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建立一种不基于预测的交易系统吗?(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最近两个月,白酒板块一路狂飙,硬生生穿越了牛熊。

在上周二,也就是11月17号,白酒整体曾有一波跳水。当时我在群里看到有人在发表这样的判断——白酒今天这一跳,中期顶部基本形成了。

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看,自然是有的。11月13日白酒板块来了一波杀跌,两个交易日后,尾盘又突然跳水,在当时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现在为位置过高,主力出逃意图明显,加上整个白酒板块从10月开始一路向北,里面积累了大量获利盘,该到收获的时候了。

从最近的行情来看,这个预测明显与事实不符,可能在当时也跟市场上很多人的判断不一样,但其逻辑依然不能算是错了,为什么呢?

因为逻辑不等于事实,逻辑仅仅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可能性。

无论是一只股票、一个板块、还是整个市场,都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拿白酒版块来说,最近每天的成交额都是两三百亿,也就代表每天都有两三百亿资金在买入,两三百亿资金在卖出,买入的时机、位置、数量、仓位、具体个股、买入者的职业、心态、技术、背景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有没有资金在11月17日这波白酒板块时清仓出逃,并判断其为中期顶点呢?

一定是有的,所以这样的逻辑从局部来说是正确的。

逻辑真不等同于事实真,很多人都会搞混这一点。

从逻辑上讲,你今天下班后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像往常一样吃饭、可以去看电影、去购物、去健身、或者直接回家睡觉、跟异性约会等等。也许这些念头都在你脑子里闪过,从逻辑上讲,任意一件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都是符合其逻辑的。但你最终只能从中选择其一去做,这件事是你脑子里多种逻辑权衡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事实”。一件事情后续发展的可能性有很多,但最终的事实只有一种。

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过:人类的理性是“感觉的奴隶”

他的意思是说:尽管理性在人类动机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做决定的永远都不是理性。我们做某事,是基于感觉做出的决定。理性则是负责为这个决定给出合理的解释。

而且最具欺骗性的地方在于,我们会在事实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逻辑和固有认知脑补出一条完整的故事来,就好像下面这幅画一样:

你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不会把她理解为一个没有鼻孔,只有八根头发,没有睫毛的女人。在我们都没意识到的时候,大脑就完成了人像的脑补。

再以购物这种很直接的决定为例,我们往往会把这种决定看作纯粹理性的判断。你看过一种商品和商品的价格,然后问自己一系列问题:你使用这种商品的频率多高?购买这个商品会花去很大一部分积蓄吗?用那些钱还能买到别的什么东西?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就能冷静地权衡是否购买这个商品,然后做出决定。

但是根据来自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来看,权衡并非冷静的过程。这些科学家给受试者真实的现金,列出一系列供他们购买的物品:无线耳机、电动牙刷、《星球大战》碟片,等等。科学家向受试者展示了每一件产品,然后展示了价格,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大脑的哪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相当准确地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某种商品。而且所有活跃的区域都是主控感觉的部分,而不是主控理性的部分。在购物行为完成后,科学家询问这些受试者们,他们却能给出很理性的回答:我选择买这件东西是基于XXXX(理性方面)的原因。

这个实验说明,真正主宰我们行为的是感觉,而理性则是我们为某种感觉所编织的理由,理性是感觉的奴隶,也许正如休谟所说“单纯的理性并不可能成为任何意志行动的动机。

当然,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基于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解释“我喜欢”,比如过着不富裕的生活,却追求名牌奢侈品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被洗脑了”,如果你跟他们论辩,到最后往往就是一句“我选择我喜欢”,殊不知来源于安踏广告词的这句话正是一种“洗脑”。

这里无意过多的批判消费社会,毕竟我们在社会的枷锁面前可能是身不由己无从选择的,但倘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将它带到投资中呢?

回想一下上面的实验,购物过程受到感性的掌控,而买卖股票作为一种交易行为,是不是也受控于大脑中掌管感觉的部分呢?会不会是我们的感觉在下达一个个指令,而理性则是延迟的用来解释感性行为的工具。

很明显的一点在于,在股市中,我们买卖的理由往往来源于单一的逻辑,而市场走势却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只股票的背后有成千上万种合理的逻辑,而最后的“事实”,也就是股票的走势,是由背后这千万种逻辑综合所决定的。

有时因为其中的某一条逻辑过于强势,比如小公司突然发个公告,说跟阿里腾讯系有深度合作,那第二天必然会涨停,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股票走势都是合力的结果,这种“事实”无法隶属属于任何哪条单一的逻辑,而取决于背后所有力量相综合的结果。

90年代股市刚起步时,因为股票数量少,市场上的人也没现在这么多,加上监管的不严格,造成坐庄现象普遍出现。

那时候的某只股票走势,可能是一个庄家说了算,甭管什么合力了,我这里的一股力占了主导,就能决定股票走势,你们其他力都去一边歇着罢。

但随着市场规模发展,资金体量增大,坐庄现象已经少很多了,市场的合力构成也渐渐多元化,一只股票的涨跌通常不是由某一股力量说了算的,一只股票如此,一个板块或者整个市场当然更是如此。经常看到有人分析哪个板块冲高回落,是庄在故意“骗炮”,又或者大盘跳水是在“洗盘”云云,把一个多元化的市场看成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样魔幻的言论却能获得大量的认同,说明人性中有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趋势,与这种荒谬相比,也许我们更不愿意去面对一个找不到规律的复杂系统,哪怕后者才是更接近真实的。

说回现在公募主导的机构抱团行情,它对市场的大体趋势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在宏观层面,而不在微观层面。白酒板块作为机构抱团的“重灾区”,跳水只能说明那个时刻下的“合力”不够乐观,是微观层面的,也是局部的逻辑,至于这个局部的逻辑能不能延续下去或者成为主导逻辑,在当时去下定论显然为时尚早。

再重申一遍,我们在市场中所做出的买卖决定,很可能跟购物时一样,都是感觉所下达的,但在下达的之前或之后,我们会根据感觉的指引,找出能使得我们内心接受的一系列逻辑来。

我在此并不是要批判靠感觉来做交易这种现象,大量的优秀操盘手、投资家,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自信,他的感觉往往是很很准的,是先验的,是超越理性的。

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依靠感觉来做交易,而在于将感性做出的判断误认为是理性做出的。人们不相信感觉,却对理性毫不设防,以至于在脑海中将理性跟正确划等号,将“可能性”与“一定会发生”划等号,也就是将“逻辑真”与“事实真”划等号,那么在现实与逻辑不符时,我们就往往会忽视现实,导致一错再错。

其实市场上大多数人缺少的都不是结论,而是形成结论的那个过程。比起犯错误来说,人们更难以接受的是没有答案,因为忍受不了“我不知道”的状态,所以才屡屡得出一个符合逻辑,但非常经不起事实验证的结论来。

这有可能是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在没有认真观察过事物时就先接触到理论,并全盘接受其理论,等到后来,我们见识到跟理论不相符的事实时,第一反应不是“理论错了”,而是“这事有问题”。

这里无意否认逻辑的效用,毕竟如果现在我不依赖逻辑去思考、行文,码字,那你们看到的将是一串无意义的符号,但正因为逻辑的强大,我们才应该更谨慎的使用逻辑,逻辑应是对事实的充分揭示,而不是对感觉的随意辩解。

十八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逐渐将理性涵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现代人会得意的讲出“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或批评别人“不要那么感性”,殊不知世间诸多善良都源于人类的天性使然,而诸多邪恶却披着理性的外衣为非作歹。

我们并不缺乏思考,我们缺乏的是对思考的思考,我们脑海里充满着太多逻辑去规定一件事“应该”呈现的样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本来的面目。

“我想我会先把所有的孩子聚集起来,教他们如何冥想。我会试着教他们如何发现他们是谁,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名字叫什么这一类的事儿……我想,在这之前,我还得先让他们把他们的父母以及所有别的人告诉过他们的一切都清空。我是说即使他们的父母仅仅告诉过他们大象很大,我也会让他们把这点点清空。一头大象只有跟别的什么东西在一起——一条狗或一位女士,比方说——那它才是大的。”泰迪又想了一会儿,“我甚至都不会告诉他们大象有一个象鼻。我也许会向他们展示一头大象,如果我手边正好有一头的话,我只会让他们走到大象跟前,脑子里对象一无所知,正如象对他们一无所知。”

——塞林格《九故事》

市场上很多人喜欢大谈逻辑,其原因在于他们喜欢预测,因为预测通常被视为最有效的判断工具。而诺贝尔学奖得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却说道“预测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关于未来”。

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即使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大多都错了,而世间的科学却并没有因为错误的预测就止步不前,反倒是汹涌澎湃的发展着。

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系统的建立并不基于预测之上,起码是并不主要建立在预测上,在某些层面看来,投资也是如此。

我们能建立一种不基于预测的交易系统吗?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我看到现在有很多量化机构的交易策略,就是建立在不预测,或者尽量少的预测上。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你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再用这些理论去解释市场的各种动态,可能你会在某天发现,你在做的是无用功,因为有些事实不需要解释,有些解释并不符合事实。那你要做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将固有认知逐渐清空,重新用懵懂无知的角度去对待现实,这或许能成为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