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药企对标问题的想法——由最近ICON并购案延申而来的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3

近日ICON(临床药物研究企业ICON(ICLR.O))并购PRA(PRA Health Science(PRAH.O))并晋升营收超50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临床CRO。

(各大媒体报导有关ICON并购PRA的新闻)

而我也收获朋友一个问题:“为啥收入利润体量差异较大的两个公司,ICON+PRA总市值200来亿美元,而泰格总市值也是200来亿美元?”

在我还没回答之时,朋友已回答:“别答,问就是赛道好。”

这让我无语凝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也隐隐记起,这似乎是关于我遇到的第三个有关中外药企对标的问题。

前两个类似的问题分别是恒瑞(当年约3000亿人民币市值)VS辉瑞(约2000亿美元市值),以及恒瑞武田制药的对比(当年均为约4000亿人民币市值)。

 (辉瑞制药)

中企与外企的估值对比,是中国医药行业投资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在市盈率甚至是总市值上都远超海外对标的同业公司。从更广的角度看,中国的成长行业投资者也面临同样问题,如消费中的贵州茅台帝亚吉欧,科技中的中芯国际与联华电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承认国情在此,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长期国债收益率,不同的交易成本,本来就难以去做横向比较。我们也不能忽视A股仍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换手率超过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更有创业板这一成交量/总市值接近于4的大Bug。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A股本身总体估值水平(除金融外)就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在市场之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公司本身的差异。特别是注意到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市场属于成长行业,在海外市场却不一定是成长行业。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而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带动国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多数大消费细分领域具备较高的行业增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医药、科技等部分领域,市场仍由海外企业主导,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则刚刚起步。在自主可控、技术安全等政策指导下,中国企业有望逐步蚕食海外企业的市场并最终超越之。

此外,与欧美经历百年演化的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多数行业集中度尚低,缺乏具备强定价权的行业寡头。在经济增速逐渐下降之时,行业龙头有望通过规模优势、治理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以上因素,中国企业具备更大的成长性,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使只看当下,在多数财务数据特别是盈利能力上也有较好表现,因此给予较高估值溢价也较为合理。

在部分细分领域,海外龙头的市值并不是中国公司的天花板。如开篇所提及的泰格医药ICON,CXO行业中海外龙头的市值绝不是中国CXO公司的终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面,这是一个中国比较优势行业。在工程师人力成本、产房建设与运营成本、基础设施完善性等方面,中国相比欧美都更有优势,这也使中国CXO公司拥有更高的利润率水平。在行业经历过稳定发展期后,除选择同业并购外,海外企业的另一个方向则是横向整合扩张,如IQVIA的咨询业务,及Labcorp的实验室检测业务。而以药明康德为首的中国CXO企业则走出了另一条路,进行纵向扩张并打造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

在未来,中国CXO公司有望重塑整个新药产业链。

总体而言,中国的成长板块,包括医药,均有望长期维持高于海外同业的估值水平。以海外同业公司的估值衡量中国医药公司的估值,可能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意见和传递信息,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公司简介:

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是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副会长单位,长期投资于二级市场内的医疗医药个股,是专注医药医疗行业投资的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投资范围涵盖A股、港股,管理资产总规模超20亿元,旗下私募基金多年来一直排名行业前列。在最新一期的私募百强榜中,位列股票策略一年期19名,三年期22名。

全部讨论

2021-03-04 20:45

奇了怪了林总发表了这么久都去点赞了,评价有这么难吗?