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几天是不是有券商、银行的朋友向你推荐REITS?

金融圈老是喜欢搞一些英文单词和缩写,显得格外高大上。但大家一定要破除这种迷信。就好像咱们翻译的「纽约」,显得很洋气,但其实直接翻译应该是「新乡」,是不是很土?

诸位还记得前不久被监管查的「深房理」吗?

众所周知,深圳房产是很贵的,好的地块必须千万起步。还有个问题,深圳户口比北京上海好拿多了,但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瑕不掩瑜。深圳房产的优点盖过了所有的缺点,那就是涨起来太猛了。所以筒子们都想到这个社会主义先行区炒炒房、做做财富自由的梦。

为了解决上述炒房难题,深房理搞了一套集资策略。就是他的粉丝一起出钱拿下深圳房产,由深房理管理这些房产。大家用屁股想也能明白,最终的收益主要是两块:出租收益+增值收益。

这其实就是REITS的基本原理。这个词翻译过来,就叫不动产信托基金。

当然,深房理乃一介凡人,直接违抗「房住不炒」的天命,心眼也挺坏,自然要被天打雷劈。

其实,除了房子,很多不动产都能做成REITS,只要它能产生持续的收益即可。最典型的就是收费高速公路、工业园区等等。

之所以有很多媒体出来吹REITS,是因为老美那是最早开始搞REITS的。而且收益还不错。

差不多1970年起,老美开始搞REITS。但直到1990年,REITS才开始蓬勃发展。

从1990年到现在差不过是30年。过去30年,美国REITS的整体年化收益为10.26%~10.73%,也就是跟标普500的10.42%差不多。

这点其实也能理解。美丽园基本都有两个蓄水池,一个叫股市,一个叫楼市。

美的两个池子放水量差不多,所以老美那代表不动产的RIETS和代表股市的标普。涨幅长期看相差不会大。

这也是为啥咱们这很多人幻想REITS收益高了。因为咱们这楼市的池子放水量更大啊。至少历史上是如此。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房住不炒」可不是说说而已。咱们这的REITS发行从一开始就要求,不能是住宅、酒店、写字楼、商场等房地产项目。

而这些项目才是真正的好项目,特别是涨起来简单粗暴的住宅。

前面说了,REITS的主要收益是出租收益+增值收益。

房地产项目之所以收益高,就在于那可怕的增值收益。非房地产项目,它的主要收益就是收租子,增值收益是很有限的。

很多投资港美股的朋友都知道,香港的REITS收益不错。但其实那些都是房地产项目。比如越秀REITS的底层资产是广州的白马大厦、财富广场、城建大厦、维多利亚广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等等。

所以,说得不好听点,咱们这发行的是阉割版REITS。

从目前发行的国内版RITEs来看,他们对标资产今年的现金分派率(姑且认为是股息率)。大多数也就4%多一些。

所以,大陆的REITS收益,大概也就是个债券水平。

其实,这事也可以理解。大家去看看中国建筑等基建央企的财报。基建这行业垫资是常态,但集团公司还是有钱的,报表上常年躺着上千亿的现金。

每家基建央企都有自己的投资公司,目标就是用好这些现金。它们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高收益的好项目。

谁会找到特别赚钱的好项目,辛辛苦苦建设好后,再主动拿出来,贡献给广大投资人呢?一般都藏着掖着,自己投了。

哦,对了,有人说REITS的好处是波动要比股票小得多。

其实,A股就有追踪海外REITS的指数基金。

整体上看,REITS的波动要比A股小一些。但在部分危机情况下,波动远高于股市。

比如2020年的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对实体经济伤害很大,REITS跌了30%,远高于股市跌幅。

2008年主要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金融危机。所以那年的REITS也是跌得不要不要的,直接来了个腰斩。

其实,真正适合投资REITS的是机构。因为REITS和股市的关联相对小一些。适合机构进行多元配置。

不过,据我所知,好像咱们这不少机构也保持观望态度。

当然,大陆的REITS还有些其他问题,比如产权矛盾、永续期等等。但毕竟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还是关心收益和波动。

所以你如果觉得能接受长期年化4%左右的收益的话,就可以考虑一下R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