快剪服务单拎出来的。赚钱,靠的是走量以及复购。他们甚至做得更决绝,把洗头都省掉了,一方面是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把流程更加缩减。

但快剪仍然只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服务。理发和打车不一样,打车不可能千人千面,但理发一定是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头型和预期都不一样,即使是快剪,相对于那些简单的服务都是一个非标准化的服务品类。除非你这家店主打电推子一波流,不然就是没法标准,人和人就是有审美差异。

还有一个不太能大规模复制的原因是理发没有规模效应。还是拿餐饮作为对照参考,连锁快餐厅的餐食是中央厨房的同一批工人做出来的,供到全国的连锁餐厅里,是非常高效的1V多。但是对于理发来说,去掉洗头流程的快剪仍然相当于一个厨师给一个客户做菜,还是1V1的模式,非常重。 

即使是已经这么标准化的快剪店,它的供应端能力甚至还不如几百年前的饭馆一样。一个理发师同一时间内只能给一个客户理发,是完全没有任何规模效应的。出租承运好歹还能有个拼车,快递外卖还能有个驿站快递柜。

没有规模效应,大规模复制的难度要难很多。理发店尤其是快剪店并没有品牌价值。能够被称之为有品牌价值的品牌,意味着至少达到了两个目标:

①这个品牌是可以让消费者付出溢价的,也就是同样的产品/服务,只是贴了一个这个品牌的标,就可以让消费者自愿多掏出10%甚至是100%的溢价,比如苹果

②品牌意味着会有一大批忠诚度高的用户,品牌方每年只需要支出非常少的营销费用就可以获得很多用户的复购,比如苹果

理发总共有两类用户群体: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快剪就像吃快餐,甚至是预制菜;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没有快剪的概念,理发本来就是要耗时的,快剪仍然是吃正餐,需要找更好的厨师,甚至是指定的厨师。

对于第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对剪发的需求就只有“剪短”以及“不要和我唠嗑”。如果世界上所有人对于理发的需求就是这么单一的话,那么理发标准化的程度还可以再提高。

这部分人群对于价格可能并不敏感,但他也不愿意为某家品牌的理发服务付出超过同业的溢价,对这部分人群而言,理发等同于电商平台上的白牌产品,和指甲刀、晾衣架是一样的。

他们选择理发店的唯一标准可能只有:这家店离我近。比如说我就是这样。当他们走进一间理发店的时候,当被问到剪什么价位的时候,通常的回答都是“最便宜的”。

但对稍微愿意在颜值上多花点时间的人来说,理发是一个值得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的服务,一旦他们在某个时间段遇到一个特别懂他头型的人,他们只会选择让这个人成为自己的专属Tony。

如果这个Tony走了,他们会跟着这个Tony一起走。“认人不认店”,这件事儿,也在没有中央厨房之前的餐饮市场发生过,一些老字号的总店和分号之间的差距甚大,很多食客是冲着名厨去的,总店人满为患,分号门可罗雀。

也非常像剧本杀店,资深玩家只会跟着DM走,根本不存在对连锁门店的忠诚度。这部分人群是认为“理发”有品牌价值的,愿意为品牌溢价付费的,但他们认可的这个“品牌”通常是个人IP,并不是理发师所在的理发店连锁品牌。消费者只会忠诚于某位Tony老师,并不会忠诚于某家理发店门店。

也正因为这部分人的存在,在快剪连锁提供平价服务的理发师如果技能练出来了之后,都会选择加入小型高端理发店,因为后者的客源都愿意为理发师的技艺多付费。又或者直接自己开店,承接自己的客户。

优秀理发师的出逃似乎是快剪连锁的必然结局,以至于快剪连锁几乎留不下来好的理发师,最终让“只需要剪短”的客群进一步认为理发就只是白牌服务,不需要品牌。

就是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理发是类似白牌产品的服务,没有品牌,另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理发有品牌,但不是理发店,而是理发师。

另外,快剪店的单店利润模型存疑。一家门店的单店利润模型很简单,单店收入减去单店成本,作为一个服务业态,主要的成本在于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

理发店的成本其实都差不太多,主要担心的是这种基础快剪门店的收入问题。这种基础快剪服务,市场规模是非常小的。 

注意,我说的是【市场规模】,不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X单价X数量,才约等于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再大,但价格上不去,也不行。

还是拿大家更熟悉的餐饮市场举例。餐饮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赚钱业态,从提供标准化的工业品食物,到服务占比大的商务宴请,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也都能做大。

餐饮市场的规模是足够大的,因为人每天需要摄入能量。像海底捞这样的可以把单日单店营收做到7万的餐饮店,即使房租高,但还是有利润空间。

当然,这也和他们自己做标品(火锅真的是半成品),并且供应链也同时给多家火锅用(火锅业大量店用海底捞的供应链),房东再涨房租,都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但理发的频率要远小于吃饭,最勤快的男生理发频次只有半个月一次,头发长得慢的甚至可以半年理一次发。同样的店面,餐饮店的房租要更贵一些,但房租之间的差距非常小。频次太低、规模太小,导致一家理发店的快剪服务通常只被视为一款引流产品。

如果想要赚大钱,想要打败房东,就只能增加在其他上赚钱,有职业道德的可能只会增加烫头、增加美容业态。快剪的利润先天不如洗染烫,真的只是赚个加工费。

还有一部分理发店,他们主要盈利模式是骗客户,骗他们搞一些你也不知道的项目,比如头皮护理啊、割韭菜能割多少是多少,或者骗他们办卡,然后拿着靠办卡收上来的会员费去放贷去搞房地产。

以理发的频率之低,一个大型社区可以养活几十家餐厅,但却不一定能养活两家理发店。而有先发优势的理发店为了排挤掉竞争对手,会竭尽所能,把这个社区里为数不多的居民都忽悠办卡。在这种竞争态势下,能够卷出来的王者都是获得当地社区居民信任的老店了。

当社区居民一旦持续办卡以后,即使新入局者再怎么不推销办卡,再怎么流程简便,也并不会被吸引过去。他们已经有沉没成本了。而且说实话,快剪店这种标准化服务在抢夺客户时不一定是优势。越是标准化,越没有体验感。比如很多人并不习惯没有洗头的理发服务。

新入局的新型理发店都选择购物中心和商住公寓作为据点,也是因为社区店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但商住公寓的自然流量很少,通常只能在美团/点评/小红书上做投放,这种流量成本其实很贵。

购物中心的自然流量要大很多,但房租要贵得多。所以这些店都只能主打几百块单次的高端理发,靠高客单价以及客人们的安利推荐才能维持下去。高客单价意味着理发师需要更牛X的技艺,最终又回到了靠理发师个人IP的困境里。

人家认人,不认店。试图打破这种个人品牌困境的品牌,由于客单价不高,只能寄希望于客流。但这种高端理发店和以办卡为主要现金流的社区门店前后夹击,导致客流其实并不能支持它的单店利润模型。

虽然我现在每次路过物美超市,看到那家快剪店,我也很希望它能实现扩张,但我不得不说,这可能只是个梦。哎,大多数良心生意,都面临这个问题。不从用户身上割韭菜 #韭菜的自我成长#  ,那自己就是韭菜。

理发这件事上,这跟股市的韭菜也是一样一样的,都是一茬一茬的长,再一茬一茬的割韭菜。只要韭菜根儿还在,新韭菜总会生生不息的长出来的。

哎,万物基于传销。不对,是营销。理发和韭菜这可真是一个魔幻的世界。熟悉的味道,不一样的割法,生而被割,生生不息,如此轮回,周而复始……

全部讨论

2021-09-22 14:04

来个莫西干

2021-09-21 13:07

我怀疑你看了脱口秀大会!并且有证据!

2021-09-20 20:25

大哥这文笔绝绝子啊,理发能分析这么多,看到“piu”笑出声

2021-09-20 11:39

现在脱发的人越来越多了,好多人都不留头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